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他曾是美國空軍上校,

不顧阻攔強烈要求回到中國,

參與原子彈導彈研究;

他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

被美國人稱為“在任何情況下

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

美軍方揚言

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

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他的頭銜有很多,

他是“中國航天之父”

“中國導彈之父”

“火箭之王”

“兩彈一星”元勳。

他有句經典語錄:

我姓錢,但我不愛錢。

他就是——錢學森。

1911年12月11日,

錢學森出生於書香門第。

長輩的言傳身教,

為他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圖為錢學森兒時分別與父親錢均夫、母親章蘭娟的合影。

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

錢學森於1935年考取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進行深造學習,

並於1936年轉入

加州理工學院繼續學習,

拜著名的航空科學家馮·卡門為師。

馮·卡門

對於一向刻苦專研的錢學森而言,

學習並不是最難的事兒。

但作為一箇中國的人

他的尊嚴卻被無數次挑釁。

有一次,

又有人羞辱中國人,

一向溫和的錢學森

忍不住了,

倏地從座位上站起來,

堅定地說:“作為一個國家.

我的祖國正陷於列強的侵略之中;

但作為個人,我可以和你們比。

等期末時,看誰的成繢最好!”

美國學生知道他的成績好,

都沒敢應戰,吐吐舌頭,

不敢再言語。

努力很快得到回報,

不到一年時間,

他就取得了麻省理工大學

航空系的碩士學位。

公示結果一出來,

一直瞧不起中國人的

那幾個美國同學低下了頭。

1939年,

苦讀3年的錢學森完成了博士論文

經導師推薦留校任教。

在加州理工學院給研究生講課。

往後近十年的時間

錢學森在美國發展像是“開掛”般。

錢學森和他的同伴奠定了

美國火箭事業的發展,

被授予上校軍銜。

錢學森和他的老師馮·卡門在

德國哥廷根會見空氣動力學家L-普朗特。

1947年,36歲的錢學森成為

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馮·卡門主持美國國防部科學諮詢

團全體會議(站立者左二為錢學森)

無論在美國取得怎樣輝煌的成績,

對於錢學森來說,

回國效力才是他心中唯一的選擇。

但這樣的選擇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與前十年“開掛”的人生相比,

接下來的二十年,

可以濃縮成一年四季來概括,

而這四季是個倒敘,從冬天開始。

對於錢學森來說

再嚴寒的冬天都沒有在

美國被軟禁5年來得寒冷。

得知新中國成立的訊息後,

錢學森相繼辭去了在美國所有的職務,

開始準備回國。

然而,

誰曾想到,

回國的路如此艱難。

美國海軍次長金貝兒甚至直接

打電話給司法部:

“他太有價值了,

在任何情況下都抵得上3至5個師的兵力,

我寧可斃了他,

也不要放他回紅色中國。”

他為此鬥爭了長達5年之久。

這5年的時間裡,

他被逮捕過、被軟禁過、

被審訊過、被恐嚇過、被跟蹤過,

買的飛機票被強制退票,

美國聯邦調查局時不時派人

闖入他的家裡搜查,

他所有的信件和電話都要被檢查和監聽。

錢學森在移民局聽證會上

為了回國他甚至直接與檢察官當面對質:

檢察官:“你忠於什麼國家的政府?”

錢學森:“我是中國人,

當然忠於中國人民。

所以我忠心於對中國人民有好處的政府,

也就敵視對中國人民有害的任何政府。”

檢察官:“你現在要求回中國大陸,

那麼你會用你的知識去

幫助共產黨政權嗎?”

錢學森:“知識是我個人的財產,

我有權要給誰就給誰。”

面對美國人的種種威脅和折磨,

他義無反顧,不屈不撓,堅定不移。

直到1955年日內瓦會談,

在周總理等老一輩領導人的極力斡旋下,

他才得以回到中國。

有一句話說“學海無涯苦作舟”,

而這個舟也是個大船。

實際上他的科學之路和兩艘船有很大的關係,

第一艘大船是1935年從中國開到了美國,

當時是傑克遜總統號,

第二艘船是1955年從美國開到了中國,

這艘叫做克利夫蘭總統號。

在一開一往來回之間是很大的跨度,

這個跨度不僅跨越的是茫茫太平洋,

也跨越的是20年的歲月。

在美國留學20年的歲月裡,

他孜孜不倦,

24歲的他當時到美國留學,

44歲的他回到國內已經

是享譽世界的空氣動力學者。

1964年秋,

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都說秋天是個收貨的季節,

但豐收的背後是無數的汗水。

在《我和我的祖國》

的《相遇》篇中,

講述了

男主角高遠(張譯飾)獻身國防科技事業

“人間蒸發”三年,

他的女友方敏(任素汐飾)

便苦苦尋了三年,

兩人上演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現實生活裡,

正如影片裡講述的,

參與原子彈研究是向所有人保密的,

也從未和家人聯絡,

他們不能和外界聯絡,

更是不能透露一點關於的工作,

錢學森亦是如此。

回國後,

他時常玩兒起“失蹤”,

有時出差好幾個月都不知道去向,

急得夫人跑到中南海去要人。

1964年夏,

修改設計後的中近程導彈在發射場發射,

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從而翻開了中國導彈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2年4個月後,

中國第一枚裝有核彈頭的

東風二號甲地地導彈飛行試驗

(“兩彈結合”試驗)成功。

這是世界上首次在本國領土上進行的

“兩彈結合”試驗,

標誌著中國具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核威懾

和核打擊能力,

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核武器。

從第一顆原子彈,

到第一顆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美國用了13年,

中國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

美國《紐約時報》第二天

一位15年前在美國接受教育、培養、鼓勵併成為科學名流的人,負責了這項試驗,這是對冷戰歷史的嘲諷。而在1950—1955年間,美國政府成為這位科學家的迫害者,將他視為異己的共產黨分子予以逮捕,並試圖改變他的思想,違揹他的意願滯留他,最後才放逐他出境,回到自己的祖國。

美國只看到了中國用極短的時間追趕上他們,

卻不知道這後面有多少辛酸。

1962年3月21日,

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

“東風二號”在茫茫戈壁進行首次飛行試驗。

發射幾秒後,

導彈像喝醉了酒似的搖搖晃晃,

頭部還冒白煙,

然後是發動機起火,

21秒時導彈完全失控,

69秒後導彈墜毀……

錢學森第一時間和同事趕往發射陣地,

冷靜地組織大家排查、分析故障,總結經驗。

在天寒地凍的大漠之中,

他帶領大家花了2~3天的時間去撿

殘骸、碎片,

任何一個小的螺絲釘都不放過。

在撿到大量的碎片後,

錢學森鼓勵大家不要有過多的壓力,

要不怕承擔失敗的責任。

在他的鼓勵下,

每一個人都認領了自己負責的

產品的碎片和殘骸,

並認認真真查詢自己負責產品的故障。

經過反覆研究查詢,故障原因終於逐漸明晰。

1967年6月17日,

又是一個夏天,

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

知道這一訊息後大發雷霆,

拍桌子質問為什麼讓

中國人搶在了前面。

1970年4月24日,

在這個春日的夜晚9點35分,

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從酒泉雙城子基地發射升空。

發射過程近乎完美,

“東方紅1號”每144分鐘繞行地球一週,

清晰地傳送著《東方紅》的樂曲。

從此中國成為第5個有能力

向太空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僅在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

舉國沉浸在第一顆人造衛星

帶來的自信和歡樂中,

錢學森受邀登上天安門與毛主席、

周總理一同欣賞焰火表演。

毛主席特意安排錢學森站在他身旁,

不一會兒,

毛主席轉過身要找他時,

他已經退到最後一排,

獨立站在人群之外,

靜靜享受成功的喜悅。

他知道,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

功勞屬於與他一同奮戰的集體。

的確,

一個個國之重器的背後,

絕不僅有錢學森一個人的身影。

上世紀70年代,

當時的美國《紐約時報》注意到這一點,

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錢學森之後的那個人》。

而這個人正是武漢人朱光亞。

朱光亞與錢學森就核問題親切探討

重要活動的領導人名單裡,

錢學森、朱光亞的名字總是連在一起。

兩個名字的排序已經暗含“天機”,

如果把中國的戰略核武器比作一把“槍”,

這兩位科學家珠聯璧合:

錢學森是研製“槍”的,負責導彈;

朱光亞是研製“彈”的,負責核武器。

錢學森與武漢的淵源不僅僅

是有位志同道合的武漢“戰友”,

他還與武漢一座學校有著不解之緣。

這要從15年前的兩封書信說起。

1994年3月,

正在籌建中的武漢生物工程學院致信錢老,

彙報學校的辦學思路。

錢老4月5日即親筆回信,

指出學校“為即將到來的第六次

產業革命培養人才,

真是件大好事”,

並從辦學思路、辦學方向上

為學校作了高屋建瓴地指導,

其指導意義是全域性性的。

錢學森手稿

2007年6月16日,

記錄錢老3000餘封信件的

《錢學森書信》一書在該校首發;

2008年,錢學森院士的長子

錢永剛教授專程抵漢,

向武生院贈送錢老手稿等著作;

2009年9月,在錢老“為第六次產業革命

培訓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的著力倡導下,

該院專門開辦了“錢學森實驗班”,

培養生物工程類高階研發人才。

這也是繼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之後,

在高校設立的第三個以“錢學森”

命名的教學改革實驗班級。

坐落在武生院內的錢學森紀念館

為發揚和傳承錢學森精神,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錢學森紀念館在

2011年12月

錢學森誕辰100週年之際正式開館。

據了解,

這座錢學森紀念館,

是華中地區唯一一個全面展示

錢老生平事蹟和成就榮譽的紀念館,

空氣,

在一呼一吸之間

我們抓不到它、

摸不到它,

但是在他的眼裡,

找到了學問,

發覺了真理。

從美國科學界的“頂尖天才”

到美國政客的“眼中釘”;

從美國空軍上校

到中國導彈之父。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

那句鏗鏘有力的話語

還在我們耳邊迴盪:

“我是大唐的後代,

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

我的根在中國。”

今天

是錢老逝世10週年的日子,

讓我們一起致敬這位偉大的愛國奮鬥者!

1. 環球網:《錢學森逝世9週年 美軍寧願將他擊斃都不放他歸國》

https://news.sina.com.cn/c/2018-10-31/doc-ihnfikvc9908611.shtml

2. 京華週刊:《朱光亞,錢學森之後的那個人》http://paper.people.com.cn/jhzk/html/2011-03/15/content_965064.htm?div=-1

3.部分內容摘自《蠶絲:錢學森傳》

4.部分內容摘自《平凡早就的偉大——錢學森傳》

5.部分照片來自人民網

1.中國青年出版社:葉永烈,《錢學森傳》

2.錢學森圖書館,晚年錢學森寫的對其產生深刻影響的17位老師的名單

3.鈞正平工作室·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特別鳴謝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對稿件的支援

長江日報九派新聞內容團隊出品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英國喜提首架海神反潛機,儘管價格貴上天,但美國盟友都在拼命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