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

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區,有一個叫可可托海的地方。可可托海不是海,不了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是不是“可可西里”,因為這裡曾是共和國最祕密的基地。這裡烙刻著一個命運多舛、苦難中國崛起的印記,卻也樹立起了一座精神的豐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塊曾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土地。

“功勳礦山”為國還債

從中國地圖上看,可可托海正處於“雄雞的尾巴尖兒”。據統計,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可可托海就擁有92種。中國惟一一條匯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可可托海穿過,為這塊“堅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許靈動。這個有足球場大小的礦坑叫做三號礦坑,已經有了60多年的歷史,它見證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上個世紀60年代,蘇聯單方面撕毀援助條約,逼著中國償還外債。當時的中國,正值饑荒,人民啃樹皮、吃草根,哪裡還有餘糧償還外債呢?可可托海富含的礦藏,就成了國家償還外債的主要手段。

1962年,如皋208名支邊青年來到可可托海,為國還債。“曾經在可可托海最艱難的時期,從全國各地來了1萬多名選礦採礦的人員,其中就包括如皋來的208人。”可可托海運營部經理譚勝利告訴記者:“因為可可托海曾經是國家一級保護單位,來到這裡之後不允許透露這裡的任何資訊。家裡面的人只知道他們在新疆,其他什麼都不知道了。”

可可托海冬天的氣溫,常常能到零下四五十度。那時候糧食緊缺,大家只能往麵粉裡摻沙子,摻野草,甚至摻馬糞。85歲的吳金釗告訴記者,那裡沒有大型的機械,全靠工人們用鑿子、用手、用肩膀,用血肉之軀一點一點地往前開路:“最艱苦的時候,還債的時候,吃的都是麥子糊糊,有一年我因為浮腫,營養不良,當場住院。這東西一是吃不飽,二是還要搞體力勞動,很多的前輩都得了身體浮腫病,就是腳、手都腫得非常大。”

吳金釗在採礦的時候,被炸藥炸斷了腰。可即使是這樣,他仍然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至少能夠活下來。208名同去的如皋工友,活著離開可可托海的不足百人,到今天依然健在的,已經是個位數了。

靠著這種拼命的精神,在可可托海的3年時間裡,為國家承擔了高達百分之四十七的債務,創造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奇蹟。現在,這段被國家解密的歷史讓無數人動容。可可托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那些奉獻青春和留下生命的老礦工們,是新中國發展史上抹不去的、永遠的榮光。

“一碗糊糊”與“兩彈一星”

為儘可能體驗當時礦工的工作環境,記者進入了“三號礦脈”旁的阿依果孜礦洞。冷、暗、潮是記者的第一印象,外邊30多攝氏度,洞內卻接近零度,極度寒冷讓沒有提前準備的記者真切感受到當時的艱苦。阿依果孜礦洞長約800米,洞內有許多交叉、相通的通道,猶如地下迷宮。最令記者難忘的是,無論是洞壁還是腳底,隨處可見從岩石中裸露的礦石,在幽暗處閃閃發光,彷彿訴說著礦區的輝煌過往。

正是靠著一碗糊糊,靠著無比的毅力,除了償還外債,可可托海還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均出自這裡。

“我參加工作時只有15歲,記得那時天冷得很,雪下到齊腰,流出的鼻涕立刻凍在衣服上。”今年80歲的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兩手比劃著,好像回到了幾十年前:“我在外邊撿礦石、開挖土機,這不算苦,在礦洞裡的工人才是最功勳的,很多人得了矽肺,有的人開刀把肺拿出來,肺都能立起來。”

在一塊形似山水畫的礦石前,譚勝利停下腳步。“這是我們國家的功勳礦石,名叫鋰輝石,經過一系列加工,生產出來的氘化鋰就成了研發氫彈的主要原料之一。”他說,“在發生核聚變反應時,一公斤氘化鋰的爆破力與5萬噸TNT相當!”

記者感言:從幽暗的阿依果孜礦洞走出,記者彷彿一下子穿越了幾十年的時光。當初的208名隱姓埋名的勇士,現在大多已經不在了。而當開礦者的地窩子和歌聲、號子聲被風沙吹逝,當國家的“兩彈一星”事業蓬勃發展的時候,我們不會忘記,那些艱苦奮鬥,那些無私奉獻,那些開拓拼搏,那些初心使命,那些家國情懷。60年來,那些曾經火熱的激情,那些遭受的苦難,那些曾經蓬勃的青春,那些鮮活的身影,那些傳奇的故事,那些生死磨難,那些坎坷足跡,永遠存留在可可托海,這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上。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這10位國寶級科學家,我們都欠他們一聲感謝!您都認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