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段往事,讓美海軍上將悲觀的擔憂“如果戰爭爆發,我們可能會損失整個東地中海艦隊”,讓我們所有的歷史文獻都記下了由此事起“蘇聯進入進攻,美國進入防守階段”的定語。
1973年美蘇在地中海長達幾周的艦隊大對峙,一度讓世介面臨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對峙的美蘇艦隊劍拔弩張,導彈被推上了發射架,艦炮卸下了炮衣,炮彈上膛,並且通過火控雷達牢牢鎖定對方,只待開火的一聲命令。
感覺到戰爭已經迫近的美軍艦隊司令連忙向對峙的蘇聯艦隊打出旗語“不要把導彈和艦炮瞄準美國艦船”,以緩和對峙氛圍,降低雙方的敵意及“擦槍走火”的可能。
“去它孃的航行自由,這時候最急迫的事是讓蘇聯人把頂著腦門的傢伙放下”
這場僅此於“古巴導彈危機”的美蘇艦隊大對峙,雖然已經過去了40多年,但是對峙期間發生過的事,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很好的借鑑意義。“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一場有大國干預的代理人戰爭差點把整個世界拉向了三戰的深淵。
蘇聯支援的阿拉伯國家(主要是敘利亞及埃及)及美國支援的以色列在中東“搞事情”,把美蘇兩個幕後大國都拉到臺前搞對峙了。要是“兩極”背後的華約及北約組織也動了起來,進而演變成一場世界範圍的大混戰,中東這個“火藥桶”就坐實了“三戰之地”的預言。
阿以在地面打第四次中東戰爭,美蘇在海上對峙,“中東亂成了一鍋粥”,就連歐洲國家都不能倖免於難,畢竟飛機對軍艦,導彈對艦炮的大國艦隊對峙就發生在地中海。
真打起來,美國應該是羨慕蘇聯的,北約國家雖然相對更富裕,但是花花腸子比較多,顯得“經熱而軍冷”。就是“大哥賺錢可要帶上我呀”,遇到打仗當炮灰的事就遠遠的躲到一邊,所以在美蘇在地中海這個北約組織的“內湖”中對峙,本身佔據主場優勢的美國最後只能率先示弱。
頂著核彈的威脅不敢上前幫美國的場子就算了,北約國家中甚至還出現“叛徒”。1952年加入北約的土耳其不只給蘇聯開放了領空,還放寬了博斯普斯海峽的通行限制,讓蘇聯黑海艦隊的軍艦更方便馳援地中海的對峙,要知道當年我們的遼寧艦經過博斯普斯海峽還被土耳其拿通行限制卡了好一會。
美國當時正深陷越南戰爭的大坑,總軍力的1/3被牢牢的釘在了東南亞,所以即使對峙時美國用上了最先進的巡洋艦和最新的航空母艦,一樣被蘇聯成立沒多久的“地中海分艦隊”追著打。
一向自視甚高的美國海軍對此“深以為恥”,畢竟11年前在古巴的美蘇大對峙是以蘇聯的最終服軟為告終。這才過去幾年,曾經很弱小的蘇聯海軍居然能在北約的內海吊打美國最引以為傲的海軍。
除了蘇聯海軍當時擁有反艦導彈這個神兵利器外,紅海軍將士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也讓蘇聯海軍實力增色不少。當時年輕的蘇聯海軍面對擁有豐厚家底的老牌海軍強國,只能依賴貼近的搶先攻擊。
在敵軍艦載航空兵攻擊半徑內,蘇聯的攻擊艦艇群根本不考慮交戰後能活下來的問題,搞的就是自殺式攻擊。“我們要做的就是導彈,火炮,魚雷一起向美軍航母群開火”“除了搶先攻擊,我們別無選擇,畢竟被敵方的航母航空兵空襲以後,我們的艦隊什麼都剩下不了”。
世界第一次反艦導彈的實戰是在1967年10月,也就是地中海對峙發生的前6年,當時的美海軍攻擊群仍然以火炮,炸彈,魚雷作為主要打擊手段。反艦導彈?美軍攻擊群還真沒有,過度迷信艦載機+魚雷/炸彈攻擊力的美國,對反艦導彈的重視程度一直不高。
美國反艦導彈研製和裝備得都很晚,甚至晚於年輕的新中國,比如現在美軍爛大街的“魚叉”反艦導彈及“戰斧”巡航導彈反艦版都是70年代末才正式服役的,我們的海鷹系列反艦導彈66年就試射了。赤劍私下以為73年的地中海對峙,領教過蘇聯海軍“導彈鐵拳”的美國才加速了反艦導彈這一武器的研發。
1973年的地中海大對峙還有很多有趣的看點和故事,比如地中海兩邊通,為何蘇聯海軍的反潛編隊只在中部和西部活動,東部的蘇伊士運河方向直接被無視。再比如擁有攻擊距離優勢的美軍航母為何甩不開蘇聯編隊的尾隨,以色列誤擊蘇聯商船及蘇聯的反擊及對阿軍援武器等眾多故事,只能留待下期的文章講了。(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