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接近歲末年底,而就在20年前的12月20日,國內引進的首批10架蘇-30MKK從俄羅斯共青團起飛,抵達國內後順利交付空3師。而這也是該部首先換裝米格-21、蘇27之後又一次換裝四代戰鬥機。但實際上,現在大家都知道蘇-30MKK在整個蘇30家族中堪稱最“寒酸”的一個型號,當年這架蘇30的火控僅相當於蘇24的水平。
隨著更多資料的公開,蘇-30MKK的實際效能更多的為廣大軍迷所熟知。該型號基本是利用當時俄方現有的技術攢出來的速成品,相關技術直接照搬套用蘇27和其他俄製機型。比如其對地攻擊的火控系統就是猴版,只相當於更早時期的蘇-24M水平,而空空導彈的火控也僅在蘇27基礎上做了最小幅度的升級。但是哪怕是這樣一款戰機,其氣動佈局、航程和載彈量的優勢對於當年來說也是極其需要的,畢竟在2000年的時候我們面對近在咫尺的大量先進機型,還只有少量蘇27,大部分是靠殲7甚至還保有大量殲6。
當時配套蘇30一起引進的Kh-29/31/59系列空地/反輻射導彈,以及各種防區外對打擊武器,大部分是伴隨蘇-24M年代使用的武器,當然即便如此,蘇30也比殲轟7的對地精確打擊能力要高出了不少。除此之外,蘇-30MKK的全玻璃化座艙,以及格洛納斯加GPS的雙星衛星定位定位導航系統,在當時也都是國內很難見到的高科技。雖然如今玻璃化座艙在國內已經白菜,連初教6都能給你裝上玻璃化座艙,但是在當年的國產戰機上還是難得一見的。
至於衛星定位系統,如今北斗在手,自然也不算什麼。但當時的蘇-30MKK擁有雙星定位,在飛機離開機庫前的準備工作中,衛星導航系統就可以啟動工作,為執行作戰任務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不過非常遺憾的,當時第一批為蘇30建設的機棚採用的材料隔絕了衛星訊號,以至於在一段時間內這個縮短時間的優勢無法發揮,這也凸顯了在接裝新裝備時的一些不適應。
不過儘管蘇-30MKK之於當時國內空軍是震撼式的,但是其效能本身的確不如蘇-30的其他版本,這或許才蘇30引進之後,就同步開始對重要裝置進行深入分析,並且啟動了殲16戰機的研發工作。比如相比三哥引進的蘇-30MKI來說,已經使用三翼面的先進氣動佈局,還有帶推力向量技術的AL-31FP發動機,噴管可以做上下15°的轉向調整,機動效能甚至不輸於蘇35戰機。而且還換裝了全新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和機載火控系統,使得三哥的蘇-30MKI在對地對海的作戰能力相比蘇-30K提高了24倍,制空和空中作戰比蘇-27提高了14倍。
當然三哥也把這款蘇-30MKI當做心頭寶,也是很長時間內其自信的來源。不過能把這麼一款先進戰機用到接近40%的故障率停用,這隻能說再好的武器到了外行手上也是燒火棍。而國內的蘇-30MKK雖然相對三哥的版本非常寒酸,但是如今這些第二批接裝的蘇-30老戰機,依然以較好的狀態奮戰在一線。而第一批接裝的蘇-30早被殲16戰機所取代,雙方都曾是蘇30戰機的引進方,但是最後卻出現如此之大的差距,這應該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當然,在蘇30以引進20年之際,我們看到國產戰機從依靠引進,到改進在到自主研發的發展程序,這短短20年內的進步是巨大的。但同時,在面對主要對手時,我們的數量和質量還沒有絕對的優勢,而面對次要對手時還需要進一步拉開和對手的差距,取得壓制性的戰鬥力。而這也可能是未來國產戰機主要的發展方向,相信下一個20年還會有更加日新月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