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20日報道,10月中旬,美海軍遠征移動基地艦“米格爾·基思”號(ESB5)完成下水後的全部海試專案,該艦的主要系統性能通過了軍方的艦船檢驗驗收局測試,將在明年初正式交付美海軍。
遠征移動基地艦,乍一看這名字可能有點蒙,這到底是一艘什麼船?用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就是縮小版的海上“浮島基地”。81000噸的軍艦還是縮小版?是的,那是因為美海軍之前曾計劃發展一種真正的“浮島”式海上基地。當時方案裡的浮島基地總長約1500米,寬150米,水線以上高達數十米,這個“龐然大物”能以10餘節的航速在全世界大部分海域航行。
但是該方案最終只停留在了“方案階段”,美海軍嫌它過於笨重,維修成本太高,航速太慢,體積龐大容易成為“靶子”,最關鍵的一點,造價太貴。
而這艘遠征移動基地艦(ESB)則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該艦是在馬士基S級6600箱集裝箱船的設計基礎上,經過一系列優化整合的高度靈活模組化平臺;它的標準排水量81435噸,艦長239.3米,艦寬50米,採用柴電推進,最高航速達到15節,續航力9500海里/15節,艦員編制34人,並可搭載250名人員。重點是,造價不到2億美元。
不僅如此,它還能完成各種海上任務,包括特種作戰、航空反水雷行動、人道主義支援以及傳統軍事任務。作為美海軍執行特殊任務的海上平臺和關鍵節點,ESB圍繞航空設施、靠泊設施、裝置分段運輸以及物資的調控這四項核心功能而設計,艦上配置了飛行甲板、機庫和多功能任務甲板。
美海軍為何會想到造這麼一個奇怪的“浮島基地”?眾所周知,自詡為世界警察的美國,最高峰時海外基地數量接近5000多個,因為財政及其他因素,基地數量縮減至374個。面對日益複雜的海上局勢,僅僅依靠陸上基地顯然無法滿足跨國跨地區聯合作戰的需求。因此,遠征移動基地艦可以機動靈活部署的特點,吸引了美海軍高層。
根據美海軍2011年時的規劃,該型艦的初期定位是機動登陸平臺(MLP),當時的美海軍部長雷·馬布斯給首批3艘機動登陸平臺分別命名為“蒙特福特角”號、“約翰格雷”號和“路易斯·B·普勒”號。2015年9月,這位部長又宣佈用字母“E”代表“遠征支援艦”,並將前2艘MLP改稱為“遠征運輸船塢艦”(代號ESD),將第3艘MLP“劉易斯·B·普勒”號改稱為“遠征移動基地艦”(代號ESB),此次下水的“米格爾·基思”號已是該系列的第5艘基地艦了。
ESD和ESB雖然排水量相近,但卻已是不同船型,從照片中可清楚看到,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ESB採用雙層甲板設計,其上層飛行甲板具備直升機夜間起降的能力。可滿足AH-6、CH-47、MH-53、MH-60、MV-22系列飛機起降的要求,此外飛行甲板還擁有2個大型機庫。
ESB的下層甲板空間同樣很開闊,可以容納模組化的集裝箱任務艙,這些任務艙主要用來儲存掃雷、特種作戰支援裝備、小艇以及武器彈藥。為了便於調運這些裝備,同層甲板還特地配備了13噸吊機和40噸吊機各1臺。
這座“浮島基地”怎麼用?一、作為登陸平臺
這艘重達81000噸的鉅艦只需34人就能操控,剩餘的生活艙室可以容納250人居住,如果搭載MH-53直升機,以其強大的運載能力,一次可運輸55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配置4架MH-53直升機,一個批次就能將士兵運輸到位,可見其作為登陸平臺的運輸能力非常高效。
二、作為海上基地
遠征移動基地艦的雙層甲板空間開闊,可部署人員、戰機、車輛、小艇、後勤補給物資等等。在登陸作戰時,作為一座海上基地,利用吊放裝置可將這些人員和裝備運送至小型登陸艦艇,或利用艦載直升機等空運力量,實現從海上島空中、再到岸上的立體投送。
三、通用海基平臺
遠征移動基地艦大量採用模組化設計,以集裝箱形勢安裝的模組化系統裝置安裝與拆卸均非常方便,因此該艦還具有多用途海上平臺的功能。比如,在執行救援任務時,可在甲板上安裝野戰醫院模組,基地艦就能作為醫院船使用;在執行海上搶修任務時,可在甲板上安裝車間、吊車等維修類模組,基地艦瞬間變身為海上搶修船。
未來或部署南海美海軍目前的海上力量嚴重不足,卻還在南海鼓吹“自由航行”,10艘核動力航母除了“里根”號外都在修船廠“趴窩”了。為了在南海顯示軍力存在,除了將新服役的瀕海戰鬥艦部署在亞太基地,更是派來了海警船攪渾水,可見美海軍手上可用艦船真的是捉襟見肘。
作為一型多功能任務平臺,“米格爾·基思”號遠征移動基地艦未來很有可能會部署南海,畢竟其全艦編制人員僅34名,又可搭載多型直升機,部署消耗低,81000噸的龐大身軀也具備一定的威懾力。但是最高15節的航速不禁讓人替其擔心,一旦來了南海,肯定又是被一群航速兩倍於它的艦艇“圍觀”了。
-
1 #
-
2 #
只能圍觀啊,還能咋整?最好弄個潛游自動鑽圍著它打洞,或是怎樣炔速腐蝕
-
3 #
來測試東風21D,可以來幾艘打幾艘
中國加速南海建設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