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無論是在武器裝備還是在後勤補給方面都遠遠落後於日軍,特別是在抗戰初期,八路軍部隊甚至連人手一支漢陽造都做不到。很多剛剛參加八路軍的戰士因為沒有步槍,只能拿著大刀上戰場和日軍血拼,許多年輕勇敢的戰士就這樣犧牲在了戰場之上。正是因為八路軍有這種勇敢頑強的精神,使得日軍雖然在人數以及武器裝備上佔據優勢,卻仍然不是八路軍的對手。

日軍對八路軍的畏懼,除了因為八路軍戰士的英勇無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八路軍的嚴明紀律。眾所周知,八路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從不拿百姓的一針一線,哪怕條件再艱苦也不向百姓伸手。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優良的作風,使得八路軍贏得了根據地百姓的擁戴,獲得了良好的群眾基礎。這樣一支勇敢無畏、紀律嚴明又有著群眾支援的部隊,也難怪日軍會畏之如虎。

八路軍愛護百姓,百姓自然也就擁戴八路軍。在當時那種艱苦的環境下,八路軍仍然能夠保持優良的作風,這就證明他們是真心為了百姓著想,他們的目標是為了趕走日寇,而不是禍害咱中國的老百姓。雖然八路軍明確規定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但是卻無法阻止百姓自發捐獻物資。所以每次八路軍受到百姓捐贈的物資,無論大小多寡都會寫下欠條,約定等抗戰勝利之後一定償還。

不過,因為很多百姓在捐贈的時候,壓根就沒想著讓八路軍償還,所以就一直把欠條留在家中,作為傳家寶一樣代代傳承下去。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山西一位姓郭的老人就因為家境貧寒,拿出當年八路軍開的1100萬欠條要政府還,結果怎樣?不但得到了賠償,而且數額還遠超他的想象。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的經濟條件還不如現在這麼發達,絕大多數家庭的生活都不怎麼好,很多家庭還處於剛剛解決溫飽的狀態。如果家庭成員再發生一些意外的話,那可能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只能陷入貧困之中。在1986年的時候,山西的一位老人就因為家境實在太貧寒,妻子又生了重病,日子已經快要過不下去了,就走進了當地政府的大院,拿出了一張當年八路軍所寫下的欠條。

這位老人叫郭建英,他祖父在抗戰時期是當地一位有名的富商,1946年為了支援八路軍隊伍,慷慨解囊借了1100萬法幣給我軍。八路軍在收到款項之後,像往常一樣立下了字據,寫明瞭經辦人也約定了兌現時間,可是在抗戰勝利之後,郭家卻並沒有人持借據前來兌現。直到數十年以後,到了郭建英這一輩,他才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拿出這張借條,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期望能夠得到兌現。

當地政府在得知此事後十分重視,立刻就找來專家對借據進行鑑定。經過專家們的鑑定,再結合當地縣誌中的記載,最後證明郭建英拿出的這張借據是真的,證明郭家當初確實借給了八路軍1100萬法幣。那麼,既然借據是真的,在經過長達40年的時間之後,又該還給郭家後人多少錢才合適呢?

1946年的法幣雖然已經大幅度貶值,但是1100萬法幣仍然不是一筆小數目,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兌現當初的諾言,當地政府找來了經濟學家,透過綜合購買力和利率等因素,最後決定還給郭建英老人8萬塊錢。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整個山西省都沒有多少萬元戶的情況下,老人得到的這8萬塊錢可以說是天文數字了。這筆鉅款不但解決了他生活上的困境,更使他家一下子就超越了許多家庭,達到了富裕的生活水平。

《朱子家訓》中有這麼一句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初郭建英的祖父在捐給八路軍1100萬法幣時,可能也沒想著要八路軍償還,所以郭家後人才一直沒有去兌現。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一善舉,才使得他的孫子郭建英能夠藉此擺脫貧困。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好人必有好報吧。

19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殲-11B效能有多強?連續跨省飛行數千公里,晝夜不停遠端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