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航空工業取得了飛速發展,多款先進的國產戰機相繼問世,從殲-10、殲-11B到殲-16、殲-20,每一款都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優秀機型。其中殲-11B對我們空軍更是具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它的誕生標誌著我們擁有了自行研製重型戰鬥機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衍生了殲-11BS和殲-16多用途戰鬥機。
陽光勾勒出殲-11B戰機硬朗的曲線
1992年起,我空軍開始引進俄羅斯的蘇-27戰鬥機,並在期間獲得了蘇-27SK戰鬥機(出口型)的生產許可證,這是我空軍現代化之路的真正開端。在我們本土組裝生產的蘇-27SK被稱為殲11,與進口的蘇-27SK相比還沒有技術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殲11的航電系統、武器系統等方面急需換代升級,在沈飛的努力下,殲-11B戰鬥機最終誕生。
雖然從外形上看殲11B與殲11的區別不大,但其內部已經“大換血”,新型的國產雷達、電傳操控系統、武器系統、玻璃化座艙等等都集合在了殲11B上,使其戰鬥力與蘇-27或殲1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這也正是殲11B至今仍能擔當我空軍中堅力量的原因。
先進的戰機是提升空軍綜合實力的第一步,擁有優秀的飛行員和地勤人員則是至關重要的第二步。而近來空軍的一次訓練活動,更讓外界見識到了我空軍人員過硬的綜合素質。大批殲-11B戰機依次滑出,編隊起飛,在十幾個小時內,這個航空旅的飛行員駕駛殲-11B戰機跨越了數個省份,從平原飛到了海面,從白天飛到了黑夜,在多個陌生機場完成了起降,總航程達到了數千公里。
殲-11B“大象漫步”般駛向滑跑道
要知道的是,連續十幾個小時的駕駛飛行對飛行員的耐力和毅力本就是很大的考驗,而在夜間,飛行員則更加容易疲勞,視距也急劇縮小,使得降落陌生機場、飛行陌生航跡的難度更大,若沒有過硬的綜合素質和可靠的戰機效能是很難完成的。除此之外,此次訓練活動中飛行員能夠在陌生機場獲得快速補給和調整,足以說明空軍兄弟單位之間的配合默契,為航空部隊的遠端機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