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日本開始在部隊裝備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這種可以和三八式步槍通用五發彈夾的輕機槍出發點還是不錯的,可以有效地減輕後勤壓力,不過設計和實用是兩回事,真正到了戰場上,日軍發現該槍問題頗多,當繳獲了中國軍人裝備的ZB26捷克式輕機槍之後,兩者一對比高下立判。為此日本希望國內模仿捷克式輕機槍的結構,重新設計一款合適的輕機槍,這就是九六式輕機槍。
九六式輕機槍
日軍之所以如此的看重輕機槍,和在中國東北和華北的作戰前期侵華作戰不無關係,當時輕機槍作為小隊的壓制火力之一,實戰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才堅定了繼續研發輕機槍的步伐。
九六式輕機槍是日本在1936年對外宣佈的一款機槍,該槍借鑑了一些捷克式機槍的特點,例如將“歪把子”的盒式供彈改為頂部彈匣式供彈,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彈不順的問題,另外槍管也改為可更換式,戰場上如果槍管過熱了士兵可以快速的更換,保持火力的持續性。機械錶尺上有200~1500米的刻度,並且有橫風修正的能力,除了機械瞄準裝置,它還可以安裝可以放大2.5倍的光學瞄準鏡。
九六式輕機槍
全槍重9千克,長1070毫米,採用30發彈匣供彈,子彈依然為三八式步槍的6.5毫米步槍彈,槍口初速度735米每秒,射速550發每分鐘。彈匣側面有開孔,當只剩4發子彈時射手可以直觀地觀察到子彈情況。投入戰場後,九六式機槍確實比“歪把子”可靠性要高一些,贏得了“拐把子”的稱號。
既然是“歪把子”的替代品,當然也需要表現出一些日本的風格才行。九六式的槍托雖然比起“歪把子”的要正得多了,不過也像是硬裝上去的,和槍身並不太協調。槍管上的散熱片依然保留著,不過尺寸相比“歪把子”更小了。機槍秉承了日軍的一貫作風,可以在槍口安裝刺刀,日軍可以抱著刺刀九六式高喊“板載”衝鋒;另外槍管上也可以安裝一面小小的護盾。
該槍也有進步的地方,例如30發子彈的弧形彈匣就比捷克式的20發彈匣更好,彈匣安裝更流暢,多一點子彈也能增加幾分壓制能力。機槍的提把也可以歪向一邊,在更換槍管時避免燙著士兵的手。提把向前拐,比起向後拐的捷克式而言,長時間攜行會容易手臂疲勞。
九六式服役後確實表現不錯,雖然算不上很優秀,至少是合格的產品。一個九六式機槍小組由四個人組成,正、負射手和兩名彈藥手,彈藥手攜帶備用彈匣和彈藥盒;正射手負責攜帶機槍和少量子彈,另外三人除了自衛武器之外還攜帶更多彈藥和備用槍管。這個四人小組總共可以攜帶600發機槍子彈,這樣的彈藥量簡直讓當時的中國軍人眼饞。
安裝刺刀的九六式輕機槍
1936年日軍裝備此槍,真正的大規模實戰到1941年的馬來西亞戰場才有,第二年該槍在中國戰場上出現,在日軍的“清剿”行動表現突出,很適合依靠兩條腿機動的步兵攜帶,不僅如此,一些日偽漢奸還到處宣稱九六式機槍安裝有“夜光鏡”,可以在晚上看得清清楚楚。事實證明這不過是日軍和漢奸們為了給自己打氣故弄玄虛而已,所謂的“夜光鏡”恐怕只是那隻2.5倍的光學瞄準鏡,欺負中國軍民文化水平有限。
在有了這種機槍之後,日軍的各種“清剿”行動底氣加強了很多,仰仗著日軍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和優良的訓練,中國軍民吃了不少的虧。
到二戰結束前,九六式總共生產了4.1萬挺,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日軍的火力,是中國軍人攻打碉堡最大的威脅,而那些被它們替換下來的大正十一年式機槍要麼交給偽軍使用,要麼封存起來,在二戰末期用於日本的“全民玉碎”作戰。戰後該槍沒有再繼續生產,而是少量的生產它的改進型九九式,九九式改進了九六式的一些小毛病,一直使用到了五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