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日,美國《航空週刊》雜誌網站報道,根據最近該刊獲得的訊息,駐紮在加利福尼亞比爾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427偵察中隊近期進行改編,成為第一支使用RQ-180高空長航時隱身無人機執行穿透性空中偵察任務的部隊,這也標誌著這種新型飛機正式開始服役。美國空軍對於這一訊息拒絕證實。
《航空週刊》文章稱,這是該刊6年前首次報道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正在研製一種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之後,終於得到關於該機正式入役的相關資訊。據稱,該機將執行穿透性空中偵察監視和情報任務(ISR)。
文章稱,RQ-180據信是2010年進行首飛,2014年開始進行服役前的評估試飛。據悉,該機最近正式具備執行作戰任務的資格,為此對427中隊進行了改編。
儘管相關該機的照片仍然保密,但根據最新的資訊的評估可以讓我們繪製一張更清楚的影象。根據這種飛機的早期試飛,發展和現在的部署情況。
根據新的關於RQ-180早期發展歷程和技術源流訊息,繪製的新想象圖
早期的設想圖主要根據諾斯羅普公司的其他早期模型,與實際飛機可能有較大差別
中國航天11院在珠海展航展展示的彩虹-7號與RQ-180屬同類飛機,不過根據最新訊息RQ-180的起飛重量可能是它的2倍
根據最新的公開訊息源的資訊,我們現在終於可以搞清楚該機的技術源頭,以及其測試評估基地的位置在加利福尼亞和內華達。
《航空週刊》指出,RQ-180飛機的目標是填補1000年SR-71退役後,美國空軍穿透性情報與偵察監視任務能力的空白。其技術源頭是2005年,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提的大型作戰無人機(UCAV)方案,當時諾斯羅普正與波音公司展開海軍聯合無人作戰系統(J-UCAS)的競爭,波音提出的是一個較小的無尾無人機方案。
但是,J-UCAS專案在2006年在五角大樓的季度審查中,對該專案進行調整,從原本的三軍聯合專案改為單一的海軍無人艦載機演示專案,其預算在2007年國防預算中已經取消。此後海軍重新申請了2.39億美元,用於開展艦載長航時作戰無人機演示專案。
同時,空軍將原本用於這個專案的成本轉入一個機密高空長航時專案(HALE),據信為了這個專案,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和諾斯羅普公司展開了新的競爭。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諾斯羅普公司也公開討論過一種加長機翼的X-47C的方案。當時計劃中,這種飛機的翼展最大172英尺(約52.4米),使用兩臺改進型通用電氣CF34發動機,能夠搭載10000磅(約合4.5噸)的武器載荷。
(據此推測其載荷\\起飛重量\\推力都相當於“彩虹7號”的兩倍)
儘管《航空週刊》早期繪製的想象圖中設想該機採用“折線風箏”(Cranked-kite)構型,但稍後工業界訊息源表示該機的實際外形細節與想象圖相去甚遠。更多的證據現在顯示,該機最重構型可能更接近於該公司更為外界熟悉的飛翼構型,其後緣採用鋸齒形設計,總體外形更接近於美國空軍官方公佈的B-21設想圖。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是在B-2轟炸機發展過程中提出的鋸齒後緣設計,但隨後為了適應空軍提出的低空滲透任務,又將其改為了更加複雜的鋸齒設計。
RQ-180設計同樣也受到了為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開展的“感測器飛機”專案的影響,這個專案的目標是發展一種面向未來的,隱身、高空無人偵察監視平臺。2002年,AFRL公佈了多種感測器飛機研究,其中就包括諾斯羅普公司的高翼載飛翼設計,這個設計的目的是解決大氣動彈性撓度的問題。兩年後,該公司表示,正與AFRL共同開展先進保形天線技術的研究,用於感測器飛機專案,當時雙方簽訂了為其5年,價值1200萬美元的合同,稱之為低波段結構天線(Lobstar)專案。同時,該公司稱Lobstar專案可以“通過將天線融入複合材料機翼的主承力部件而加強飛機的偵察監控能力。”
2007年,在經過一年的競爭後,諾斯羅普贏得了HALE競標,當時有諾斯羅普官員表示該公司贏得了一項重大的保密專案合同。到這年6月,在51區蹲守的觀察員們發現,內利斯基地正在興建一個新的大型機庫,在格魯姆幹湖的“南端”。這個機庫的尺寸表明,它是為一種具備巨大翼展的飛機設計的。
隨著2008年機庫建造接近完成,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財務報告顯示,該公司得到一個高額的保密飛機研製合同,價值20億美元,用於研製一種實用的偵察監視無人機,要求該機使用極隱身技術(Extreme Lo-observable)和高效氣動佈局。研製任務被交給格魯曼先進技術發展中心,該機構相當於洛克希德的臭鼬工廠,或者波音的鬼怪工廠。
B-21轟炸機
洛克希德RQ-170是以低成本製造隱身無人機的嘗試,和RQ-180不是一個等級
2009年,諾斯羅普公司已經進入RQ-180的低速生產階段,美國空軍開始籌備為在格魯姆幹湖測試這種飛機而成立新的試飛單位,代號“瘋帽子”。同一年,美國空軍宣佈了一項“無人機試飛計劃”,並指出這一專案是為了滿足近期對於隱身穿透型偵察任務而研製“特殊”無人機。2009年1月,根據美國空軍無人機部隊指揮官艾瑞克·馬修森的命令,該專案被命名為“MQ-L/O”。
最近《航空週刊》獲得新訊息指出,2010年是該專案的關鍵一年,原型機在格魯姆幹湖進行了首飛,該機代號V1,首飛聚鑫是在2010年8月3日進行的。有一些側面證據可以證實這一訊息,例如在這段時期內,諾斯羅普公司的比奇1900後勤支援飛機進行頻繁的飛行,可能是為首飛進行準備,該機被拍攝到在2010年5月首次試用了那個機庫。
V1號原型機此後進行了14個月的試飛,此後第二號原型機,V2在2011年11月加入測試專案。此後又有3架原型機在此後15個月內進行了試飛,據信首飛時間為2012年11月(V3),2013年7月(V4)和2014年1月(V5)。
隨著5號原型機的首飛,RQ-180的測試工作轉到了加利福尼亞愛德華茲基地,美國空軍在2014年3月正式設立第53測試飛行大隊第一分隊。該部隊的任務是進行任務試飛和評估。而該大隊的第二分隊同一時期在比爾空軍基地進行洛克希德馬丁U-2R/S和RQ-4 全球鷹飛機的試飛。
2014年,V6號原型機也進行了試飛。2014年底,2015年初,愛德華茲基地又成立了第15測試飛行中隊第二分隊,這可能標誌著這種新型無人機開始加速具備實戰飛行能力做準備。
第15中隊是埃格林基地的53聯隊的一部分,該機主要負責管理和監督空軍高優先度快速採購專案。據53聯隊2014年發表,2018年更新的說明檔案,第15中隊“負責任務試飛和子系統試飛,以滿足快速交付新型作戰飛機的要求”。同一時期,該中隊的第一分隊正在內華達州克里奇基地進行洛克希德公司RQ-170飛機的測試。
2015年11月,RQ-180專案迎來又一個關鍵時間節點——一方面是第7架原型機完成首飛。另一方面,第九行動大隊第二分隊在愛德華茲基地成立,該部隊是比爾空軍基地第9偵察聯隊的組成部分,此前他們負責訓練U-2R和RQ-4飛機的飛行員,使用比奇WC-12W教練機。這也標誌著該機距離加入現役作戰部隊又近了一步。
從最新訊息來看,RQ-180與X-47專案有技術上的聯絡
2016年,隨著第二分隊的成立,執行實戰任務的準備進入最後階段,據信在2017年初的某個時候,該機首次進行祕密的遠端實戰測試評估任務。目前尚不清楚這次飛行的詳細情況,按據稱這次行動的代號被稱為“麥哲倫行動”。據稱這次測試飛行中,在極高緯度地區對該機的自動導航系統進行了測試——可能是在北極圈內。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試飛行動的代號,與諾斯羅普公司公開的為B-21飛機尋找測試地點的專案相同。
(可能因為該機隱身特性類似B-21,為後者“踩點”)
在這次任務之後,2017年RQ-180飛機已經做好了執行實戰任務的準備。在這年8月,第九連隊成立了兩個新的單位,在比爾基地的第三分隊和在關島安德森基地的第四分隊。這也標誌著該機準備參加實戰行動的工作進入快車道。第三分隊此前曾經在關島操作RQ-4無人機,而第四分隊此前則在義大利操作RQ-4飛機。
2018年,比爾基地又成立了新的單位,任務是評估飛機準備狀況。這就是第504測試評估中隊第三分隊,而該機的指揮控制與偵察任務規劃則由空軍作戰中心和空軍指揮部直接管理,同期,53聯隊的第一分隊解散。
在部隊解散後,其測試人員、裝備隨後被轉入新成立的417測試評估中隊,仍有53聯隊管理。該中隊的任務——在2018年4月成立——被認為正在準備測試B-21轟炸機。但是,9月份空軍有關會議上宣佈,這種轟炸機的測試任務將由420測試評估中隊進行。
通過《航空週刊》提供的這些情況來看,RQ-180無人機作為諾斯羅普的重要作品,與B-21轟炸機顯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兩者很可能採用了類似的隱身設計。
另一方面,從在關島已經設立相關部隊的情況來看,該機未來的“實戰任務”很可能會與中國有關。美國很可能希望通過用RQ-180對中國的偵察和試探,來確認中國防空系統的實力。當然這也是美國空軍天天都在做的事情,這對於未來制定B-21轟炸機的使用策略將有很大的關係。
強勁的新對手即將到來,我們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