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從一戰開始便出現在戰場上,那時的螺旋槳飛機是沒有武器的,最初法國人把重機槍裝到了雙座飛機的後座上,由後座機槍手操縱射擊,不過只能飛到與敵機平行時才能打,鑑於這種側向射擊的侷限性太大,後來法國人乾脆直接把機槍安在機頭上,這種由駕駛員操控的射擊,精度是提高了但危險性卻直線上升了,飛行員每次使用機槍就像在賭命一樣,因槍口前面是旋轉中的螺旋槳,運氣好時子彈從槳葉間穿過去了,運氣不好時子彈把槳葉攔腰打斷了。但歷史上卻甚少聽到有因打壞螺旋槳而墜機的,讓飛機上的槍炮打不到螺旋槳,這意味著必定還有些祕密在其中了。
據了解,當時航空機槍的射速一般都達到了每分鐘600發左右,但是同期的螺旋槳飛機的馬達轉速卻能達到每分鐘1200轉。如此說來,低速機槍與高速螺旋槳的搭配,在理論上機槍射出的子彈是根本無法穿過螺旋槳的扇面的,否則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螺旋槳被掃斷,然後飛機墜毀。這個頭痛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於是飛機首先做出了改變,那就是將螺旋槳發動機後置,把戰機變成推進式螺旋槳飛機,這麼一來的確再也兩不相礙,比如法國與英國分別研製出法爾芒F.20與F.E.Zb等戰機。由於發動機與飛機氣動技術的落後,因此這類飛機的機動性遠不如拉進式螺旋槳飛機(發動機前置),在戰場上的實用性不大。
最終還是回到了如何解決機槍與槳葉關係的問題上,最初有人提出在螺旋槳葉上包上鐵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槳葉不會輕易被掃斷的問題,但裹著鐵皮的螺旋槳反彈子彈就更可怕了,飛機員甚至會擔心被自己射出的子彈殺傷。為了擋開這些因劇烈碰撞而亂飛的子彈,法國飛機設計師製造家索爾尼埃在螺旋槳後面安裝了鋼製的偏導板,雖然並不能保證萬無一失,但已經能讓機槍與螺旋槳"和平共處"好一段時間了。 1915年法國飛行員加羅斯駕駛經改裝過的莫拉納L型飛機一共擊落了四架德國"信天翁"飛機,成為空戰史上首位王牌飛行員,而這種飛機也被公認為是第一種能夠進行空戰的飛機,並且誕生了新的名詞叫"驅逐機"。
在戰爭中德國曾俘獲過法國的莫拉納L型飛機,德國戰機工程師安東尼·福克認為法國戰機的設計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並未真正解決問題。於是他研發出了"機槍射擊協調器",這種看起來很"神奇"的技術其實原理非常簡單,它通過凸輪的運動把機槍與螺旋槳聯動起來,"機槍協調器"保證只有當機槍管與槳葉空隙成一條直線時,機槍扳機才能掰下射擊,而在其它情形下機槍的扳機是被卡死的,這樣就能讓子彈始終能與螺旋槳葉避開,達到了預期中飛機與機槍互不相干的最起碼要求。但是這種機槍的射擊協調系統有一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機槍的使用率真的不高,往往飛行員瞄準了卻發射不了,後來飛機工程師只能在機頭安裝多把機槍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機槍射擊協調器"雖然原始,但無疑是一種聰明的發明,螺旋槳飛機同時也在進化中,機槍被嘗試安裝在了機翼上,這樣一來機槍與螺旋槳就徹底分離了,只是射擊精度無法保證罷了。到了1939年,航空發動機技術得到了突破,噴氣式戰機開始取代螺旋槳戰機的地位,曾經一度讓人頭痛的"槍槳協調"的問題才正式成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