"他死得像條狗,死得像個懦夫。"
10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證實美軍在敘利亞西北部擊斃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最高頭目巴格達迪,"美軍在廢墟內對遺體取樣,作DNA遺傳物質鑑定,結果確認就是他(巴格達迪)"。他還說,美國尋找巴格達迪很多年了,"抓捕或殺死他一直是我這屆政府的頭號國家安全目標"。
經歷數次"烏龍死亡事件"後,外界對於巴格達迪之死持保留態度,害怕只不過是又一次"狼來了"的故事。但五角大樓表示,美國國防部"高度相信"被擊斃的目標是巴格達迪。
英國首相約翰遜在向特朗普表示祝賀時不忘提醒:"巴格達迪之死對全球反恐來說是重要時刻,但打擊'伊斯蘭國'的戰役還遠未結束。該組織可能會發起更多襲擊行動以展示其實力,尤其敘利亞當前亂局對襲擊會有巨大幫助。"
戰鬥畫面實時回傳白宮這次戰鬥猶如2011年擊斃本·拉登"海王星之矛行動"的重演。
據美聯社報道,10月26日深夜,美軍特戰部隊搭乘MH-60M和MH-47D直升機各一架,在四架"阿帕奇"直升機和一架A-10攻擊機掩護下,奇襲敘利亞伊德利卜省山區的巴里沙村。整個戰場影象實時傳回白宮,特朗普與國家安全班底猶如現場觀戰。
突襲持續了約兩小時,其間"伊斯蘭國"分子使用重武器還擊,均被美軍壓制。綜合美國媒體的資訊,美軍直升機群從敘利亞庫爾德控制區(羅賈瓦)的簡易機場起飛,潛入受俄羅斯和土耳其擔保的伊德利卜衝突降級區,航線選擇在俄土對空警戒相對薄弱的山區實施低空滲透,飛抵巴里沙村。特戰小組以軍犬為先導,避開路邊炸彈和雷區,一路接近巴格達迪藏身住所。
交火中,巴格達迪一邊跑一邊叫喊和哭泣,當自己和家人被逼進一條沒有出口的坑道後,才絕望地引爆炸彈背心炸死自己和周圍的人。
"美軍軍犬追著他們,巴格達迪最後引爆了身上的炸彈背心,殺了自己,也殺了他的3個孩子,他的屍體因爆炸的緣故面目全非。"特朗普說。據他介紹,另有2名婦女在行動中死亡。"她們是巴格達迪的妻子,身上也穿著自殺式炸彈背心,不過沒被引爆。"
美軍對巴格達迪面部資訊進行比對印證和確認,同時繳獲大量"伊斯蘭國"組織資料,隨後搭機撤離。
整個行動中,美軍採用"白宮-聯合特戰司令部前指-突擊分隊"三級指揮方式,由國防部長、參聯會主席和中情局長輔助總統實施指揮。為使指揮體系發揮應有的作用,美軍憑藉其功能強大的資訊網路,實時傳輸影象資訊,使分佈在本土、伊拉克和伊德利卜不同地域的三級指揮層級融為一體,實現不同層級掌握同一情況,上級應變指令與下級行動調整同步展開的高效指揮控制體系。
特朗普與副總統彭斯、國防部長等人一同觀看突襲巴格達迪行動直播。
執行獵殺任務的是美軍第121特遣隊,成員是來自美軍各軍種的精英分子,其核心是40名來自美國陸軍三角洲、海軍海豹6隊、陸軍情報與安全司令部(INSCOM)情報小隊、中央情報局特種行動部隊和陸軍第160特種飛行團的特種兵。
參與行動的22名突擊隊員分為兩組,由特戰員分別乘坐兩架直升機,在其他空中力量的掩護下,祕密快速奔向巴格達迪住宅。即將接近目標時,直升機單獨編組,從多個方向撲向目標。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為達成任務的隱蔽性和突然性,突擊隊員的每件武器都加裝了消聲器。為準確檢測被擊斃人員資訊,突擊隊員隨身攜帶SEEK-II電子安全檢測系統,它具有指紋採集、虹膜掃描、體溫測試和其他生物資料採集功能,以快速確定死者身份。此外,通過全球網路系統,每位特戰隊員利用頭盔上的攝像頭將戰鬥實況傳送到美國本土的指揮中心。
此次行動細節,讓外界得以一窺美國對"伊斯蘭國"發動地面戰爭中特戰小組的行動特性。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埃裡克·施密特透露,美軍是在獲得伊拉克提供的情報後對巴格達迪採取圍剿的。伊拉克安全部隊抓到巴格達迪的一名妻子、外甥及交通員的妻子,從而知悉巴格達迪藏身之處。但美軍沒有迅速採取行動,而是結合繳獲的"伊斯蘭國"檔案和羅賈瓦、國際聯盟其他成員國交換資訊後得以確認。
此次行動前數週,同樣乘坐直升機的美軍突擊隊在敘利亞東南部襲擊了載有巴格達迪親信阿卜杜勒·拉赫蒙的車輛。拉赫蒙雖然在"伊斯蘭國"處於中層,但受到巴格達迪的高度信任,並擅長籌集資金。
遺憾的是,當時雙方發生交火,拉赫蒙在交火中自殺。這澆滅了美軍企圖從他身上挖掘出有關巴格達迪相關情報的希望。好在,當時繳獲的行動電話及其他材料對美軍後來的突襲行動依然具有價值。"拉赫蒙與巴格達迪走得很近,幫助策劃了2017年伊斯坦布林夜總會襲擊事件,還幫助他籌集逃亡資金。儘管拉赫蒙死了,但我們離巴格達迪更近了。"一名美軍官員向《紐約時報》解釋說。
"全球最危險的人"之沉浮由於巴格達迪領導的"伊斯蘭國"勢力在過去幾年不斷壯大,他也一躍成為全球聖戰的新領袖。在各國眼裡,他都是要予以剷除的頭號公敵,並曾被《時代》週刊稱為"全球最危險的人"。
"我是專門來領導你們的指定接班人。"2014年夏天,這個綽號"鬼影"的人首次現身。此前,人們只見過美國中央情報局公佈的兩張有關他的模糊照片。
突襲發生前,巴格達迪的住所。
巴格達迪的本名叫阿瓦德·易卜拉欣·阿里·巴德里·薩馬賴,1971年生於伊拉克北部城市薩馬拉。他自稱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之一。他在巴格達的伊斯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才成為薩拉菲派的傳道者。巴格達迪只是他的眾多化名之一,這個名字在阿語中的意思是"來自巴格達"。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中東問題資深記者、普利策獎得主喬比•沃裡克所著的《黑旗》一書介紹,巴格達迪在就讀大學期間,已經顯示出一些原教旨主義傾向。他的親戚們指出,巴格達迪無法容忍傳統婚禮上男男女女共處一室跳舞遊戲的場面,對此常常抱怨道:"這樣的行為違背教義!"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巴格達迪開始投身軍事。他化名阿布·杜阿,併成立了一個民兵組織——先知之道與穆斯林共同體集團軍(JJASJ)。該組織吸納了一大批伊斯蘭教遜尼派"聖戰者"參與反美活動,給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法國圖盧茲大學專門研究伊斯蘭問題的教授馬蒂厄·吉代爾表示:"由於接受了軍事訓練,再加上擁有紮實的神學理論功底,他的地位一步步上升,併成為一位優秀的戰略家。"隨後,他開始領導"基地"組織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分支機構,直接接受約旦人扎卡維的領導。
2004年,巴格達迪被美國特種部隊抓獲,被關押進巴格達中央監獄,隨後作為民事罪犯押往布卡監獄(Camp Bucca)。但由於沒有足夠證據表明他直接參與了武裝叛亂,駐伊美軍於同年12月將這位"低等級囚犯"釋放。由於這座監獄裡關押了很多"基地"組織的高階人員,他也因此轉變為激進人士。出獄後的他繼續攻讀伊斯蘭教神學博士,2006年獲得了博士學位。
之後他逐步掌握權力,並讓自己的組織加入"伊拉克聖戰者協商議會"(MSC),後者在當年已宣佈效忠"基地"組織。這一組織於2006年末更名為"伊拉克伊斯蘭國"(ISI),巴格達迪也獲得晉升,並在2010年5月成為該組織頭目。此時的他作風愈加血腥。2011年3月至4月,僅在巴格達南郊就發生了23起恐襲,疑似均為巴格達迪所謀劃。美國國務院也在這一年將他列入恐怖分子名單,並懸賞1000萬美元通緝他。
2013年,巴格達迪宣佈成立"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並進入深陷內戰泥潭的敘利亞。出於戰略考慮,敘利亞反對派及其幕後支持者對其採取容忍態度,導致ISIL迅速崛起。幾乎同一時期,巴格達迪與本·拉登的繼任者扎瓦希裡產生了矛盾,"基地"組織於2014年2月斷絕了與"伊斯蘭國"的所有關係。
之後,巴格達迪利用伊拉克國內的教派衝突開始攻城略地。2014年6月9日,在一些忠於薩達姆的前軍官和薩拉菲教派的支援下,"伊斯蘭國"攻佔了伊拉克費盧傑和摩蘇爾等重要城市。
6月29日,巴格達迪從幕後走到臺前。他宣佈建立"伊斯蘭國",自封"哈里發",其"國土"橫跨敘利亞和伊拉克,從敘北部的阿勒頗省至伊東部的迪亞拉省。此舉招致中東各國、其他"聖戰"團體以及伊斯蘭教遜尼派神學家與歷史學家的猛烈抨擊。
馬蒂厄·吉代爾提到,巴格達迪的目的是"重新打造中東地區的版圖,並建立以伊斯蘭教法為基礎的伊斯蘭政體"。其所擁有的資產至少在15億歐元以上,主要是戰利品,包括被它所控制的15口油井。"'伊斯蘭國'擁有國家預算,而且一切都是按國家來設定的。除了哈里發之外,還包括總督、警察局長等。"
為了抓捕巴格達迪,美國開出了2500萬美元的懸賞金。近兩年來,雖然"伊斯蘭國"日漸式微,他卻始終沒有落網。他最近一次"疑似現身",是在今年4月29日。在"伊斯蘭國"釋出的視訊中,巴格達迪承認在敘利亞的戰事受挫,並威脅發動更多"報復行動"。
雖然這個"恐怖國度"的領地早在今年3月就消亡了,但它旗下的勢力並未消停,仍熱衷於打造血腥、殘暴的形象,目的是刺激追隨者忘記暫時的失敗,轉而實施"外圍聖戰",在全世界掀起恐怖襲擊浪潮。
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所長帕斯卡爾·博尼法斯認為,巴格達迪的死不會削弱潛在"聖戰者"投奔"伊斯蘭國"的動力,"他們前往敘利亞的動機不僅僅因為巴格達迪,還有該組織的意識形態"。有訊息稱,巴格達迪曾經任命其副手阿布·阿拉·阿夫裡和一名前物理教師擔任"伊斯蘭國"臨時領導人,但後者生死成謎,因而,阿夫裡很可能會繼任"伊斯蘭國"最高頭目。
特朗普並未追求真正的勝利巴格達迪的死亡,無疑給特朗普的2020年總統大選帶來幫助,但對美國反恐事業的幫助卻似乎只有象徵性。
在外界看來,特朗普一直缺少摧毀該組織的實質性策略。美國《野獸日報》指出,特朗普的反"伊斯蘭國"戰略與前任奧巴馬的策略極其相似,不僅複製了其政策中的長處,也複製了失敗的一面——把敘利亞內戰當作無關的地緣政治事件,而不是聖戰暴力的重要驅動力。
2017年美方公佈的打擊"伊斯蘭國"計劃,全稱是"必勝的消滅'伊斯蘭國'的全面國際行動",號稱"將使'伊斯蘭國'不再是地理上的謀殺天堂",並"剝奪"其對外行動以及招募並資助恐怖分子的能力。這與特朗普過去承諾的"推翻和摧毀'伊斯蘭國'"相比,語氣上軟了很多。
巴格達迪藏身的建築在美軍襲擊後被徹底摧毀。來源:法新社
除了保護美國本土不受襲擊,計劃中列出的目標還有:"戰勝'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核心"——這與奧巴馬2009年提出的"打擊'基地'組織位於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的核心"提法一致。
該計劃首先考慮了"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存在,而將其在利比亞、阿富汗和其他地區的分支放在今後考慮。這無疑是對在這些遙遠戰場的美國軍人的輕視。這些軍人2016年幫助利比亞從"伊斯蘭國"手中奪回蘇爾特,現在正在阿富汗繼續打擊"伊斯蘭國"勢力。不久前,美軍在阿富汗庫納爾省擊斃了"伊斯蘭國"在當地的頭目阿布·賽義德。
熟悉該計劃的人士認為,它的失誤在於並未將"伊斯蘭國"與敘利亞內戰聯絡起來。有美國國會議員指出:"我認為這份計劃與奧巴馬政府的戰略沒有太大區別,它們都沒涉及如何解決導致"伊斯蘭國"崛起以及今後還有可能導致其他組織崛起的問題。"
該計劃還宣稱,在消除了"伊斯蘭國"勢力的敘利亞,美國將與當地治理機構和獨立民間社會組織合作,但沒作出具體說明。雖然特朗普在2017年的G20峰會期間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晤時簽署了相關停火協議,表示美軍在該協議涉及區域內不再行動。最近的撤軍之舉更引發了土耳其對敘利亞北部的進攻。但特朗普政府始終沒有把美國及其盟友從"伊斯蘭國"手中奪回的領地交給阿薩德政權的打算。
"我不知道在敘利亞,究竟什麼是民間社會。"美國大西洋理事會高階研究員肖恩·麥克法特說,"過去15年來,我們一直談論該戰略涉及的因素——與夥伴合作,增強夥伴的能力。但問題在於,美國在中東的反恐夥伴們均為獨立參與者(例如土耳其、沙特乃至庫爾德武裝),他們並不可靠且相互為敵。"
換句話說,特朗普只追求轟動效應的戰術勝利,並未追求過消除"伊斯蘭國"滋生土壤的戰略。阿聯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賈邁勒·薩納德·蘇韋迪提醒說,即便假定"伊斯蘭國"因組織層面瓦解而滅亡,更多重要問題卻浮出水面:支援該組織的意識形態思想滅亡了嗎?這些數以千計深信"伊斯蘭國"思想意識形態併為之戰鬥的極端分子將流向何處?它與"基地"組織的關係的新性質如何?"透過這些問題可以發現,我們在'伊斯蘭國'滅亡之後將走向何方,找出我們的當務之急,以及在與這個組織的多年對抗中應吸取哪些教訓。"
國際聯軍的美軍指揮官湯森亦警告稱:"'伊斯蘭國'陰霾尚未消散,未來還有硬仗要打,必須徹底追剿該組織成員,避免極端分子重聚進化為2.0版的'伊斯蘭國'。"具體來說,"伊斯蘭國"2.0版指的是同步實施"恐怖主義全球化"和"去領土化",其分支網路正從撒哈拉以南非洲延伸至中東,穿越非洲北部和歐洲,"其前線是全球性的"。"伊斯蘭國"還在其他地方立下根基,例如,所有"聖戰者"都會使用網路空間。
-
1 #
-
2 #
我就想知道下一任總統擊斃誰?奧巴馬擊斃本拉登,特朗普擊斃巴格達迪……
-
3 #
呵呵,這種人和拉燈一樣,都在米軍監視之下,什麼時候殺只是根據劇情需要
-
4 #
我想到的是,科技讓戰爭看上去不那麼殘酷,甚至有點炫酷,其實並沒有改變其殘酷的本質。
也就是說只需要幾架飛機搞定的事,美國打了整整四年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