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西方-81(俄語:Запад-81)是由蘇聯舉行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軍事演習,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假想敵。1981年9月4日,在波羅的海沿岸,這場規模空前的大演習正式拉開了序幕。蘇軍出動了十個以上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近衛坦克軍,在前線航空兵 遠端航空兵以及國土防空軍的伴隨下,進行了大縱深裝甲合成突擊戰術的演練。蘇軍首次出動由新式T80和T72組成的坦克軍對假想敵進行裝甲衝擊,輔以集團軍屬地地火箭營進行精確戰術打擊,掩護後繼的摩托化步兵繼續前進,演習中大量出現空降強擊旅,OMG叢集等多種蘇軍新式戰役建制,同時波羅的海艦隊還出動了基輔號重型載機巡洋艦掩護海軍步兵重灌突擊上陸。蘇軍在演習中也大量進行復雜條件下大規模諸兵種快速推進訓練,總兵力超過五十萬人。

了配合這次演習空前龐大的規模,蘇軍制定了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整個演習分為六個進攻方向,包括了路德維希盧斯特、韋登、布魯塞爾、居斯特羅、倫茨堡、斯卡恩(丹麥)。也就是囊括了整個德國、丹麥和低地國家。試圖以一次海陸空結合的裝甲突擊,來一次性突破北約的防線,飲馬英吉利海峽。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還特意邀請了北約觀察員來觀摩演習。但他們都能察覺,一切的都是蘇軍刻意安排好的。從雄壯的閱兵式開始,蘇軍就試圖以這種方式讓北約產生恐懼。

各國人民軍將先配合蘇軍駐德叢集(東德)、北方叢集(波蘭)、中央叢集(捷克)和波羅的海艦隊,向路德維希盧思特-布魯塞爾方向發起突擊,襲擊聯邦德國、丹麥、荷蘭軍隊以及防守日德蘭半島的北約部隊。波蘭人民軍第1/2/4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也將參與作戰。第1集團軍將與蘇軍中央叢集一起發起攻擊,並控制威悉河-費爾登一線。然後與波蘭第4集團軍會師,再北上轉向日德蘭半島。第2集團軍將在西里西亞發起突擊,以圖控制埃姆斯河流域。為了儘快突破北約防線,蘇軍在演習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使用率,比作戰計劃高出了大約35%。北約方面的加固指揮中心、核武器/化學武器儲存點、機場、港口等重要目標,也被列入了核打擊目標的名單。

在演習計劃中,“戰爭開始後”僅僅7-8天,蘇軍就能控制整個德國,並向法國進軍。同時在波羅的海艦隊的掩護下,組織空降兵、海軍陸戰隊和摩托化步兵構成的登陸叢集,直接登陸荷蘭的澤蘭省。這次登陸演習被安排在了第3天,地點也特意選在了波蘭港口格但斯克。蘇軍除了威嚇北約以外,還有另一層意思。當時的波蘭剛剛進行了一場失敗的改革,國內有大量遊行示威活動。所以蘇軍需要告誡一下波蘭人,讓他們不要忘記布拉格之春與布達佩斯事件。

在這場氣勢磅礴的虛擬戰爭中,蘇軍依然奉行將精銳裝甲力量集中使用,來實現大縱深突擊的戰略思想。大量的先進裝備被集中在了近衛摩托化步兵與坦克兵部隊中,他們將作為軍團的劍鋒對北約防線予以打擊。以著名的“塔曼師”,也就是近衛摩托化步兵第2師為例。該師名為步兵師,但配備了足足179輛主戰坦克。其中29輛T-80,77輛T-72與73輛T-64。此外,他們還配備了177輛BTR-80與107輛BTR-70裝甲輸送車。36輛BMP-2、117輛BMP-1和15輛BMP-2K組成的168輛步兵戰車叢集,也將伴隨坦克充當開路先鋒。在他們的後方還有36門D-30榴彈炮組成的炮兵部隊提供火力支援。

近衛第10坦克師則擁有更強的火力。該師在當時隸屬於蘇軍駐德叢集的第3集團軍,共計裝備了364輛T-80主戰坦克與300裡輛步兵戰車。該師的炮兵也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大量裝備自行火炮。其中72輛2S1與36輛2S3,共計108輛。當然,這種集中裝備的理念,也讓蘇軍坦克兵參差不齊。比如坦克第23師雖然也裝備了315輛坦克,但全部都是過時的T-55,全師也沒有任何自行火炮。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較之前1977年的“西方”演習,蘇軍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革新。首先是總參謀長尼古拉•奧加爾科夫元帥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指揮理念,使蘇軍的複雜、冗餘戰術與指揮體系有所改善。依託全新的計算機技術與自動化裝置,來嘗試將命令直接傳達到師、團級。同時蘇軍也在努力的提高與華約盟友的協同能力。

同樣的革新也發生在蘇軍的突擊戰術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年輕的陸軍航空兵部隊。蘇軍在上世紀80年代組建了大約50個直升機團與30個獨立直升機中隊。每個團包括4箇中隊,裝備有55~60架直升機。在此基礎上,蘇軍又組建了若干空降強擊旅,每個旅配備兩個直升機團,一個戰鬥直升機團和一個戰鬥運輸直升機團。前者配備20架米-24與40架米-8,而後者配備40架米-8與20架米-6。這些直升機部隊在演習中伴隨裝甲叢集一起展開突擊。不僅經常提供火力支援,還承擔了很多的炮火校射、偵查以及轉送傷員等任務。當時比較新銳的米-17直升機,還經常被當做空中指揮中心來使用。

就在蘇軍驕傲的向西方對手們展示自己的改革成果與強大實力時,在千里之外的阿富汗戰場上,蘇軍卻完全是另一幅姿態。這場讓蘇軍陣亡1.3萬人、數十萬人傷病的血戰,暴露了深埋於蘇軍骨髓的諸多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官僚體系帶來的複雜的指揮問題。在蘇軍第40集團軍中存在著好幾個指揮機關,比如國防部作戰組、土耳其斯坦軍區司令部、集團軍司令部,還有那些走到哪都趾高氣昂的克格勃代表。在這些人中間,集團軍司令反而只是個打雜的。在實際戰鬥中,這些機關經常互相干涉,難以達成有效意見。遠在後方的莫斯科軍區司令等人,也經常飛臨前線,並胡亂指揮。某位坦克兵高階將領,就曾在潘傑希爾戰役中飛臨阿富汗來指揮空降作戰。而且讓空降兵直接降落在敵佔區中央,導致該營一落地就被包圍。而蘇軍裝甲叢集也在擁有空中支援的情況下遭到了沉重的打擊,被游擊隊在阻擊在公路上的戰例更是數不勝數。第40集團軍司令格莫洛夫上將,曾經總結道:我們的很多首長已經忘了什麼叫戰鬥行動。他們的經驗很多來自於衛國戰爭,根本已經過時了。

從貝卡谷空戰到阿富汗周邊領空的衝突,都證明了蘇軍數量最多的前線殲擊機群米格-23/29,在西方的F-15/16面前不過只是名氣響亮的靶子。兩伊戰爭中,蘇聯空軍曾經親自駕駛自己防空壓制能力最強的米格-25BM戰鬥轟炸機去轟炸伊朗。雖然擊毀過雷達站,但也被伊朗空軍擊落1架。想要壓制住先進得多的北約防空體系,無疑是痴人說夢。而1990年的海灣戰爭則證明了沒有制空權的裝甲叢集,在空地一體戰面前有多麼的脆弱。

和所有的演習一樣,"西方-81"演習也分為紅藍雙方,紅方為進攻方,藍方為防禦方。演習部隊包括機械化步兵,裝甲兵,炮兵,舟橋部隊,防化部隊,地地短程戰術導彈部隊,中遠端戰略導彈部隊,空降兵,海軍陸戰隊,海軍艦艇部隊,空軍前線航空兵部隊……幾乎所有的軍兵種都參加到了這次規模空前的演習當中。在為期8天的軍演中,蘇軍主要演練了導彈遠端精確打擊,裝甲叢集突擊,空降兵的傘降和機降,海軍陸戰隊的人員/重灌備突擊上陸等科目。在演習中,僅僅坦克就動用了上萬輛,比當時中國一個國家全部的坦克數量還要多。而且蘇聯軍方要求"要最大限度的接近實戰",不但動用的是真刀真槍,導調部甚至連演習的結果想定這一環也省略了,而是命令雙方根據戰場形勢臨時判斷進行決策,打到分出勝負為止。一時間,場面之巨集大壯觀,讓人歎為觀止。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相關部門慰問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儀式的優秀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