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義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重陽金融研究院高階研究員,吳昕澤,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刊於12月17日《解放軍報》,原標題為《北約的“世界觀”問題》。
首先,跨大西洋關係有望得到恢復和加強。特朗普政府上臺後,一方面丟擲“北約過時論”,另一方面則不斷向其他成員國施壓,要求分擔更多的防務開支。而在從敘利亞撤軍、伊朗核協議、《中導條約》等問題上,美國與北約盟友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協調。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稱特朗普是第一個與歐洲盟友想法“格格不入”的美國總統,指責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
此次會議正值美國大選結束後不久。早在11月23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就曾與拜登交談,表示願與拜登緊密合作以加強美歐之間的紐帶。雙方還討論了跨大西洋聯盟作為集體安全基石的重要性。有分析認為,拜登上臺之後,有望迴歸多邊主義,在貿易、投資、科技等領域更加重視規則的作用。這也意味著,在新形勢下的多邊主義規則博弈中,美國將更多聽取盟友的意見、藉助盟友的力量。
其次,北約將依託“共同價值觀”團結全球夥伴。此次外長會上,在討論涉及全球力量平衡轉變和中國崛起等議題時,澳大利亞、日本、紐西蘭和韓國等北約的亞太夥伴以及芬蘭、瑞典和歐盟高階代表也參與了討論。同時,北約還邀請了喬治亞和烏克蘭的外交部部長討論了黑海地區問題。在會議後的新聞釋出會上,斯托爾滕貝格表示“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必須共同努力”“在維護價值觀方面,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可以預期的是,北約未來將利用所謂“共同價值觀”,團結全球夥伴,來打造“全球北約”。
最後,會議對中國和俄羅斯的關注,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北約仍然面臨“世界觀”和“路線”問題。北約本是冷戰對抗的產物,其章程原本將自己的行動限定在跨大西洋區域。然而,在冷戰結束多年之後,北約仍抱守過時的零和思維,將俄羅斯、中國列入北約安全議程。
在北約一個專家組釋出的“反思檔案”《北約2030》中,俄羅斯仍被視為北約最主要的軍事威脅。雖然中國只是“對手”而非“威脅”,但檔案的起草者仍把中國的崛起看作北約戰略環境中最大、最具影響力的一個變化,敦促北約投入更多的時間、資源和行動來應對中國帶來的“安全挑戰”。這一方面是為了凸顯北約存在的意義,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說明北約仍在被美國牽著鼻子走,被當作美國謀求全球霸權、實現自身利益的工具。
其實,在德法等主張多邊主義的歐洲國家看來,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在經貿和全球治理等領域,都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介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正在增加。各國命運休慼與共,緊密相連,唯有超越分歧,凝聚合力,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真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共同應對挑戰。
當前,北約仍然發揮著“美歐關係紐帶”和歐洲安全“保護傘”的作用。然而,如果其固守過時的冷戰思維與零和觀念,堅持搞地緣競爭、大國對抗那一套,那就真的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世界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