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經的朝鮮停戰協議簽署後,作為聯軍司令的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曾經不無自嘲地說,我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在沒有打贏的停戰協議上簽字的司令官。那麼,是什麼讓美國寧可在沒有打贏的停戰協議上簽字,也要結束朝鮮戰爭呢?
首先從戰略層面上講,朝鮮戰爭的拖延與美國的總體戰略是違背的,美國當時的戰略重點在歐洲,美軍的首要任務是配合自己的歐洲盟軍,在歐洲阻擋住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國家的鋼鐵洪流,所以他們不能接受長時間大量的在朝鮮投入自己的力量。但在朝鮮戰爭的三年中,美國已經不得不投入了1/3的陸軍和1/5的空軍,以及一半左右的海軍力量,這樣的力量投入,顯然會對美軍在歐洲的重要方向產生影響,所以他要結束朝鮮戰爭第二戰場的損失。
另外從人員方面來說,美軍在三年的朝鮮戰爭中,死亡5萬多人,受傷的有10萬餘人,7000多被俘,8000多人失蹤,加起來共損失17萬人。要知道美軍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才傷亡29萬多人,但這是在整個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非洲、亞洲及太平洋戰場上付出的代價,而且是四年的代價。而朝鮮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僅僅是三年時間,他就付出了死亡5萬多人的代價,這種傷亡的密度也是美國人很難接受。
與此同時,美軍這種“不要錢似的”戰術,也給美國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像在朝鮮戰爭中,美軍有一個很有名的創造出來的名詞叫做“範佛里特彈藥量”,講的就是美國的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他在打仗的時候,總是按比標準多出幾倍的火力強度去向中朝軍隊的陣地進攻。由於這種進攻在很多時候沒多大效果,因此美國國內的議員都發出了質疑,到底要不要消耗那麼多彈藥,打仗打的都是錢啊,所以這些巨大的戰場消耗,也讓美國人希望早點離開朝鮮半島這個無底洞,要趕緊結束戰爭,離開這個漩渦。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美軍出兵的部分目的已經達到了,比如說:美軍畢竟成功的把戰線從朝鮮半島南部的洛東江,推到了朝鮮半島中部的三八線附近,基本上實現了幫助韓國復國的目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停戰好像也不能叫失敗,因此克拉克他才說:“我是在沒有打贏的停戰協議,而沒有說我是在打輸的停戰協議上簽字”。我們能夠發現,在付出高昂的代價和相對來說可以接受的結果相比之下,趕快結束這場無休止的戰爭,無疑就成為了他最為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