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建國70週年,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週年。
中國的海軍夢正越走越遠,向著一個超乎所有人預期的目標而去。
如果十年前有人說十年後中國將如此軍容,那一定會被嘲笑成痴心妄想,然而現在…….
近代的海軍夢始於何時,現在已經無法具體考證,但肯定不止十年,呵呵!早在30年代,紅軍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依然在窯洞中學習著世界海軍的發展趨勢,牆壁上的那些掛畫裡展示的東西對那個年代的人們而言或許過於遙遠,但依然擋不住中國人對海洋的滿腔熱忱。
說到海軍,必然說到航母,那話題自然又離不開中國產航母。
誠然,無論是已經成軍的遼寧號,還是海試不久即將服役的001A,由於其常規動力+滑躍起飛的限制,遼寧號上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來自蘇聯設計的固有頑疾,作戰能力必然是無法和美國的核動力航母們同臺競技。但這並不妨礙中國產航母因為後發優勢而帶來的先進子系統,單純對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即Close-In Weapon System簡稱CIWS)而言,中國在這一領域並不落後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說起CIWS,人們首先想到的一般是密集陣(Phalanx),它確實名氣很大,在影視劇中也有諸多亮眼的表現,比如在電影《超級戰艦》中阿里伯克級驅逐艦利用密集陣擊落外星炸彈的場景就很直觀的展示了CIWS打擊方式。不過它實際上並非第一款大規模服役的CIWS,同時中國並未引進列裝過這類產品,故不作過多討論。
中國真正接觸到的第一型CIWS,是源自蘇聯的AK630近防炮。
開端:AK630M在經歷了學習義大利佈雷達雙重命中(簡單的說就是裝備兩種彈藥,遠距離使用榴彈破片殺傷,近距離使用穿甲彈直接殺傷)系統76A雙管37毫米防空炮失敗後(主要是彈藥切換和火控不過關),中國在引進現代級驅逐艦的同時,一併引入了AK630M程序防禦系統,並進行了改進仿製,即目前大量裝備在022型導彈艇和054型護衛艦上的H/PJ13(別稱630)。
這套系統在當時已經不算先進,但確實引領了中國近防武器的開端。
其最早研發於1963年,在70年代中後期開始大量進入紅海軍服役。作為一款早期CIWS,AK630系列的最初目標是用於打擊北約臨空投彈的戰機而非導彈,因此進行過一次升級,在改用初速更高的彈藥、提高火炮內膛抗壓能力、改進了火控雷達的效能,並用2000發弧形彈箱取代了老式的方形彈箱後,改進後的系統被命名為AK630M系統並沿用至今。
AK630系統是作為艦艇防空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來設計的,因此單個防空火炮系統要在防空全系統統一指揮下作戰,所以火炮與火控雷達分開佈置。在艦橋,上層建築或桅杆佈置MR-123火控雷達,火炮系統則單獨佈置。而且除了個別小型艦艇外,AK630系統使用的是一套火控雷達搭配兩門火炮,分佈於艦體一側,AO-18六管30mm機炮的數量是MR-123火控雷達的兩倍。同時擁有一個簡單的遊絲瞄準具,安裝在柱型臺架上,使其可以進行人工瞄準,使用火炮射擊海面目標。
但正由於此,AK630系統的分立式火控佈局受到的詬病較多,相較於可以直接利用資料鏈接入CIC的一體式火控,其火控雷達、火炮不同軸,射擊精度差,獨立作戰能力差等,且因為採用內能源火炮,射擊精度也無法達到防禦超聲速反艦導彈帶來的愈加嚴峻的近防壓力。故而慢慢的不再裝備新式主戰艦艇,但在一些輔助艦上依然可以看到其身影。
插曲:卡什坦彈炮和一近防反導系統
卡什坦系統在中國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它是跟隨第二批購買的現代級956EM型驅逐艦一同來到中國的,作為世界上第一種同時集成了速射炮和防空導彈的艦載CIWS,它由兩門AO-18K速射炮和八聯裝SA-N-11近程防空導彈組成,效能先進。但經測試後,結果差強人意,原本就因為後坐力過大精度不佳而飽受詬病的AO-18並聯的後果是更大的後坐力和更差的精度,在新世紀已顯落後的電視/學跟蹤系統易受雨霧、夜暗等不良天候的影響,全天候作戰能力有限,反應速度慢,重量過大,適裝性差等問題中國海軍並未仿製過該型武器,並在現代級的大改中將其拆除。
創新:H/PJ12與H/PJ11翻開中國海軍現在的圖鑑,新式驅逐艦與護衛艦上最常見CIWS無疑是H/PJ12與H/PJ11,也就是俗稱的730與1130,1130為730的發展型,目前新建造的驅護艦普遍使用的為更先進的1130系統
從外觀上看,730有明顯的荷蘭“守門員”系統的影子(其為一體式火控系統,具有獨立搜尋目標的長方形搜尋雷達,搜尋天線有獨立的水平旋轉基座,能在射擊的同時持續對艦艇周圍進行全向搜尋,並在跟蹤18個目標的同時,對識別目標的威脅程度進行排序)。
但與其不同的是,730的探測系統雖同為一體式,包括跟蹤雷達與光電探測系統,可並未包含獨立的搜尋雷達,說明隨著中國電子水平的進步,水面艦艇的作戰情報指揮系統得到極大的技術進步,其訊號/資料處理能力,資訊傳遞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全艦的探測與火控系統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戰術資料通過統一處理後,可根據戰術決策傳送到不同的武器上。
換言之,艦載作戰情報指揮室可以直接為730系統提供周圍目標的指示,不再需要為每門火炮單獨部署搜尋雷達。近防系統本身只需要精確定位與打擊目標,因此不配置搜尋雷達,而是增加了光電探測系統,配備前視紅外探測系統,CCD攝像機與鐳射測距儀。射擊控制系統採用數字化控制方案,完成危界檢測、射擊電路啟閉、射速控制等射擊控制功能。其與外部的連線主要為垂直捷聯基準、跟蹤雷達和光電探測系統(俗稱光電球)。
電磁/光電覆合探測系統的應用,使730系統在對抗低空掠海突防的反艦導彈時,可以避免雷達因為雜波和海面映象效應的干擾導致的探測能力受限
1130系統是在730系統的基礎上強化而來。進入21世紀後,中國周邊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逐漸裝備諸如“布拉莫斯”“雄風3”“寶石”之類的超聲速反艦導彈,730系統的7管30毫米機炮4200發/分的射速開始顯得力不從心。
根據射擊視窗理論,要對付高亞音速導彈需要3000發/分的射速,若目標速度1.5馬赫,則射速需求會上升到6000發/分,對抗3馬赫的目標射速更是要高達10000發/分的地步,顯然730系統無法應對。因此中國海軍在730系統的基礎上,將主炮更換為11管30毫米機炮,外觀上兩者的炮塔變化較為明顯。由於換裝了更大型的主炮,炮塔體積增加,導致雷達艙後移。炮塔讓出一部分空間用於安裝彈鼓,變成了左右彈鼓結構(730系統僅在右側安裝彈鼓)增加了備彈量以適應1130大幅增加的射速,其射速達到了9000-10000發/分左右,同時處理的目標也超過40個,可以充分應對超聲速導彈帶來的威脅。
展望:鐳射武器儘管中國在CIWS上已經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地位,但是CIWS固有的一些缺點則是無法規避的。如為追求高射速,CIWS的火炮口徑大多較小,超過3000米後彈丸存速會顯著下降,毀傷能力必然會降低。尤其面對大型導彈時,即便攔截成功也要面臨大型碎片依靠慣性繼續前進造成的威脅。
同時導彈相對速度快於炮彈,需要極為精確的計算提前量與目標座標,每次射擊後需要時間對攔截效果進行評估,連續攔截能力不強,一旦沒有成功很難迅速組織二次攔截。備彈少缺乏持續作戰能力,對飽和攻擊難以應對等一系列無法解決問題,使得CIWS的發展已經陷入瓶頸,美軍甚至一度在新建造的驅逐艦是捨棄了密集陣系統。
而這還只是對已有的目標而言,未來類似高超聲速巡航導彈、反艦彈道導彈這樣的新威脅會越來越多。這些新式導彈速度普遍超過5馬赫,飛行高度高超過30千米,隱身想性也會更好,留給艦艇的攔截時間會進一步壓縮。
出於以上種種原因,各國海軍都已高能武器作為未來近程防禦系的發展方向。美軍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新的嘗試。在2010年美海軍利用鐳射武器系統(LaWS)進行了反無人機與小艇的實驗,LaWS可在2000米的射程上提供15至50千瓦的功率輸出,在試驗中成功連續擊落了四架靶機。
鐳射武器因其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的特點受到各國的一致青睞。不過其需要大量能量和高效冷卻系統,在大氣中傳播距離受限制,對氣候要求較高等問題影響,除美國外並沒有國家真正實際部署鐳射武器。
但可喜的是,在2016年的第九屆非洲航空航天防務展上,中國展商已經展示出了中國產的低空鐳射防禦系統(LASS),既可以在建築上分散佈置,也可進行車載機動。可提供15至30千瓦的輸出功率,射程最高4000米。
儘管這套系統的功率在對付反艦導彈上還略有不足,通常認為對金屬材料需要鐳射功率達到100千瓦,持續照射10毫秒才會產生融化或氣化。但無論如何,這是中國產鐳射武器的一個巨大進步,假以時日必然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長遠來看是應對高超聲速武器的有效方式,也是未來高能武器發展的一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