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艦在海軍中一直擁有重要地位,二戰中雖然比不上戰列艦和異軍突起的航母,但在海戰中也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甚至還發展出一種稱為戰列巡洋艦的特殊艦種。
到了五六十年代,美國和蘇聯都發展出2萬噸級的巡洋艦,甚至都使用核動力。美國發展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軍艦“長灘”級導彈巡洋艦,滿載排水量約18000噸。蘇聯的核動力巡洋艦“基洛夫”級滿載排水量25000噸左右。
不過,這些大型核動力巡洋艦儘管效能令人敬畏,但建造成本同樣令人咂舌,“長灘”級巡洋艦造價高達3.32億美元,比同期的“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還貴6000萬美元,讓美國海軍實在難以承受。
由於當時軍艦火控指揮系統均為分散式,功能和操控相互獨立,軍艦要兼顧防空、反潛、反艦等任務就會增加大量的雷達電子裝置等,而當時還處在電晶體技術時代,電子裝置體積很大,要兼顧全方位的強大作戰能力,必然系統組成龐雜,進而造成軍艦噸位很大。
正因如此,當時海軍的驅逐艦、護衛艦等由於噸位相對較小,都會在系統組成上進行取捨,從而發展成特定功能的“專用”艦艇,譬如反潛驅(護)艦、多用途驅(護)艦等。儘管這種方法強化了某些作戰能力,但同時也犧牲了其它的部分作戰效能,比如有些反潛驅(護)艦的反艦、防空能力就要大打折扣。
進入八十年代後,由於電子、導彈、燃氣輪機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很多裝置和元器件的整合度大幅度提高,較小的艦艇也能夠同時擁有反艦、反潛、防空等綜合作戰能力。由於這些變化,使得巡洋艦和驅逐艦的作戰功能日益模糊,能夠區別兩者的指標似乎只有噸位了。但是,這種情況很快又被新型驅逐艦打破,比如90年代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阿利伯克後續批次的驅逐艦,排水量都已接近萬噸,超過了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並且作戰效能上還超越前期的很多巡洋艦。
發展一型主戰艦艇,從論證、設計到建成下水,快點要十幾年,慢了就要二十幾年時間。中國海軍曾經謀劃的未來作戰艦艇大致可分為2000噸級以下、4000噸級、7000噸級、萬噸級四個噸位。以052型驅逐艦為例,從80年代開始論證設計,由於當時國力技術薄弱,設計冗餘考慮不足,當年確定的船型和排量使得052D噸位不足,效能拓展和戰鬥力提升受到嚴重製約,發展空間冗餘度幾乎耗盡。
052D滿載排水量7000噸級,雖然達到了當初的設計要求,但隨著指揮控制、導彈武器等技術引數的變化,現有64個垂直髮射裝置已經不能滿足作戰需求,其綜合性能與各國不斷湧現的先進驅逐艦逐步拉開了距離。美國伯克級驅逐艦作戰功能全面,排水量近萬噸,發射單元96個,南韓世宗大王號驅逐艦更擁有128個垂髮裝置,而052D裝載64個垂髮單元已經達到了7000噸級驅逐艦的極限了。
正因如此,中國海軍在052D基礎上又發展了更理想更全面的萬噸級驅逐艦055。其實055可以理解成052D的放大優化版,其武器系統、電子系統、動力系統都是052D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12個垂直髮射單元完全可以滿足海軍對防空、反潛、反艦、對陸攻擊等要求。055冗餘度設計比較寬裕,動力裝置功率足夠保證增加2500噸排量而不影響航速。
未來,隨著綜合全電技術的發展,055將改進發展成綜合全電的新型驅逐艦,055的傳動軸長度會縮短一半甚至是2/3,更激進一點甚至完全取消傳動軸。這樣一來,艦艇內部艙室空間和佈局將得到進一步優化,完全可以再增加16-32單元的垂直髮射系統,或者安裝更大尺寸的垂直髮射裝置,而其排水量或將會增加到15000噸左右。
同時,艦載武器系統也要更新優化,比如採取一坑四彈方式,大大提高火力密度和導彈裝載靈活性,使本已強大的防空、反潛、反艦等作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如果實現了這些目標,再投入巨資,重新發展一款噸位更大的“巡洋艦”又能有多少意義呢?又或者,未來還會有武庫艦一類的新型火力支援艦面試,也未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