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完成第八次海上測試工作,並於大霧中低調返回大連造船廠的中國產“002型”航母,離其正式交付僅有一步之遙。這艘中國海軍的第二艘航母,同時也是首艘中國產航母,正不斷激起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國建造航母的最初動議,還要追溯到半個世紀前。40多年前,那座承載著中國航母夢的船塢——大連造船廠十萬噸級半塢式造船臺,正是一航人揮灑智慧和汗水建造的。
1970年末,一航局接受原大連造船廠委託,在大連香爐礁新區建造一座十萬噸級造船臺,工程分兩期,第一期按五萬噸級船臺設計,第二期則按十萬噸級設計。工程之初,上級就明確批示:要將原來兩座萬噸級船臺合併擴建為十萬噸級船臺……考慮未來發展,要能建造十萬噸級油輪或航空母艦。
耕耘 · 邊設計、邊施工接到命令的一航局,迅速組織設計、施工團隊開始前期籌備。一航局三公司參與了兩期工程的設計工作,並承擔了全部的施工任務。
然而,1971年開工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為了保證進度,只好邊設計、邊施工。在工程初期,船機裝置有限,水下施工不僅效率有限而且品質難以保證,我們通過半塢式設計和溼法變幹法的工藝,化解了大部分困難。
1973年,專案已完成了透空段近一半混凝土柱子基礎、實體段主體澆注等工作,但由於特殊的政治背景,當年船臺暫時停工。
1974年末,為建造5萬噸級輪船的需要,船臺恢復建設。三公司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承擔了混凝土浮箱的基礎開挖、拋石、整平,5個浮箱的製作安放等工程。全部專案,最終於1981年竣工投產。
破局 · 在技術探索上不斷前行“我們要克服困難,更要在技術探索上不斷前行。”在經歷過馬耳他艱難的搬山挖塢以後,主持設計工作的周振球感慨道。他在深入調查研究、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礎上,做出一個大膽決定——採用半塢式結構。
建造一個斜坡式的船臺,在末端建造一座塢門,將船臺的下半段變成一個船塢。船體下水沿滑道段被利用作為造船時船臺的一部分,當船建成下水時,再將半塢灌水,這樣,水下船體就處在滑道段水中。這一方法既實用,又節省空間,大大縮減了施工量!
船造好了要下水,就讓水離船近一點!正當大家為這個“金點子”興奮不已時,周振球轉念一想,不行!減少了施工量不假,但施工作業的一部分由水上變到水下,難度卻增加了。
經過認真地調研,他想到了藉助大型浮箱製造塢門,將水下滑道的施工改為陸上預製和安裝。如此一來,原來的水下施工變成了陸上施工,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而且減少了投資,可謂“經濟實用”!
在設計中,建設組希望這個大船臺,既能滿足同期建造多艘小船的需要,又能儘早支援國家建設實現“邊施工、邊造船”的目標。
在這一目標的引領下,船臺一期工程竣工前,即在新建船臺上建造了中國第一艘5萬噸級油輪“西湖號”。到第二期工程竣工時,已在新建船臺上建造了13艘船隻,包括為挪威建造的11.8萬噸的油輪。
收穫 · 終點也是新的起點經過長達十年的拉鋸,大連造船廠十萬噸級半塢式造船臺終於在1981年竣工投產。船臺竣工寬度52.0米,長度307.85米。首段(水下滑道)標高-1.702米,末段標高+11.33米。塢首設防水塢門1座,抽、排水系統設在塢門內。
該工程1984年被遼寧省評為優質工程,1985年船臺設計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其中的科研經驗得到了行業內外的一致認可。
作出卓越貢獻的工程師周振球,於1983年11月起開始擔任一航局總工程師,被譽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在這之後,一航人在大連港的航程並沒有停止,相繼完成了多項大型工程。
中國首個20萬噸級船塢——大連造船新廠20萬噸級船塢(1994年)
中國首個30萬噸級礦石碼頭——大連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2004年)
國內最深的船塢——大船重工香爐礁新建船塢(2008年)
一航人在大連這片沃土上,步穩行遠,開通衢廣陌,播達道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