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F35三個型號,在2020年度的原計劃生產量是141架,但是到年底的實際生產數量只有121架,整整少了20架。實際上在F35宣佈量產服役後,在超級大國本土加上海外的2條生產線,前7年一共才交付了266架,平均下來的年產量只有37架。爆產能到每年都是100架以上,只是最近3年來的事情。目前超級大國正在生產的F35和F15X,都是裝配大推力發動機和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高階版本。而其他生產新型戰機的國家,除了新興大國之外,無論數量還是戰機的配置,都完全沒法和超級大國對比。原本前十年還能每年交付七八十架三代機的俄2大飛機廠,現在每年的總產量只在20架到40架之間徘徊,平均每年的產量只有30來架。而且仍然以配備無源相控陣雷達的三代機為主。所謂配套有源相控陣的蘇27的量產才剛剛開始。而不包括俄方的整個歐洲,目前年產戰機總量居然也不到40架。

這裡面,達索號稱可以有年產新陣風10到15架的能力,但是實際年交貨量恐怕5架都夠嗆。至於歐洲聯合生產的颱風戰機,年產量也在15架到20架之間。還有北歐的鷹獅,實際年交付量有5架就算不錯了。如果提到現代化戰機的自產國,南亞某“大國”自然是不想讓人忽視,但是其“自產”的光輝戰機,30年下來,交付了不到45架,平均一年的產量只有1.5架,關鍵是這個年產能至今不見提高。另外還組裝蘇30MKI,實際上就是來件拼裝上螺絲,但是每年的實際交付量也只有不到5架。如果這種來件合攏算自產,則該國的能力還不如其在本地區的老對頭,因為對方已經具備每年組裝交付20架以上梟龍戰機的能力!東亞有兩國更是心比天高,但是島國的F35生產線已經算在了F35全球產能之中,包括歐洲的F35生產線也是一樣。而且到目前已經停止了本土的組裝生產。至於幻想中的自產5代機甚至6代機,年復一年還停留在PPT上。而半島南邊的4.5代機至今原型機還沒有下線。如果教練機出身的F50也算戰鬥機,那麼年交付能力也在10架之內的水平長期徘徊。

新興大國2020年新戰鬥機的年產量,即使不算梟龍,也有極大的機率超過超級大國,如果算上梟龍,則幾乎是超級大國當年130架新機的1.6倍!這其中,北方主力廠年產量有很大的機率首次達到了三位數。包括批次最大的J16,以及J15和繼續追加產量的J11B。如果未來該廠新隱身機再實現量產,那麼每年產量都可以穩定在最小三位數以上。而另外西南的主力廠,也在不斷的擴大產能。某重型隱身機的年產量被認為已經在X十架以上。加上單發的10C,總產量也接近三位數,如果再加上梟龍,則全部產量已相當可觀。所有的自用型年產新機中,基本都採用了TH發動機的各種改進型。僅僅雙發重型機,當年就需要裝機TH300臺以上。加上單發機,則在360臺以上。考慮到備份發動機和過去生產的老批次的換髮。那麼TH的年產量,怎麼算都不會低於550臺,甚至很可能已經高達600臺以上。就算是超級大國目前產量最大的F135發動機,實際年交付量也不會超過400臺。TH發動機已突破了所有瓶頸,產能徹底爆發了!

14
最新評論
  • 1 #
    個人認為不要產太多。以提高技術為主!
  • 2 #
    很大機率?也就是猜的吧,新興大國產量前2年穩定在100以內,20年就暴增一倍?北方主力60左右,16一年有32,15也就10多,11B追加了多少?西南主力20年均8算不錯的了,10C有多少?24或者32?最大可能還是100以內。發動機ws10b產能不需要進一步改進了嗎?ws15穩定爆產了嗎?
  • 3 #
    新戰機發動機備份不會真的備在那裡,閒著無用。因此實際產量是每年不超過400臺
  • 4 #
    現在各大國在三代半、四代機的年總產量不能達到上世紀“冷戰”高峰時代的水平的原因除了需求不是很強烈以外,主要是:在機體非金屬材料、航電系統、電子探測系統、發動機等各種分系統的製造難度大、工時長的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075的2號艦也要首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