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國防部訊息,在近日舉行的"雷霆-2019"戰略指揮與控制演習期間,海軍的K-44"梁贊"號核潛艇發射了1枚R-29R洲際核彈道導彈,但按照原計劃該潛艇應該發射2枚R-29R導彈。據俄相關部門表示,另一枚導彈沒有離開發射器,潛艇帶著未發射的導彈返回了基地,而發生問題原因可能是因為潛艇某些傳遞發射導彈命令的系統出現了故障。
這款"卡殼"的R-29R潛射導彈並不是俄羅斯的新型武器,而是70年代蘇聯的"老款",北約代號SS-N-18。它是蘇聯建造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洲際導彈,其研發和美國海軍三叉戟2型導彈處於同一時間段,集中了當時最新技術,但是其荷載能力為美國三叉戟2型導彈的3倍、射程為三叉戟2導彈的2倍。截止2000年9月,該系列各型導彈共進行過150次發射,除本次與研發時代的4次發射失敗以外,其餘全部成功。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由於經濟條件限制,只能集中有限的資金、資源大力發展核武器,保障國家安全的最後一層屏障。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俄羅斯雖然先後研製了多款新型洲際彈道導彈,如"白楊-M"、"亞爾斯",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屢射屢敗、遭遇"難產",甚至型號取消的型號。俄羅斯近年來雖然陸續研製了SS-27"白楊-M"與RS-24"亞爾斯"兩款固體燃料的洲際彈道導彈,但是仍然念念不忘此前裝備的SS-18"撒旦"重型洲際導彈的超強載荷投擲能力,因此在其基礎上又研製了RS-28"薩爾馬特"。"撒旦"的升級版"薩爾馬特"據稱可攜帶高達15枚分導式核彈頭,射程高達1.7萬公里,採用先進的突防技術能夠將任何導彈防禦系統"撕成碎片"。
近年來,俄羅斯的各種新式"大殺器"頻頻登上新聞,但是其中試射失敗的新聞也多次出現。今年8月8日,俄羅斯在北極導彈試驗場的一次試射過程發生爆炸,現場火光沖天,並騰起一朵蘑菇雲,這次事故造成數名在場的俄國防部專家和官員傷亡。這些失敗和問題,深層原因在於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的"休克療法"導致的專家、熟練工人流失,造成中國產導彈品質不合格,也使一些新型號導彈遲遲不能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