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M1加蘭德雖然鼎盛時期不長,但卻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半自動步槍

開發歷史1917年4月6日,美國終於向德國宣戰,投身於第一次大戰。以本土標準的經濟實力在19世紀末登上世界最強的寶座的美國,自信感慨萬千。更何況,美軍正式投入實戰時,正值因革命而混亂不堪的蘇聯與德國單獨強化並脫離戰線的時候。結果,在聯軍隊伍動搖的瞬間,美國發動的“新鮮參戰”成為了埋伏戰爭的決定性一擊。

M1903春田步槍雖然發揮了精準的效能,但是經歷過第一次大戰的美國認為用單髮式步槍很難應對未來戰爭

但真正穿越大西洋投入實戰的美軍卻感到非常驚慌。這是他第一次經歷巨大的戰爭,並深刻認識到在軍事領域,他始終是井底之蛙。1823年提倡不參與美洲大陸以外的事情的門羅主義後,由於一直固守的孤立主義,導致美軍對戰力,特別是武器領域落後於其他列強的事實並不完全瞭解。

因此,很多武器都是從法國、英國得到支援或購買的。而且只有M1903春田步槍(以下簡稱M1903)發揮了作用,如果沒有1898年的美西戰爭教訓,可能就不會太早開發新銳步槍。意識到現實的美國除了在戰後進行的大規模減軍之外,還投入了大量精力開發武器。20世紀20年代以來,美國開始引進最基本的新銳步槍。

約翰·加倫德(左)來,向軍方介紹他研製的M1加蘭德步槍

雖然現有的M1903也還算可以,但是經歷了可怕的戰壕戰後,認為透過單髮式射擊方式步槍,再也無法應對未來的戰爭。起初考慮到自動步槍,但由於費用問題等原因,轉向了半自動步槍開發方向。公告發布後,除美國外,還有10家公司參與了競爭,其中包括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法國和德國等公司。

其中,春田兵工廠所屬的約翰·加蘭德(John C. Garand )提議的導氣裝置模型和雷明頓公司費德森設計的反吹裝置模型留到了最後。所謂“導氣式”就是指將一部分火藥氣體從槍口附近的開口引出,利用這部分能量來推動後部槍機完成解鎖、拋殼、推彈、復進和閉鎖運動。從機槍、機關短槍已經存在的事實可以看出,將步槍自動化在技術上並不難。問題是保持準確性和穩定性。其核心是控制連射時發生的反動,但需要方便攜帶,因此不能盲目地增加重量。

8發裝M1加蘭德使用的7.62×63mm 春田彈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雙方都使用了新研製的7x51毫米佩德森彈(Federson Tan)。經過激烈的競爭,1928年,加蘭德T1被確定為最終候選人。但1931年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拒絕引進T1,理由是不能使用現有的制式子彈7.62×63毫米春田彈。因此,即使佩德森的提議被選中,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而被拒絕採用。

他認為,如果使用與現有春田彈排斥的新子彈將導致效率不高。事實上,從負責戰略和政策的立場來看,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將消耗品儘可能簡單地統一才是明智之舉。最終,1933年為使用春田彈而改良效能的T1E2誕生了。經過各種實驗,以“M1加蘭德(M1 Garand)”的名字制式化,從1936年開始批次生產,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制式半自動步槍。

隨著美國參加二戰,M1加蘭德開始量產

初始數量的交付是在1939年9月完成的,考慮到當時美國軍方的情況,原計劃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次替換現有的M1903。然而,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對珍珠港的襲擊導致美國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形勢迅速變化。美國經濟立即進入戰時體制,為了配合增強戰鬥力而大量生產的M1洪流也在全軍迅速普及。

雖然有過這樣的波折,但美軍的策略卻相當具有前瞻性。經歷了第一次大戰,英國、法國陷入防禦第一主義思想,忽略了改良步槍,在軍備方面較晚的德國因為急需武裝,所以也沒有改良原有步槍,而是用多功能機關槍來支撐火力。因為這些原因,二戰當時美軍是唯一用半自動步槍武裝一線部隊的軍隊。

1942年在諾克斯堡以M1加蘭德武裝進行訓練的美軍士兵

美軍在與裝備MG42的德軍的小部隊戰鬥中並沒有感到火力不足。當然,M1 加蘭德並不是二戰時唯一活躍的半自動步槍,但SVT-40、Gew43等在野戰中評價並不理想。與M1 加蘭德相當的半自動步槍是前後登場的SKS,但是因為突擊步槍時代的到來而短命。因此,無論從效能還是實戰表現來看,M1加蘭德堪稱歷史上最成功的半自動步槍。

特點

與二戰時期活躍的其他主力步槍相比,無論是德國的Kar98k步槍,蘇聯莫辛納甘均為純手動步槍,M1加蘭德最大的優勢是連射力。螺栓式步槍的射力因射手的能力不同而差異很大,但大概每分鐘15發左右是最高水平。相比之下,M1加蘭德只要接受一定程度的訓練,每分鐘就能射擊45發左右,足足多出3倍左右。除了機關短槍,當時步兵可以攜帶的步槍,只有M1918 BAR左右,連射能力比這更出色。

圖為,在叢林中用M1加蘭德射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出色的連射能力是其最大的優點

此外,由於使用了現有的子彈,在火力、射程等方面沒有太大差異。這一點與今天的衝鋒步槍相比也是非常出色的部分。不使用可拆卸式彈夾,而是用8發子彈夾裝填。 因此,與傳統的5發左右的步槍相比,能迅速裝出更多的子彈。彈夾在子彈打完之後會被彈出,同時發出“乒”的一聲響,這種非常清脆悅耳的聲響也是很多人喜歡加蘭德步槍的原因。

圖為,M1加蘭德裝子彈的情景,由於故障手指受傷的情況很常見

當然也有一些缺點。在裝填時,由於沒有固定住的拉鎖啟動,手指受傷的情況經常發生。反之,由於拉鎖無法啟動,在戰鬥中吃盡了苦頭。 與螺栓式步槍相比,精確稍差,結構複雜,因此,一旦有異物進入,就會出現故障。 另外,為了控制反動,不得不大而重。

經營狀況

M1 加蘭德從1936年開始批次生產,到1958年共生產5,468,772支。 直到1957年M14自動步槍被採納為止,一直是美軍的主力制式步槍,是二戰期間生產最多、使用最廣泛的步槍。一言以蔽之,只要是美軍出現的地方,都是毫無例外地使用的武器。抗美援朝戰爭也是M1加蘭德擔任前線主角活躍的主戰場。此外,還出現在很多戰爭、紛爭中。

1952年,正在用M1加蘭德進行射擊訓練的韓國士兵

歐洲殖民新大陸時,槍是發揮巨大威力的武器。即使說這是改變世界史的工具也不為過。但這只是因為擁有槍炮的人和沒有槍炮的人的差異,如果雙方都武裝到了相似的水平,就另當別論了。因此,與之前介紹過的幾款槍相比,雖然M1加蘭德是當代最厲害的,但並沒有起到改變戰爭趨勢的作用。 因此,沒有特別值得提及的戰果。

用M1加蘭德武裝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儀仗隊。雖然1957年從美軍的制式火器上下來,但仍被用作其他用途

M1加蘭德供應給40多個國家,美國外,土耳其、韓國也是運用較多的國家。 因此,直到不久前為止,還保管了相當數量的裝飾物資。 儘管使用了這麼多,但作為制式步槍,M1加蘭德的生平屬於短暫的軸心。 其理由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起點,步槍的思想跨越了半自動步槍的階段,直接從螺栓式步槍轉向自動步槍。

部分變形及衍生型

T1:原型

M1:量產型

M1

M1C:狙擊型

M1C

M1D:狙擊型

M1D

M1E5(T26):戰車乘務員用

M1E5

T20E:20發BAR彈匣使用改良型

T20E

四式自動小銃:使用日本有坂7*58mm步槍彈的日本複製型,試製250支

四式自動小銃

四式自動小銃

貝雷塔BM59:7.62×51mm北約,20發彈匣,義大利量產型,兩腳架使用

貝雷塔BM59

M14:M1基礎7.62×51mm北約使用自動步槍

M14

相關閱讀:

下期預告:

QBZ-95

16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開國少將李發:從一介小兵升到副軍長後,竟慘遭貼身警衛員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