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提起甲午海戰,除了軍艦噸位和火炮數量外,兩軍在武器的效能上也存在代差。中國艦隊在艦齡、機動性、炮彈效能和艦隻防禦等方面都很難同日本匹敵。

首先說平均艦齡。參戰的12艘日艦中,“吉野”、“高千穗”、“千代田”、“橋立”、“鬆島”、“嚴島”6艘軍艦19世紀是90年代或接近90年代下水的新銳軍艦,其中“吉野”號是1894年誕生於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的最新型、最快速的穹甲巡洋艦,而其他6艘軍艦中,“浪速”和“高千穗”是1886年的世界最快巡洋艦。“比睿”和“扶桑”雖然艦齡較老,但前者是船旁列炮鐵甲艦,後者是船腰炮房鐵甲艦,防禦力較強。只有“西京丸”和“赤城”較為弱小。

而中國方面,除了四艘中國產軍艦艦齡較新之外,進口軍艦均存在艦齡老化的現象,即使是最新的“致遠”級和“經遠”級巡洋艦,服役年齡也超過了七年,作為最早引進的“超勇”和“揚威”二艦,已經超過13年艦齡,甚至一度被作為訓練艦使用。而最強的“定”、“鎮”二艦也超過了十年艦齡。

各艦下水日期:

“超勇”艦1880年11月04日下水

“揚威”艦1881年01月29日下水

“定遠”艦1881年12月28日下水

“鎮遠”艦1882年11月28日下水

“濟遠”艦1883年12月01日下水

“致遠”艦1886年09月29日下水

“靖遠”艦1886年12月14日下水

“經遠”艦1887年01月03日下水

“來遠”艦1887年03月25日下水

“平遠”艦1888年01月29日下水

“廣甲”艦1889年08月28日下水

“廣丙”艦1891年04月11日下水

中方艦艇的平均年齡為8.92年,除“超勇”、“揚威”、“廣甲”、“廣丙”外的八艘主力艦艇平均年齡為9年,日方艦艇為7.09年,主力艦艇三景艦和第一遊擊隊四艦的平均年齡只有4.85年。

雖然單從資料上來看兩軍的平均艦齡相差並不大,但是考慮到19世紀80年代正值世界海軍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時期,而北洋艦隊恰好在80年代後期便中斷了從外國進口軍艦,而日本的三景艦以及“吉野”、“高千穗”、“秋津州”、“千代田”等艦恰好都是在清國中斷輸入之後引進的。所以中方尚無匹敵其效能的軍艦。

再看機動力。由於中國軍艦的艦齡普遍較大,所以各艦的航速緩慢問題也較嚴重。首先從效能上說,中方航速最快的“致遠”和“靖遠”號巡洋艦設計時速為18節,其他如“定遠”只有14.5節,“鎮遠”為15.4節,“經遠”、“來遠”的航速為15節,“濟遠”為16節,“超勇”、“揚威”為16節。

這些還只是理論航速。由於艦齡老邁、鍋爐老化,“超”、“揚”在當時只能發揮出7節的航速,而“平遠”也只有10節。

眾所周知,一支艦隊的編隊運動和陣型實施所取決的是整體速度,換言之要考慮最慢軍艦的承受力,所以,老邁的艦齡、瀕臨報廢的鍋爐以及低質燃煤等因素使得北洋水師的機動性大受影響,給我方艦隊實施機動戰術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過低的航速造成中國艦隊沒能截住日本本隊並展開亂戰。

而日本雖然也有三分之一的艦隻航速較慢,但是其四艘最快捷的巡洋艦組成的戰術分隊卻擁有良好的機動力,分隊旗艦“吉野”由於是當年下水的新艦,艦況良好,可以達到23節的航速,第一遊擊隊其他各艦的航速也在18-19節之間。

最後說火力。

在黃海海戰中,吉野號共發射大口徑炮彈552發,這一數字要超過“浪速”、“高千穗”、“赤誠”、“西京丸”、“扶桑”、“比睿”六艘軍艦的大口徑炮彈發射之和。也超過了“定遠”和“鎮遠”兩艦的主副炮發射數字之和,曰方其他新銳軍艦的火炮輸出能力都與“吉野”相若甚至更強。而中國其他軍艦的發炮數量和彈頭威力都不及“定”、“鎮”兩艦,所以對比之下可以發現,中方的火炮輸出能力上要遠遠落後日軍。

日本的大口徑炮彈發射數量是3983發,機關炮和舢板炮發射數量是16938發,而中國大口徑火炮彈發射數是988發。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日本12艘艦艇中有6艘裝備了最新式的中口徑速射炮,而這種火炮正是北洋艦隊最稀缺的。

速射炮又稱管退炮,當時的中國也稱之為快放炮、船臺快炮等。

中國海軍雖然在19世紀7-80年代進行了快速的實力擴充,但在80年代末以後卻停止了軍火的外購,雖然國內的自造艦船也開始裝備了江南製造局仿造的120mm速射炮,但沒有形成規模,只有“廣乙”、“廣丙”兩船進行了少量裝備。

而日本雖然在80年中期以前,海軍力量遜於中國,但從19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及時抓住了技術革新,陸續添購和自造了“鬆島”、“嚴島”、“橋立”、“秋津州”、“千代田”、“吉野”等艦。這六艘軍艦共裝備66門速射炮,在海戰中發揮出的火力也最為凶猛。

由於中國軍艦裝備的火炮仍以落後的架退炮為主,所以整體發射速率極差。

以中日雙方大中口徑炮最多的“定遠”和“吉野”為例,“定遠”2門150mm炮的射速為2分鐘1發,4門305mm主炮的射速為5分鐘一發,而“吉野”的4門152mm阿姆斯特朗炮的射速是1分鐘6發,8門120mm阿姆斯特朗炮的射速是1分鐘10發。

5分鐘內,定遠一共能輸出4發305mm炮彈和2.5發150mm炮彈,而吉野可以輸出12發152mm炮彈和40發120mm炮彈,相差可謂懸殊。而且日軍還有一個技術優勢,其裝備的復進位制退機可以在瞄準敵人進行射擊時固定彈著點,可以利用速射炮的高速優勢進行一發試射,然後根據彈著點進行修正彈道再火力全開進行急射,這可以大幅度提高命中率。

在海戰中,北洋命中敵人的炮彈多為實心彈,所以造成了殺傷效果不佳的現象,而數量不多的榴彈,其彈頭裝藥也是以黑火藥為主要成分(發射藥包採用的是經過水汽鈍化處理的黑火藥,即栗色火藥)。這種火藥的裝藥量和威力都十分有限。即使是305mm口徑開花彈,其炮彈雖重292kg,彈頭裝藥也僅有10kg而已,海戰中“定遠”的一枚305mm榴彈曾命中“比睿”前部餐廳,但是僅僅是殺傷了一些在此進行救治處理的傷員,並沒有對“比睿”造成嚴重傷害。

而日軍的榴彈數量非常充裕,而且分為鋼鐵楷彈、普通榴彈、霰彈三種。而且在裝藥上,也有大量證據表明,日本在海戰中部分炮彈使用了黃火藥作為填充裝藥。黃火藥又名下瀨火藥,其主要成份為苦味酸,1885年被法國人首次大規模用於軍用,而這項技術在1891年被日本工程師下瀨雅允所掌握,故因此得名。該火藥的特型是穩性極差,靈敏度高,在極小的波動刺激下都可能引發爆炸,且爆炸時會產生輕微的黃煙。下瀨火藥的威力極大、燃燒性強,甚至可以將鋼鐵燒彎。

在這種火力的量與質差距下,中國艦隊很難取得主動權,而“定遠”、“鎮遠”裝備的8門305mm主炮也不存在重炮優勢,無論是火藥效能還是單位輸出火力,該炮均不及日方裝備的120mm管退炮和152mm管退炮,所以甲午之戰後,清國重新組建艦隊時購買的五艘新銳巡洋艦就以這兩種口徑的速射炮為主,可以看做是對這場海戰的亡羊補牢。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中國產“單兵大炮”試射,讓“火力不足恐懼症”變成勝利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