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海軍而言,其最出名的戰艦並非是他們的各型航空母艦,而是他們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斥巨資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這種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2810噸的戰列艦,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鉅艦。然而這種強大的戰列艦卻在誕生之初就已經落後,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就沒有什麼亮眼的表現,幾乎淪為了一個笑柄。

那麼大和級戰列艦到底是為何而建造,其為何衰落無用呢?

一、受挫的日本海軍

需要指出的是,大和級戰列艦本身的存在,是一個受時代限制的產物。雖然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航空母艦開始嶄露頭角,但是各國對於戰列艦的熱愛並沒有降低。這是因為受當時航空技術和武器技術的限制,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並不真的具備摧毀戰列艦這樣的主力艦的能力,其價值更多是在於提供航空偵察,以及襲擾對方艦隊為主,也因此當時的航空母艦並不是被特別關注的存在。

以美國海軍為例,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航空母艦本身是用木星號運煤船改裝而來。而美國第一級主力航空母艦,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在建造之初,本身並不是為了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更多意義上就是提供航空偵察,為艦隊主力開個視野罷了。其原因無非是他們的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專案受《華盛頓海軍條約》影響被取消,所以他們就將建造到一半的船體改建為了航空母艦,為艦隊提供偵察力量。

在當時《華盛頓海軍》的影響下,簽約國大多獲得了利用現有船體建造航空母艦的餘地,美國的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是如此,日本的赤城級和加賀級航空母艦也是如此。可以說,第一級正規航空母艦的誕生,相比於技術條件等因素,更多是在機緣巧合之下誕生的。原本大家都沒指望過航空母艦能夠在海軍中有多大的地位,至少當時絕大多數的海軍將領都是這樣想的。

而對於當時的海軍而言,在航空母艦上他們可以做出一定的讓步,甚至可以沒有航空母艦。但是在戰列艦上的噸位競爭卻非常巨大。當時締結《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英、美、日、法、意五國,在戰列艦上的噸位對比是英國和美國為533400噸,日本32040噸,法國和義大利175000噸。對於海軍實力本就不足的法國和義大利,這個噸位足夠他們使用,實力強大的英美兩國則保證了自身優勢地位。但對於野心勃勃的日本而言,獲得的戰列艦噸位讓他們的海軍政策大受打擊。

二、大和級的建造

日本早在日俄戰爭之後,就將美國列為了自己的海軍假想敵,這促使日本不計代價要獲得和美國在海上交戰的能力。但由於美國強大的國力,日本海軍是不可能達到和美國海軍同一噸位級的,所以日本就有"對美七分論"一說,也就是說日本海軍的戰列艦噸位務必要達到美國海軍的七成力量,方能有和美國進行艦隊決戰的能力。可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導致了日本海軍在戰列艦噸位上無法達到美國海軍戰列艦噸位的七成,也就無法和美國海軍進行艦隊決戰。

面對這一情況,日本海軍當時的選擇就是竭力要保留自己的兩艘長門級戰列艦,確保在海上能夠獲得一定的優勢。只不過這一舉動導致了美國能夠擁有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雙方在海軍戰列艦的效能方面上並沒有根本性的逆轉,甚至可以說還是美國佔據優勢地位。迫於局面,日本海軍在之後的十數年裡都在不斷的研究所謂的"九段漸減迎擊戰術",寄望於憑此戰術能夠應對美國海軍。

但是這種被動迎擊的方針在日本海軍內部頗受質疑,日本海軍內部的主張對英美採取強硬態度的艦隊派對此就非常不滿。這種不滿最終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隨著日本的對外擴張而爆發出來。日本海軍在1932年開始了大和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其目標是設計出一款在效能上佔據全面優勢的超級戰列艦,並最終在1937年的《第三艦艇補充計劃》中批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的建造,1939年的《第四艦艇補充計劃》則又透過兩艘大和級戰列艦的建造。

日本當時建造大和級戰列艦的思路非常簡單,寄望於利用單艦優勢於艦隊決戰中形成優勢地位,以儘可能小的損失擊沉美國海軍的戰列艦。這樣的話美國海軍需要透過增建戰列艦補充損失,而有大和級戰列艦作戰的日本海軍則只需回去維修受損戰列艦即可。這種思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也有運用,在己方造船能力不如對手時,是一種較為務實的策略。

三、無用的戰列艦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思路是基於戰列艦對決為主而誕生的,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時已經不適用。航空技術的發展和機載武器的發展導致了航空母艦的航空力量日漸強盛,戰列艦反而成為了易被航空兵力摧毀的"無用玩具"。這在日本也有明顯的例子可尋,比如說在1940年3月日本第一航空戰隊的司令官小澤治三郎就曾在演習中,利用赤城號航空母艦和龍驤號輕型航空母艦的航空力量,輕鬆"擊沉"了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率領的長門號、陸奧號戰列艦。

這其實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新時代艦隊決戰的預演,航空母艦和航空兵力的運用將改變海戰的模式。山本五十六作為日本海軍內少數了解航空母艦和航空力量價值的將領,他敏銳的意識到了未來航空母艦對海戰模式的影響。當時山本五十六就對身旁的軍官詢問,能否用航空力量攻擊夏威夷?這其實就標誌著在山本五十六的眼中,航空力量將取代傳統的戰列艦對決,航空母艦也將取代戰列艦的地位。而1941年4月日本第一航空艦隊的組建,則是對日本海軍在戰術戰略方面的革新嘗試。

事實上,山本五十六的判斷十分準確,戰列艦的衰落幾乎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航空母艦和其攜帶的航空力量所能提供的打擊距離和打擊效率,都不是傳統的戰列艦用艦炮所能達成的。大和級戰列艦就屬於這樣的產物,它所代表的是上個時代的海軍戰略戰術,在如今航空母艦為王的新時代,大和級戰列艦的價值實在是過於有限。這一點在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裡表現的尤為透徹,伴隨著諸多戰列艦被航空力量擊沉,大和級戰列艦的後續兩艘也因此被中斷建造。

或許珍珠港事件裡,日本海軍第一航空艦隊攻擊的還是港口裡的"固定靶",但是在1940年12月10日裡被日本第二航空戰隊擊沉的Z艦隊卻是一個"活動靶",英國的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和新銳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就這樣被日本航空兵擊沉在了大洋之上。有鑑於此,日本海軍裡最頑固的戰列艦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認,戰列艦已經沒什麼用了。而被日本海軍傾注無數心血的大和級戰列艦也在日後的中途島海戰裡淪為旁觀者,傳統的戰列艦對決已經成了過去式,大和級戰列艦再也沒有了用武之地。

結語

事實證明,傳統思路的大和級戰列艦,從建造之初就是日本海軍抱著一堆老舊思路所設計的無用產物。它唯一的作用是燒掉了日本海軍大量的資源,卻未能帶來足夠的效益。時代的前進是無情的,儘管大和級戰列艦創下了如此多的第一,是當時最為強大的戰列艦。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海戰裡,大和級戰列艦也只能如同一個衰老的拳手一樣,無情的被時代所淘汰,最終被美國海軍的航空兵擊沉入大海之中。

參考文獻:《戰列艦大和・武藏設計與建造》

《舊日本海軍軍艦史》

8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抗美援朝,美軍為何不使用原子彈?彭老總:不是不能,而是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