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
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到底是誰造的?
很多人會回答:錢學森、鄧稼先、程開甲...“兩彈一星”元勳為原子彈爆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名字如雷貫耳。
事實上,參與制造原子彈的人數,比這個要龐大得多。
原子彈工程是一個龐大的“巨系統”,包括科研、設計、製造、生產、試驗等許多環節。
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美國的 “曼哈頓工程”頂峰時期參與人員超過50萬,蘇聯僅首次核試驗就動用了20萬軍民,中國的“596計劃”參與人數迄今並沒有精確的統計數字,一般認為不少於30萬人。
而且,參與者的身份也不光只有科學家,還有部隊指戰員、工程師、工人,甚至當地的民兵。
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的名字可能已經逐漸被忘記,在原子彈爆炸55週年來臨之際,就讓我們重新拾起回憶,去看看那些站在聚光燈之後的人們。
銘記
那些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採鈾礦石的人們
製造原子彈,首先要從核材料說起。眾所周知,鈾235在天然鈾礦中含量僅0.72%,經過計算,製造一枚原子彈,至少需要3000噸高品質鈾礦石。
中國製造原子彈的第一塊鈾礦石採自廣西。時任質部部長李四光領導的三支勘察隊,走遍了幾乎整個中國,他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到哪裡簡易帳篷就支到哪裡,八個月後,勘察隊終於找到了第一塊鈾礦石,而為了這塊將要開啟中國核發展道路的石頭,十幾名勘察隊員付出了生命。
1958年5月建立了中國第一座鈾礦——湖南郴縣711礦,它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升空、第一艘核潛艇下水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讚譽為“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這是一段飽含著理想與信念、浸泡著艱難和奮鬥、鑄就了中國核軍工史上一座座豐碑的歷史。當年,為了採集到鈾礦石,儘快製造出中國自己的原子彈,工人們光著身子在坑道溫度40多攝氏度、裝置簡陋的礦井裡工作。
到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前,全國已陸續建成了湖南衡陽712礦、江西上饒713礦,以及衡陽鈾水冶廠(272廠)、包頭核燃料元件廠(202廠)、蘭州鈾濃縮廠(504廠)等多座國有大型廠礦,和不計其數的公社、生產隊自辦小礦,開足馬力進行著核材料生產。
在這些礦山、工廠辛勤勞作的工人數量,至少在10萬人以上。
他們的名字,大多已湮滅無聞,甚至有些已經燃燒成了45次核試驗的天雷地火。現在,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採鈾礦石的人們已經離世或正在老去,但他們那一件件可歌可泣的事蹟卻讓人們難以忘懷。
難忘
那些隱姓埋名此生無悔的人們
製造核武器的材料還有一種叫做鈽-239。但鈽-239是一種人工製造的同位素,需要用鈾-235作為中子源,轟擊鈾-238產生,所以,需要建設專門的核反應堆來製備。
1958年,聶榮臻親自在嘉峪關以西上百公里的祁連山北麓選定了中國第一座鈽生產堆地址——404廠,對外稱“西北礦山機械廠”、“國營工業器材公司”,後來叫“甘肅礦區”。
同年,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金銀灘選定了核武器研製基地——221廠,對外稱“青海省綜合機械廠”、“ 青海省第五建築工程公司”。
這些名字裡只剩下一個數字代號的神祕工廠,甚至連個通訊地址都沒有,只有一個信箱,留的還是隔壁甘肅的“蘭州##號”。
404廠鼎盛時有5萬職工和家屬,外圍還有數千人的衛戍部隊;221廠建設初期面積達1170平方公里,比當時的北京還要大,光建築工人就來了上萬名。
221廠是科學家扎堆的單位,錢三強、王淦昌、趙忠堯、朱光亞、程開甲、陳能寬、鄧稼先,搞原子彈的一夥人全都曾來過這裡。
除了搞原子彈理論設計,他們還要開展危險的爆轟試驗——測試炸藥澆鑄的殼體能否按照理論設想同時點火,擠壓中心的核材料,從而引發核裂變。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為了發展中國的核工業,大批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放棄在城市中相對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從全國各地奔赴各大核工程基地。他們在曾經人跡罕至的荒漠戈壁、荒山野嶺,開拓者們篳路藍縷,創造和見證了中國核工業起步和逐漸壯大的歷史。
敬佩
那些用生命拿到原子彈爆炸試驗資料的人們
核試驗最重要的測試專案之一,就是分析核裝料的裂變燃耗,據此可以確定原子彈引爆後是否發生了核爆炸及核彈的威力,從而可檢驗核武器的設計水平。
所以爆炸當天參加核試驗的,除了組織核爆這條戰線,還有一支大隊人馬是負責核武器效應試驗的工作隊,包括核試驗基地科研人員和總後、空軍、海軍、裝甲兵、防化兵、鐵道兵、工程兵、炮兵等10個核效應大隊。
他們的任務是要通過各種實測手段和方法,摸清核武器在空中、地面以及地下的毀傷效能和破壞規律。
在這次舉世矚目的原子彈爆炸試驗中,人民解放軍做出了突出貢獻,人民空軍奉命先後出動飛機14架,飛行257架次,圓滿完成了空中運輸、煙雲取樣、空中攝影、爆炸劑量偵測、進入沾染區觀察爆炸效果、防空警戒等重要任務。
在這些任務中,煙雲取樣可謂備受矚目。因為這次爆炸是否成功,威力到底如何,這些疑問的答案,都需要通過對蘑菇雲樣品進行科學分析測定來解答,煙雲取樣工作則是樣品分析工作的第一步。
在原子彈爆炸前一天的空軍誓師大會上,機長郭洪禮代表機組人員莊嚴宣誓:“只要飛機螺旋槳在轉,人還有一口氣,就要堅決完成任務。”機組人員在接受這一任務時沒有半點含糊,表現出了英勇的大無畏精神。
任務當天,機長郭洪禮駕機衝入蘑菇雲“頭部”。飛機在蘑菇雲巨大的氣流中被拋上拋下,幾乎失控。八九秒鐘後,飛機終於穿出煙雲,取樣工作結束。這時,意外出現,收集的劑量不夠。郭洪禮絲毫沒有猶豫:“再來一次!”於是飛機第二次鑽進蘑菇雲,終於獲得了足夠劑量的核裂變樣品。
飛行員李傳森這樣說:“在執行任務之前,我們6個人都做好準備了,就沒想著活著回來!”
▲1964年10月16日,空軍某師郭洪禮機組在執行核試驗任務中成功地取得了煙雲樣品,榮立集體一等功
而其他大國呢?法國第一次核試驗基本沒有得到什麼資料,美國、蘇聯第一次核試驗得到的資料也不多,而中國第一次核試驗,按設計要求應得到的資料基本上都拿到了。
這項任務用“艱鉅”“光榮”“危險”等等一系列的詞語來形容都顯得蒼白無力。準確地說,這是膽與識較量、智與勇的結合、生與死的考驗!當年穿越蘑菇雲的飛機現在靜靜地停放在中國航空博物館,默默見證著那一代空軍人為中國核工業作出的努力與奉獻。
尾聲
那些幕後英雄人民不會忘記
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付出過的人還有很多很多,科技工作者,部隊指戰員,工程師,工人,民兵……
他們的身份,消隱在一個個群體標籤背後;他們的故事,靜靜躺在保密櫃和歷史檔案之中;他們的面孔,在巨集大敘事中漸漸變得模糊。
1999年9月18日,23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受到共和國的隆重表彰。他們的貢獻,他們的才智,他們的創造,配得上那塊沉甸甸的、純金打造的獎章。
但是,請不要忘記,造就“兩彈一星”的,除了這些功勳卓著的科學家,還有他們身後那個偉大的國家,和他偉大的人民。
他們的勞動,他們的付出,他們的青春熱血,他們默默無聞的工作,同樣值得人們尊重和銘記。
原子彈爆炸55年了,今天的獎頒給那些“無名英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