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比如:中國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專門針對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艇的彈道導彈,被譽為“航母殺手”或“航母剋星”,為什麼可以用來打航母呢?

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將是改變現代海戰規則的武器(一)彈道導彈打航母,想法並不新鮮 彈道導彈打航母,這種極具科幻色彩的設想,最早是上世紀50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提出的。他認為,航母就是漂浮在海上的活棺材,蘇聯可以用生產香腸的速度生產彈道導彈,然後以如雨點般的導彈攻擊將航母全部摧毀。不過,彈道導彈打航母的前提——如何發現、跟蹤航母,以當時的技術水準根本無法做到,所以,直到蘇聯解體,這個方案都沒能實現。 直到全球定位系統的出現,對航母的發現、跟蹤、定位終於有了實現的可能,而中國研製成功完全中國產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也就開啟了彈道導彈打航母的序幕,於是,家族龐大的東風-21系列導彈誕生了。 彈道導彈將對航母構成巨大威脅

(二)龐大的東風-21彈道導彈家族 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是1978年開始研製的,1985年5月首次試射成功,1989年定型,1991年開始裝備部隊。 最早期的東風-21是在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被稱為“巨浪上岸”。當時的東風-21發射重量14.7噸,彈頭重量600公斤,可攜帶1枚TNT當量30萬噸級的核彈頭,最大射程1800公里,再入大氣層之後最大速度達到10馬赫,採用慣性導航制導,圓概率誤差約為300米,目前已經停產。 東風-21是東風-21家族的第一個成員 第二種型號就是東風-21甲(也叫東風-21A),最大的改進就是射程增加到2700公里。1995年試射成功,1997年通過定型,1999年參加了國慶50週年閱兵,2000年開始裝備部隊。 第三種型號是東風-21乙(也叫東風-21B),這是東風-21家族中為突破反導系統而進行專項改進的升級型,加裝精密導引與主被動突防輔助裝置,再入大氣層的部分也增加了氣動翼面以便能精確控制彈道,同時命中精度也有極大提高,圓概率誤差下降到50米,綜合性能已經接近於美國當年最經典的潘興II型中程彈道導彈。 第四種型號東風-21丙(又叫東風-21C),其實就是東風-21的常規彈頭型。20世紀90年代,對臺軍事鬥爭形勢特殊,為了能夠突破臺灣從美國引進的愛國者防空導彈的防禦,解放軍對中程常規彈道導彈的幾大關鍵技術,如機動彈頭氣動外形和控制、末制導雷達影象匹配、透波頭罩材料、子母彈戰鬥部分離和控制技術等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攻關。2001年在完成了前期技術積累後正式開始研製,2002年12月首次試射成功。 東風-21C採用履帶式底盤,大大提高了越野通行能力,機動效能也因此大為提高。同時相關裝置也大為簡化,實現了“多車合一”,使整個系統的維護性、機動性和生存形都有了明顯提升。 東風-21導彈發射的瞬間 而我們今天講到的東風-21丁(也就是東風-21D)則是東風-21家族的第五個成員,而且是非常明確以反艦彈道導彈為定位的新成員。它支援從陸地發射,能打擊移動中的航母,可精確穿透1500公里之外的防禦網打擊最先進的航母。(三)為什麼東風-21D能打航母? 作為東風-21導彈家族的最新改進型,前幾種子型號的技術成果都應用到了東風-21D上。 東風-21D匯聚了東風-21家族的多項技術成果首先,射程保持了東風-21A的2700公里的水準 如此大的射程,即便是在遠離海岸的內陸地區發射,依然也超出了航母戰鬥群的打擊範圍,從而對航母構成了遠距離打擊的巨大威脅。其次,導彈末端的精確制導保證了可以準確命中航母 要想能準確命中航母,圓概率誤差就必須控制在10米,而且航母還是不斷運動的目標,因此原來的慣性加衛星導航的制導模式顯然達不到這樣的要求,東風-21D採用了雷達主動制導或雷達成像匹配作為末制導技術。

第三,內冷式保護罩降低視窗溫度,保證制導頭正常工作 考慮到再入大氣層之後,導彈會達到8馬赫以上的高速,彈頭溫度極高,因此東風-21D還在彈頭側部溫度較低的地方開了一排側向紅外視窗,同時採用內冷式保護罩降低視窗溫度,形成製冷通道,從而降低視窗溫度,以保證制導頭能夠不受高溫影響正常工作。最後,更強的突防能力,規避航母遠端防空導彈攔截 為了克服航母遠端防空導彈的中段反導攔截,東風-21D通過機動變軌和末端導彈微調控制能力,改變原來有規律的彈道,從而讓敵方反導探測系統無法預測和推算導彈的飛行彈道,以達到規避攔截的目的。 目前東風-21D到底採用何種末端突防技術還是高度保密的,但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外貿型近程M20戰術彈道導彈,採用了“彈道-巡航彈道”突防技術,也就是在導彈飛行的初段和中段採用彈道飛行,末端在彈道下降過程中通過空動舵或者可變尾翼控制導彈姿態,利用攻角和側滑角的變化調整導彈的速度和方向,從而改變彈頭飛行方向並增加彈頭機動能力,實現末端突防。加上可以採用多個方向發射實施飽和攻擊,更會大大增加航母戰鬥群的反導難度。東風-21D模型,可以看到彈體上的空動舵 何況就算東風-21D不能一舉擊沉航母,但只要使飛行甲板、起降裝置等關鍵部位受損,航母就將失去戰鬥力,即使沒有當場沉沒,也已經沒有作戰價值了。東風-21D彈頭還是核常兼備,如果是核彈頭,就是在航母附近爆炸,航母也難逃沉沒的厄運。

比如:美軍退役航母炸了25天才沉沒 中國反艦彈道導彈威力夠嗎?圖為美國海軍“美利堅”號航空母艦,隸屬“小鷹”級航母,排水量84000噸,是全世界噸位最大的常規動力航母,可攜帶近80架各種艦載機,於1961年下水,1996年退役。在退役之後,美利堅號航母還承擔了一項祕密任務,2005年4月19日,美軍出動水面艦艇、核潛艇和艦載機對其進行了連番打擊,整整狂轟濫炸了25天才將其擊沉,通過這次試驗,美軍獲得了如何擊沉大型航母以及防禦打擊的重要資料。美利堅號航母堪稱美國海軍的“功勳老將”,1965年服役之後,立刻參與了越南戰爭,此後幾乎所有美軍海外干涉行動中都能看到這艘航母的身影,包括空襲利比亞、沙漠風暴西東、空襲南聯盟等等,多次獲得美軍的嘉獎,是美國海軍為數不多的“打遍全場”的明星選手。然而這樣一位戰功卓著的老將,還頂著“美利堅”的名字,按理說退役後也應該停靠在某處風景勝地作為紀念館發揮餘熱,為何會落得擊沉的下場呢?

美軍擊沉航母並非是“任性”,而是出於嚴峻的現實威脅。眾所周知,美國海軍的核心就是航空母艦,從日本到前蘇聯,再到現在的中國,無不日思夜想如何擊沉美國航母,日本的思路是“航母對航母”,但是貧弱的國力令其無法承擔“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損失,蘇聯的思路是“空海一體”,以眾多核潛艇“圍獵”為主,輔以超音速遠端反艦導彈,但是這種思路未經檢驗,蘇聯就解體了。而中國的思路主要來自前蘇聯,在發展水下力量的同時,大力發展反艦彈道導彈這種“劍走偏鋒”的武器,前蘇聯於上世紀60-70年代首創這種武器,但是受限於當時偵察體系無法保障制導精度,最終蘇聯將其放棄,近年來,中國投入大量資源建設了涵蓋衛星、雷達、無人機、艦艇在內的“殺傷鏈”,將反艦彈道導彈的精度大大提高,東風-21D和東風-26也成了所謂的“航母殺手”,風光一時無兩。

但是很多美國專家包括軍方人士都懷疑,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是否有足夠的威力擊沉航母這種“海上巨獸”,要知道,美軍當初大動陣仗,出動了艦載機、核潛艇和水面艦艇,使出了渾身解數,花了25天才擊沉了一艘裝了炸藥的靜止航母,在實戰中,中國反艦彈道導彈能抓住機會證明自己嗎?

炸掉一首航母很難,要不然也不會被人們認為是一塊移動的陸地。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看!紅色土地上的那抹忠誠 ——一支深山部隊的“初心”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