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的小夥伴在《輕兵器》看過相似的文章,那麼恭喜你,你這次看到的是無刪減的作者原版。
△ HK121通用機槍通用型
通用機槍是德國人的發明,從MG34、MG42到MG3,德國一致領跑通用機槍,但隨著M60、MAG等一系列通用機槍的出現,德國通用機槍的領跑地位被不斷地削弱。尤其是MAG機槍的設計,堅固耐用、皮實可靠,堪稱通用機槍的標杆。作為輕武器大國和通用機槍發明者的德國怎能忍得住這口氣,於是就有了HK121/ MG5的出現。筆者在展會上體驗過這支槍,恰好從事的專業是槍械結構設計,也喜歡點評乃至吐槽各種槍械結構,正所謂不吐不快,就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 HK121的宣傳資料,可見其廣告詞,模組化、可靠、卓越
姓名插曲HK公司對自己的產品有一套完善的命名法則,採用彈鏈供彈的7.62×51mm口徑機槍應該命名為HK21,但這一名稱早已名花有主,為此,HK公司在數字前加1以示區別,因而命名為HK121。可以推測,其後的彈鏈供彈7.62×51mm機槍將被命名HK221、 HK321……
△ HK21的名號早已名花有主,圖為HK21機槍
值得一提的是HK221確有其事,是HK公司仿製的MAG機槍。HK121於2013年裝備德軍,因而步MG4機槍的後塵更名為MG5(貌似與名爵的一款汽車同名),這也是大多數人意料之中的事。唯一出乎筆者意料的是,HK公司似乎仍然對這一名字表現出了強烈的期待。筆者N年前在與HK的工程師交流的時候,就開玩笑說道HK121的名字不會用太久了,很快就要改名叫MG5了。沒想到的是,這句話似乎說到了德國人的心坎裡了,HK的講解人員表達了非常誠摯的謝意,還贈送了筆者許多紀念品,搞得筆者都有點不知所措了。裝備德軍後,HK公司的網站也在第一時間將其商業名HK121更名為MG5。HK121能被命名為MG5這也算實至名歸吧!
所謂拿人手短,既然收了德國人好處,筆者下文就不再區分HK121和MG5,也順應形勢統稱MG5吧!
總體結構MG5機槍並不是單一的機槍產品,而是一個包含了不同長度槍管,不同種類槍托、護木、握把,不同容量彈鏈箱以及多種附件的機槍系統。通過以上不同元件、附件的組合,可以組合出MG5(原先的HK121U,U即universal通用型的首字母)、MG5A2(原先的HK121I,德語infanterie步兵型)、MG5S(德語spezielkrafte(a上有兩點,短母音,打不出來)特種部隊型)、MG5A1(HK121EBW 德語Einbauwaffe炮位用武器,實際上就是同軸機槍或並列機槍)。
這些組合基本涵蓋了能用上7.62×51mm通用機槍的所有場合。值得一提的是MG4機槍也是這個套路,也有車載型,只是MG4的車載型筆者覺得非常無語( 用“蛋疼”一詞更為準確)。MG5機槍的D型握把和EBW型筆者非常欣賞,能在設計之初就專門考慮了車載和同軸機槍的問題,HK公司的同行們考慮問題如此周到、全面,筆者自嘆不如啊!
△ MG4同樣有車載型
△ MG5機槍的四種變型,從上至下分別為步兵型、通用型、特種部隊型、並列機槍型
表1 MG5機槍技術引數
MG5機槍結構與5.56mm的MG4機槍一脈相承,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迴轉式閉鎖。總體結構採用較為經典的機槍佈局方案,導氣機構置於槍管軸線下方,從正上方進彈,便於裝填,絕大多數彈鏈供彈機槍都是採取這樣的總體佈局方式。MG5機槍採取了與MG4一致的拋殼方向,即從機匣正下方拋殼。這種結構的好處是避免了在機匣側面佈置拋殼窗影響機匣的結構強度,並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機匣的剛度。MAG機槍也是如此,其機匣壽命可達十萬發。另外,採取這樣的結構很有可能是德國同行仔細論證的結果。眾所周知,德國步兵的機械化程度非常高,車載程度高,而向下拋殼的是最適宜在載具內的射擊方式,避免了彈殼在車內反彈干擾其他射手。但這種結構並非完美,最大的缺陷在於拋殼窗佔用了彈鏈箱介面的最佳位置。
△ MG5機槍將彈箱接口布置在左側,注意彈箱為避讓拋殼窗而設計的形狀
△ MG5機槍拋殼導引
與此類似,M60機槍採用半無託結構,大幅縮短了全槍長度,但為了保持適當的抵肩距離,扳機只能佈置在進彈口下方,同樣佔據了彈鏈箱介面的最佳位置,為此彈箱介面不得不挪到機匣的左側,裝滿彈鏈後機槍的重心就嚴重地偏向了全槍的左側。M60機槍本是作為連排級的支援武器設計的,一般會安裝在三腳架上使用,影響也不算大,但當M60被下放到步兵班,問題就突出了,射手在射擊的過程中不得不施加額外的力量正槍,非常不便。
Mg4、MG5機槍同樣不能迴避此問題,也只能將彈鏈箱接口布置在機匣左側,但在彈鏈箱上設定一塊拋殼導引,將彈殼的運動方向由正下方導引向右側,彈鏈箱的主體便可以佈置在機匣的正下方,解決了重心偏向左側的問題。美中不足的是這個設計增大了彈鏈箱的高度,會影響火線高與仰射射角。
MG5機槍通用型全槍重11.2kg,步兵型重9.9kg,這一指標與M60機槍基本相當,比MAG/M240機槍輕了不少,並且 MG5機槍重心位置比MAG機槍合理,不會出現立姿無依託無法射擊的情況。筆者身高1米75,體重72kg基本能將MG5玩得轉,想必德軍的機槍手人高馬大,更是不再話下(5.56毫米的MG4機槍也比其他同口徑機槍重了不少,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吧)。雖然MG5機槍與8.2kg的Mk48機槍相比還是重了不少,但筆者絕非“重量黨”,還是更傾向於MG5的9.9kg。MK48機槍基本是在5.56毫米上MK46上更改口徑而來,機匣、槍管、節套等零部件還是MK46機槍那個“小體格”,雖然能解決強度問題,但射擊時的穩定性,火力連續性、耐用性,與專門設計的7.62毫米機槍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機匣元件MG5機槍機匣的主體是一個精密鑄造的鋼質零件,直接將拉機柄導軌、揹帶環、以及固定槍托的突筍以及HK公司的logo鑄造成一體,工藝水平令人欽佩,筆者看到這個機匣時心理的滋味概括起來就是各種“羨慕、嫉妒、恨”。連線槍管、活塞筒的連線座採取塞焊的形式與機匣固連為一體,十分堅固。
△ MG5機槍的精密鑄造機匣,工藝水準令人欽佩
槍管元件MG5機槍槍管長度有460mm、550mm、663mm三種,發射DM111A1型7.62×51mmNATO彈時,對應的初速可達785m/s、810m/s、840m/s,槍口動能分別為2912J、3100J、3334J。當使用兩腳架支撐時有效射程為600m,安裝三腳架或作為車載機槍、同軸機槍時,其有效射程可達1000m以上。對於這一資料,筆者不得不表揚一下德國人的實誠,FN公司5.56mm口徑的MK46機槍,16.3英寸(414mm)的槍管長度就敢宣傳其有效射程有800m,純屬廣告欺詐。實際上筆者認為MG5機槍加裝望遠式光學瞄具後在開闊的戰場控制800m的區域應該毫無壓力,與小口徑相比中口徑在遠距離上的動能、抗風偏能力上還是具有先天優勢的。
MG5機槍槍管和節套裝配為一個整體,更換槍管時節套也隨之更換,並沒有沿用MG4槍管和節套分離的設計。MG5這個設計筆者深為認同,首先這個設計減小了機匣的受力,便於實現輕量化,MAG機槍比MG5多出的那點重量根源就在這裡。MAG機槍採用閉鎖卡鐵偏移式閉鎖,其閉鎖支撐面位於機匣上,因而機匣必須予以加強,重量自然就上去了。其次這個設計閉鎖間隙除正常的磨損外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無需由操作者調整閉鎖間隙,勤務性更好。
MG5機槍槍管更換非常快捷,將槍管固定栓向後扳動90°,向前便能抽出槍管。如果操作得當MG5機槍可以在5秒內完成槍管更換。與此相比,俄羅斯的PKM機槍出於安全性考慮必須在受彈器蓋開啟的情況下才能更換槍管的設計耗時自然要長不少。從邏輯上講,機槍都需要換備份槍管了,戰鬥必然非常激烈,對連續火力的要求更為迫切,怎麼可以鼓鼓搗搗半天搞不定。如果設計合理,槍管不在正確的位置擊針根本無法接觸底火,哪會有安全性問題?因此PKM開啟受彈器蓋換槍管的設計,純屬多此一舉。
△ MG5機槍槍管快速更換
MG5機槍的氣體調節器通過插入一個彈殼底緣進行調節。筆者未能看到MG5的調節器具體結構,但按照西方人的設計傳統應該是通過調節放氣量來調節起始壓力的。通過調節器,MG5可以達到600、700、800發/分的射頻,對於中小口徑的機槍而言,這個射頻比較合理。
△ MG5機槍調節器操作方法
槍機元件MG5機槍與MK48機槍相似,採用了槍機迴轉式閉鎖方式,但MG5採取了雙排螺旋閉鎖齒的設計,這樣可以在保證閉鎖支撐面積的前提下減小槍機、節套直徑,進而減小機匣外形尺寸。這個設計的缺點就是對加工精度要求極高,當然,相對於德國人的機械加工水平而言——“天邊飄來五個字兒,那都不是事兒”。
MG5機框結構與MG4大致相當,由於採取下拋殼,機框必需佈置一個框型結構作為拋殼通道。值得一提的是MG5主導軌的位置與佈置在與活塞作用線基本重合的位置,這是非常正確的設計。當機槍射擊時機框受到的最大作用力是在活塞的推力,而非膛底壓力。另外機框的結構基本也是上小下大,質心偏下,將主導軌位置佈置在活塞作用線更能減小翻轉力矩,有利於動力特性的提升。
MG5採用雙復進簧的設計,從結構設計的角度萬不得已不會採用這樣的設計,雙復進簧必然使彈簧結構尺寸變小,簧絲應力加大,從而導致壽命不足。筆者一開始也沒有明白設計人員的用意,但看開啟受彈器蓋後疑問迎刃而解。MG5的設計人員將緩衝器佈置在機框內,這樣一來緩衝器就佔據了復進簧原本的位置,只能將復進簧佈置在兩側。在機框內佈置緩衝器是個非常聰明的設計,除了將原本無用的重量變成了有用的重量(機框重量是非常重要的引數),有利於減重外,緩衝器的撞擊中心與導軌中心重合,減小了機框後坐到位撞擊時的翻轉。
另外,MG5的採用的極有可能是液壓緩衝器,需要較長的空間,如果像M249機槍那樣佈置在槍托上,便無法採取摺疊槍托結構(M249傘兵型之所以採用旋轉伸縮託就是這個原因)。緩衝器可以削減大部分的後坐撞擊,並有助於穩定射頻。HK公司的宣傳片中,以連發的形式射擊,彈著點的散佈非常小,基本上都是連孔,這一穩定性在中口徑機槍中無槍能出其右,其根源就是活塞、主導軌與緩衝器的佈置方式。
△ MG5機槍連發射擊時的射彈散佈,即使這是比較近的距離也非常了不起
與MG4採用的槓桿式退殼挺不同,MG5機槍的拋殼機構採用了固定的拋殼挺,更穩定可靠。但槍機、機框上必須開一條貫通的槽給拋殼挺讓位,這對槍機、機框的結構強度有一定的破壞,當然如果材料品質有保障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輸彈機MG5的輸彈機真沒有什麼值得講述的地方,不過是對成熟結構的合理利用。MG5的輸彈機基本上就是照搬乃至照抄MAG機槍的輸彈機,大槓桿、小槓桿、內外撥彈滑板的結構乃至引數都與MAG機槍基本一致(不要忘了,HK公司的HK221機槍就是基於MAG機槍的改進)。
不過可以理解HK公司的做法,這是出於迴避技術風險的正確決策,放著結構合理、動作可靠的東西不用,非要自己去再弄一套輸彈機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為創新而創新嗎?再說了MAG機槍的輸彈機還是源自MG42機槍,原創還是德國人,想必HK的同行心理上也不會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
雖說沒什麼創造性,MG5機槍這套雙程輸彈的機構筆者還是非常欣賞的。從MG42到MAG、米尼米以及現在的MG4、MG5,這套結構基本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其結構合理性由此可見一斑。這套雙程輸彈的機構本來是不需要阻彈齒的,內、外撥彈齒在工作的過程中交替充當阻彈齒。但存在裝填比較麻煩的問題,將彈鏈放在受彈器座上後,扣上受彈器蓋的同時需要按住彈鏈,防止彈鏈滑落,這在無依託的條件下或機動過程中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MG5機槍增加了阻彈齒結構,裝填的便利性提高了不少。當然,這並非HK公司的原創,MK48機槍就採用了這個設計,FN公司最近推出的米尼米改進型FN MINIMI MK3也採用了這個設計。
與MK48機槍相同,MG5機槍的大槓桿上也加工了許多孔,減輕重量。以筆者的經驗這能最多減輕15g左右的重量,與給加工帶來的麻煩相比有點得不償失,不是重量指標逼急了一般不會這樣做的。
MG5受彈器蓋與機匣鉸接,能向上開啟90°,無論裝填還是排除故障,這個角度都是綽綽有餘的。為了受彈器蓋的定位,HK的工程師設計了一套比較特別的機構。通過彈簧頂住一個摩擦片使受彈器蓋可以停在任意位置,缺點就是天長日久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 MG5機槍受彈器蓋的定位結構,可以看見其摩擦片和在受彈器蓋上的使用痕跡
發射機與大多數機槍一樣,MG5機槍的發射機僅有保險和連發兩個位置,但HK公司沒有沿用MAG機槍的結構而是重新設計了發射機。其最大的特點是快慢機處於保險位置時也能進行裝填,HK公司還專門針對這一特點進行了宣傳。對於這個特點筆者實在不能理解,並非常不認同這個設計。開膛待擊的武器必須設計推彈前空行程,當阻鐵解脫後,機框和槍機需要運動一段距離,使具備一定的速度後再進行推彈入膛的動作。由於這個距離的存在,如果射手因操作不善,使機槍在這段行程內裝填脫手(如拉機柄拉滑)或因快慢機處於保險位置不能掛機,槍械便容易走火。所以一般當發射機處於保險狀態時,必須限制機框的行程使槍機不能越過能推彈的位置。另外如果保險狀態能裝填,射手非常容易混淆槍械狀態,很可能出現射手完成裝填後瞄準、擊發後才發現槍械是處於保險狀態,然後再開保險、瞄準、擊發,非常容易貽誤戰機。
筆者比較認同的還是MAG、米尼米機槍的發射機結構(這套機構源自MG42機槍),保險狀態時阻鐵被快慢機軸限制,不能轉動,機框無法越過阻鐵,因而不能完成裝填。另外,MAG、米尼米機槍在阻鐵的前端佈置了阻鐵解脫杆,其作用並不僅僅是某些文獻中講述的防止阻鐵頭被剪斷。為了防止槍械內部有汙垢或自動機能量不足時出現不停射故障(鬆開扳機後槍任然繼續射擊),米尼米機槍在機框上佈置了兩個掛機面。如果沒有阻鐵解脫杆,射手鬆開扳機時阻鐵可能掛住任意一個掛機面,當掛住靠後的掛機面後,再次射擊時就會因推彈前空行程太小而出現打不響的故障。
△ MG5專為車載和並列機槍設計的D型握把和並列機槍發射機
由於佈置了阻鐵解脫杆,鬆開扳機後,阻鐵只能在機框向後運動的過程中才能上抬,當能量充足時機框後坐行程長,復進時只可能掛住靠前的掛機面,保證了復進、擊發能量。當能量不足時,機框後坐行程不足便會掛上靠後的掛機面,避免了不停射故障。這才是阻鐵解脫杆的最主要作用。這個結構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功能:當機框停前方時,阻鐵會被阻鐵解脫杆扣住不能上抬,快慢機因此被阻鐵釦住不能運動。簡而言之,該結構使槍械在待裝填狀態時不能保險。從邏輯上也理應如此,這狀態時絕無走火的可能,保上險除了能貽誤戰機再無他用。M16步槍的發射機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槍托、護木MG5機槍有固定託、摺疊託和摺疊伸縮託三種,並能與MG4機槍通用。對於通用機槍,筆者更加傾向於結實、穩定的固定槍托。MG5機槍的摺疊伸縮槍托筆者體驗過,雖然可以根據射手自己的體型調整不同的長度和貼腮高度,人機工程較好,但槍托伸縮段與固定段間隙偏大,槍托後段晃動的比較厲害,筆者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德國人制造的槍械。
△ MG5機槍的固定槍托和摺疊伸縮槍托
雖說槍托後段晃動只要射手使用得當,對精度的影響還是可以消除的——筆者就用槍托鬆動的機槍打出過100米70%密集界8cm×10cm的成績,但是這種鬆鬆垮垮的零部件實在影響槍械整體品質,HK公司的形象在筆者心中高大的形象頓時就矮了一截。
由於MG5機槍採用的不是米尼米機槍那種整體式機匣結構,機匣偏短,護木只能安裝在活塞筒上。另外MG5安裝兩腳架、握把腳架時最終的受力點也都在活塞筒上,這對懸臂結構的活塞筒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此外活塞筒還要起到一個對槍管輔助支撐的作用,如此設計槍管的支撐剛度也偏低,實在不是個好結構。
△ MG5機槍的護木只能安裝在活塞筒上,而MG4(下)護木直接安裝在機匣上,MG4機槍結構強度更高
△ MG5機槍護木、三腳架、小握把共用一處介面
令筆者匪夷所思的是MG5安裝護木的介面也同時作為安裝三腳架的介面(MG5機槍使用與MG3機槍腳架通用),這無疑是個敗筆。作為通用機槍使用時,由於需要安裝在三腳架上便無法安裝護木,連續射擊後轉移陣地的過程中槍械行進間射擊非常不便(槍管、活塞筒灼熱無法握持,只能拎著提把射擊)。MAG機槍,PKM機槍也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MAG裝備美軍後(即m240)增加了護木。另外筆者最不解的是MG4機槍配備的是標準的M122/M122A1三腳架介面,M122/M122A1安裝7.62毫米通用機槍不成問題,而MG5機槍配備的是MG3機槍的介面,與其他北約國家不相容倒不是什麼大問題,關鍵是德軍自己還得裝備兩種三腳架,德軍就不嫌麻煩嗎?當然,這些問題並不是什麼顛覆性的問題,只要德軍需要HK公司很快就能完成改進。
結語MG5機槍的設計可以說穩紮穩打,或者說中規中矩,還有一些微小的缺陷,但這些並不妨礙它成為一支優秀的通用機槍。MG5在模組化、動力特性方面基本達到了常規機槍結構的極致,也給全世界的通用機槍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遺憾的是最近MG5機槍在丹麥陸軍選型中敗給了MK43機槍,筆者認為MG5不大可能會輸在效能上,大概是其22000美元的售價丹麥人接受不了吧,畢竟德國人肯花大價錢是有支援國貨的成分在裡面的。
△ MG5機槍參與丹麥機槍選型,最後敗給了MK43
全文完
作者@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
1 #
-
2 #
至今也是德國的槍和坦克世界第一
-
3 #
我不管,pkm天下第一,卡拉什尼科夫給我力量!
-
4 #
哪都好就是貴不是一般的貴。
-
5 #
特種部隊型要雙握幹啥?
-
6 #
落伍了,該朝能量武器發展了
輕武器雜誌上看到過,就算大規模交付部隊也要兩萬美元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