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粗糙的手,
卻能做出栩栩如生、
有靈氣的船模,
彷佛江南就在眼前。”
他是蘇州最後的老船匠
——徐海林。
在江南水鄉,
木船承載著不少人的兒時記憶。
在蘇州太平街道沈橋村成立不久的
船文化博物館裡展出的
78艘精美模擬船模
宛在水中游動。
其中1:8還原的模擬船模“南湖紅船”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強渡烏江毛板船”
“沙家浜新四軍交通艇”
“水上游擊隊交通船”“渡江第一船”等
紅色船模格外引人注意。
今年62歲的徐海林,
是蘇州水鄉木船製作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徐海林與船有難解之緣,
他生在木船上,
長於陽澄湖邊,
那時“家家有舟船,人人會操舟”,
木船陪伴著他成長。
“1958年,我的父母親駕駛著裝滿礱糠的絲網船去送貨,在太湖邊的光福生下了我。”徐海林說,小時候母親常對他說起這段往事,取名海林,希望他有大海的胸懷,其次船是由木材製造,不忘船,不忘本。
或許冥冥之中,
註定和船一世的緣分,
20世紀70年代,
剛剛初中畢業的徐海林,
便做起了木船匠。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
木船漸漸被鐵殼機器船代替,
漸漸地越來越少的人開木船了,
許多木船匠紛紛轉業。
但徐海林懷著一腔熱血要做船,
1996年做起了船模工,一做就是23年。
“用造真船的辦法,打造出的第一艘船模是‘蜆山黃豆船’,這是一種蘇州水鄉農村早年裝運糧食的小船。”徐海林印象很深,當時他用廢棄木船的木料,刨木、拼接、捻縫、入釘、上油、上漆,把微型船模做出來。
從此,除了幫別人做木工,
徐海林的時間全花在了做船模上,
並且一口氣做出了好幾艘船模。
進入千禧年,徐海林聽說
上海交通大學有個船史研究學會,
他便隻身前去拜訪。
“做木船的匠人很少,
船是江南的文化,
一定要把船模好好地做下去!”
船史研究學會辛元歐的一席話,
給了徐海林莫大的鼓舞,
之後老徐做船模的勁頭更足了。
為了製作鄭和寶船,他專門到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太倉瀏河,在實物前琢磨了一個多小時才離開。
2015年,他製作的鄭和寶船被
香港海事博物館收藏,
他也被邀請前往香港參加開館儀式。
23年的淬鍊,憑藉爐火純青的技藝,
現在,徐海林是蘇州有名的“船痴”,
幾十年來他醉心於仿製古代各類船舶,
船模藝術成為“相城一絕”。
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在首屆長三角民間藝術節上,
徐海林做了多件“紅色記憶”船模,
以表達自己對故鄉、對祖國的熱愛。
徐海林說,他製作第一艘
“南湖紅船”是在21世紀初期,
“想要做一艘有紀念意義的船,
於是立馬想到了南湖紅船。”
為了做好紅船,他曾四次前往嘉興南湖瞻仰紅船,兩次有幸進入船中,經過四個月的精雕細琢終於完成,“做紅船是個高興事兒,通宵是常事兒。”
除了嘉興“南湖紅船”,
徐海林還製作了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強渡烏江毛板船”
“沙家浜新四軍交通艇”
“水上游擊隊交通船”
“渡江第一船”等紅色船模。
其中,他的“渡江第一船”模型被
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沙家浜交通船)
“這些船隻都與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重大歷史事件有關,把它們做成模型,凝結著我們這一代人對共和國紅色記憶的一種情愫和對時代的一種信念。”徐海林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希望下一代看了這些船模,能珍惜生活。
徜徉在徐海林製作的船模中,
彷佛置身水中央,
這些船模雖小,但“五臟俱全”。
“南湖紅船”船艙的鏤花雕刻按原樣縮小,窗戶可以開關,艙室裡的桌椅板凳惟妙惟肖,除了體型“迷你”外,船上的每個部件如門鎖等都精細可見,縱橫間自有章法,細節處理更是十分到位。
徐海林說,船模做得是否成功,
一定要體現在“真”上,
放入水中照樣可以乘風破浪。
現在,船文化博物館的夢想成真,
徐海林說,
他還與一個夢想就是傳承船文化,
想把長三角地區從古至今的各種型別
木船全部仿製保留下來,
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國人的智慧。
除了製作微型古船模型,
徐海林也做一些仿古的大船,
下個月,徐海林還要帶著他製作的
一艘仿古“蘇州絲網船”
去深圳參加一項傳統舟船的比賽。
“參展順利,明年仿古絲網船還有可能去歐洲參展。”提及未來,花甲之年的徐海林充滿信心,“我一直和我的孩子、孫輩說,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帶著蘇州的船模沿著一帶一路,去世界兜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