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利刃/TONE

作為二戰後最為著名的"空中拖拉機"之一,由安東諾夫研發的安-2輕型飛機曾是蘇聯,乃至於整個東方陣營通用航空和農用航空的基石,總製造量超過兩萬架,時至今日俄羅斯仍有上千架安-2登記在冊,甚至還在政府部門和軍隊中服役。

但就是這麼一款帶有濃重蘇俄印記的飛機,眼下的俄羅斯卻沒有能力研發新機替代之,只能求助外國:近日,俄羅斯公開表示已向中航工業購置10架運-5B輕型飛機,這些飛機將全部交付俄羅斯國內農林業客戶使用。

圖為換裝渦槳發動機的運-5BG,系運-5的深度改進型號。

有些諷刺的是,運-5B本身並不是什麼新型號,它就是在安-2輕型飛機中國產授權的基礎上,改進出適用農林業生產的版本……很明顯,眼下的俄羅斯航空工業早沒有能力供應類似的輕型飛機,甚至連"照貓畫虎"生產安-2輕型飛機的能力也喪失殆盡。

而在現在的窘迫背後,既有俄羅斯的時運不濟,更多的還是俄羅斯航空工業逐漸萎縮的無奈和酸楚。

圖為同樣改換渦槳發動機的安-3輕型飛機,該機生產並沒有持續多少時間。

要說起這個"時運不濟",其實也很簡單:由於烏克蘭的獨立和華約解體,俄羅斯不僅失去了安東諾夫這個航空巨頭,更連帶失去了一系列設立在東歐的工業產能,其中就包括設立在烏克蘭和波蘭的唯二兩條安-2輕型飛機生產線。

也正因如此,俄羅斯除卻建立安-2輕型飛機的"翻新工廠",使用大量庫存和封存的安-2零件、機體進行所謂安-2改進型的製造之外,實質上早已失去了安-2輕型飛機的製造能力。

圖為俄羅斯蘇霍伊蘇-38L輕型農業飛機,該機僅製造了一架。

平心而論,安-2輕型飛機本身設計於40年代,除卻"皮實耐用,低速好飛"之外,難以稱得上是符合現代需求,更何況外界農用飛機的演進也早已經過了數個世代,俄羅斯也確實需要跟上這個潮流。

但無論是蘇霍伊蘇-38L,還是雅克夫列夫雅克-58,這些嘗試卻最終都歸於沉寂,無人問津……換句話說,即便這些蘇/俄航空巨頭博採眾長,學習西方,拿出的作品依舊不能比六十年前的安-2更令人滿意。

圖為俄羅斯TVS-2DT輕型運輸機,使用了全新的複合材料機翼。

多次碰壁之下,俄羅斯只能重拾安-2這塊老招牌,嘗試著重新拿下它的中國產化工作。但這條路也同樣不簡單:負責安-2俄羅斯型號TVS-2研發的西伯利亞航空研究所始終面臨著資源受限的麻煩,不僅複合材料機翼的工廠設立需要大筆資金,而且西方制裁之後航空複合材料的來源根本難以保證,超過150萬美元的預期單機價格更是讓人望而卻步。

雪上加霜的是,TVS-2不僅要面臨貴,生產無法得到保證等問題,其量產程序更是迄今都未開始,這也就難怪俄羅斯國內客戶要最終選擇中國運-5B了。

圖為設立在西伯利亞的蘇-34戰鬥轟炸機工廠。

從根源的角度來說,俄羅斯航空工業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就始終靠著"兩板斧"過活:要麼就像蘇霍伊出口重型戰機這樣"吃香喝辣",要麼俄羅斯的國防撥款只能勉強讓各設計單位和工廠"不捱餓"。可一旦產線關閉,工廠就有倒閉風險——西伯利亞的飛機組裝廠就是因為蘇-34訂單的終止而命懸一線,幾乎就此關門。

而安-2這種事關民生的小飛機,說到底還是值不了幾個錢,更弄不出多少利潤,也就自然而然沒有排上俄羅斯航空工業的發展日程,"偏科"乃至於"萎縮"也就在所難免了。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北約準備肢解白俄羅斯,拿下明斯克,兵鋒可以直抵俄羅斯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