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彈射座椅:生命彈弓或成催命刑具

對現代飛機尤其是戰鬥機的駕駛員來說,彈射座椅是非常重要的救命裝置。戰機穿空凌雲,難免出現故障。一旦飛機無法控制,當然只能果斷棄機跳傘。但是,要在高速行進的飛機上跳傘談何容易。尤其動輒超音速的現代噴氣式戰機,飛行員跳離機體後,因為人體和降落傘的相對阻力遠遠大於流線型的飛機,在很短時間內即能形成巨大的相對速度差。這時,速度較快的飛機一掠而過,機體的外突部分甚至可能把飛行員活生生切開。

為此,現代戰機一般裝備彈射座椅,基本原理是在飛機無法拯救時,直接把飛行員連同座椅一起往上方高速彈射而出,然後再開啟降落傘。這樣,飛行員在第一時間先離開自己的座駕,免得被呼嘯而過的愛機擁吻致死。為了保證在彈射的瞬間沒有阻攔,很多飛機還在座艙蓋安裝了小型定向炸藥。彈射瞬間,炸藥爆炸,把座艙蓋掀飛,免得彈射的飛行員一頭撞上座艙蓋,把腦袋給撞進身子裡去。彈射座椅問世以來,已經拯救了數以千計的飛行員性命。

即使如此,彈射座椅本身也充滿了危險。通常而言,噴氣式飛機高速穿行,一般可能達到音速(每小時1200公里左右)甚至更快。而等到飛行員被彈射出去,開啟降落傘之後,如此高速下空氣阻力瞬間劇增,將對飛行員產生猛烈的拉拽,其加速度達到重力的數十倍。一般認為,只有19-20倍重力以內加速度才是安全的,超出這個數值將對人體構成嚴重的威脅。更可怕的是,如果在彈射過程中座椅正面與降落傘展開的方向不是恰好匹配,而是形成斜角,則在斜拉力和慣性的合力下,座椅可能發生瘋狂的旋轉。而座椅上的飛行員,甚至可能因為這種劇烈的旋轉,把沉重的頭部甩到一邊,造成頸椎斷裂而死。

所以,對飛行員而言,彈射座椅既是救命的天使,但稍有不慎,又會變成催命的閻王。

陳年舊事:太瘦的人不許上F-35!

那麼,F-35的彈射座椅是怎麼回事呢?這又要從F-35的設計思路說起。簡單說,就是為了拼拼湊湊實現超音速巡航,而進行了“偷工減料”。

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款參加過實戰的五代機之一,F-35的整體效能其實不如它的老大哥F-22。從某種意義上說,F-35是F-22的低配搭檔,但這個搭檔又被賦予了多面手的職能,要擔任對地、對海的攻擊,為此載入諸多戰術模組。另一方面,F-35的動力又在F-22的基礎上被削弱了。F-22是雙發動機,最大推力是2X104千牛,加力推力是2X156千牛。而F-35呢,只有單發動機,最大推力125千牛,加力推力191千牛,只有F-22的差不都六成左右。

發動機功率要低得多,載入的戰術模組又不少。同時,還得保持五代機的基本屬性——超音速巡航。好比一個人力氣不夠大,還要背很多東西,又要跑得快,那當然只剩下“強行減肥”一條。為此,F-35在設計過程中,竭盡全力,大幅度砍削各種配件的重量,力求把總空重控制在13噸以內(而F-22的空重是19.7噸)。

這裡面,座椅也不能免責。F-35採用的是馬丁貝克公司的MK-16E型彈射座椅。這款座椅是從裝備在臺風等型號戰機上的MK-16A型改進而來。MK-16E比起MK-16A,當然進行了多方面的功能優化。但是,其重量則從89公斤減少到了78公斤。

一款座椅減少了11公斤,差不多八分之一的重量,確實為飛機“瘦身”做出了貢獻。但隨之而來也造成了另一個負面結果,就是座椅的穩定性削弱。因為在緊急情況彈射時,座椅和駕駛員是被作為一個整體彈射出去的,而座椅本重變輕,實際上使得座椅+駕駛員這一個整體中,駕駛員體重波動帶來的影響力加大,因此也就為彈射增加了更多的不可知因素。

因此,早在2015年夏秋,美軍對F-35座椅的測試,就發現了問題。具體問題在於,當飛行員的體重較輕時,彈射將會產生危險。由於總重量太輕,壓不住秤,導致座椅和飛行員被彈射出去時,會以更快的速度旋轉,突破美軍規定的約每秒1000度的安全界限。過快的旋轉本身就可能帶來危險,使得飛行員的頸椎受傷。同時這種旋轉又增加了座椅方向的不穩定性。一旦座椅正面(也就是飛行員身體正面)與降落傘的拉拽之間產生一定的夾角,兩者的合力將使得飛行員的頸椎和脊椎受到扭曲的拉力,甚至會使得飛行員的手臂甩動起來擊打自己的頭部、胸部,從而帶來致命的效果。這種致命不是文藝修飾,而是血淋淋的現實:1976年到1989年間,美國海軍時速超過926公里/小時的彈射共計發生了10人次的事故,造成6人死亡,2人重傷,2人輕傷。而F-35的速度更快,智慧化的頭盔重量更大(高達2公斤多),對飛行員頭頸部的壓力和傷害也相應提升。

根據2015年作出的測試,美方認為,體重少於166磅(約75公斤)的飛行員,被彈射時就存在一定風險。而當飛行員體重少於136磅(約62公斤)時,也就是飛行員+座椅的總重量少於140公斤時,這個危險很大,以至於不可接受。因此,2015年美軍便通過了規定,暫時禁止體重62公斤以上的飛行員駕駛F-35。

藏頭露腚:顧了女飛行員,胖子怎麼辦?

2015年美軍禁止62公斤以下的飛行員乘坐F-35。好在,這個62公斤也不過是幾年前全球人類的平均體重。美國人及其歐洲盟友通常牛高馬大,飛行員又是身體健康,肌肉發達。美國男性平均體重88公斤,英國84公斤,德國82公斤。所以,大部分男性飛行員要達到62公斤這一“標準身材線”其實並不算困難。

但是,對於女性,以及另外一些盟國的戰友而言,就是另一回事了。眾所周知,女性的身高通常比男性有明顯差距,而且骨骼和肌肉的佔比也更小,這就造成女性的體重比男性要輕得多。同樣,美國的一些盟友,如東亞人種的日本、南韓男子,他們的整體體重比歐羅巴人種要輕不少,甚至還不如歐美國家的女性。

依然按前幾年的抽樣統計,美國女性平均體重為75公斤,剛剛達到F-35座椅“存在一定風險”的體重線。英國女性平均體重69公斤,德國女性平均體重68公斤,已經距離62公斤的高風險線不遠了。而南韓男子平均體重只有69公斤,女子只有57公斤;日本男子平均體重61公斤,女子51公斤。日本作為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引入F-35是近期的重要軍備舉措;而歐美各國面對招兵的壓力,大力引入女飛行員也是解決兵源不足的良方。對於日本飛行員和北約國家的女飛行員來說,75公斤危險,62公斤高危,這道線畫得非常尷尬,可以說影響巨大。

為此,美國五角大樓在2016年初即發表宣告積極尋求解決途徑。參與解決的包括製造座椅的英國馬丁-貝克飛機公司和製造F-35戰鬥機整機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補救措施主要有三種:一是用一個較輕的頭盔替換,減少飛行員頸部承受的壓力;二是安裝一個專門的開關,按下後可以延遲展開主降落傘。這樣體重較輕的飛行員按下這個,可以在彈射後時間略長,相對速度略慢的時候展開降落傘,減緩對頸椎的拉拽;三是在傘繩之間安裝一個“頭託”,避免飛行員的頭部在降落傘展開時向後仰產生傷害。

到2017年,美國軍方宣佈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通過相關的改進,MK-16E彈射座椅承載的安全體重下限,從之前的136磅下降到102磅,也就是不到46公斤。這個重量比歐美女子平均體重少了二三十公斤,比日本女子平均體重也少了5公斤之多。考慮到參加飛行員的本來也不大可能瘦骨伶仃,基本上可以認為這個承載力足夠用了。

不過,正所謂按下葫蘆又起瓢。雖然下限得到了擴充套件,但座椅的上限依然保持:247磅(約111.3公斤)。超過這個體重的人,彈射器同樣可能發生危險。顯然,對於男子平均體重接近90公斤的美國人來說,這個上限才是更致命的。尤其歐美各國經濟發達,營養豐富,胖子比比皆是,體重變化趨勢還在不斷上升。據統計美軍中超重胖子的比例已逾10%,而且其中空軍佔比在三軍中最高。雖然有軍方人員對此辯解,認為軍人經過嚴格訓練,肌肉比普通人發達,所以測出來的體重比常人更高,其實並非那種脂肪堆積的虛胖。但是,對F-35的彈射座椅來說,它可不管你是肌肉還是脂肪,只要重量多了,彈射就會發生危險。

接下來馬丁-貝克會怎麼做?顯然,飛行員體重超出座椅的承載線發生危險,要解決這個問題,無非兩個思路。要麼繼續改進座椅,要麼讓飛行員都去跳操減重。粗略一看,前者雖然技術上可行,卻又花錢又耗時,後者更經濟更健康。不過,真正執行到個人,又有誰能確保每個飛行員都能完成這任務呢?

逃命神器:K-36彈射椅

相對於MK-16在五代機上的尷尬,另有一款彈射座椅卻讓人放心,那就是蘇俄系的K-36。K-36系列彈射座椅是在冷戰中期的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眾所周知,蘇俄系武器的特點是皮糙肉厚,粗枝大葉,飛機也不例外。早期蘇聯噴氣式戰機的事故率頗高,為此一款優質的彈射座椅就成為必備的救命良品。

K-36系列座椅在研發之初,就創出了自己的特色。一方面,它能夠根據飛機出事時的具體情況,包括飛行高度、飛行速度,選擇合適的開傘動作與時機,使得在各種極端情況下,救生傘依然能適時開啟,確保安全。ПСУ-36救生傘採用了開縫結構,簡單說就是在降落傘上設計了多組開縫,而這些開縫會起到自動調整速度與傘面拉力的平衡功能。在速度較低時候,開縫較小,救生傘面較為完整,從而使得受到的空氣阻力大,能很快減速。而當飛行速度較高時,由於救生傘承受的空氣衝力較大,這時候傘面上的開縫就會被拽開,相當於開閘洩洪,反過來使得傘面受力較小,避免傘面損壞或飛行員被拽傷。

除此之外, K-36座椅還獨闢蹊徑。西方彈射座椅基本上就是一團被救生傘拖拽的人形膠囊,團團亂轉也只能聽天由命。而俄國人則將彈射座椅作為一個獨立的飛行器設計。他們採用特殊的設計,使得座椅彈射出座艙以後,能夠改變氣動外形,形成穩定可控的飛行狀態。要對抗高速下的氣流,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駕馭它飛起來。K-36裝備兩根伸開後長達1.8米的穩定杆,可旋轉的穩定傘系統,不論姿態如何變化,都能夠迅速把座椅拽回“立姿”姿態,即正面對抗氣流。這使人體的耐受能力最高,受傷機率最小。依靠這種設計, K-36的減速過程更加平穩可控,避免瞬間的極大減速對飛行員形成的致命過載,同時也大大減少了飛行員被高速氣流衝擊造成的傷害。這也是未來下一代彈射座椅發展的方向。據統計,K-36D在時速1352公里下產生的減速過載,僅僅相當於美國ACESII座椅(裝備F15等)在833公里/小時下的過載,大致為ACESII座椅在同等速度下過載的三分之一左右。這對於保護飛行員當然是極為重要的。

K36系列從1970年正式服役來,共裝備1萬多臺,表現完全可以用驚豔、獨步江湖來形容。1993年7月24日,2架米格29戰鬥機在費爾福德國際航空節表演時,在低空以亞音速擦身而過發生猛烈碰撞,其中一架機身斷裂後僅僅3秒鐘就落地爆炸,飛行員卻在離地面50米不到的空中彈射成功。1999年6月12日的巴黎航展上,蘇-30МК在低空飛行時擦地起火,飛行員幾乎在零高度雙人彈射。2002年7月烏克蘭空軍蘇-27在利沃夫飛行表演中墜毀,地面傷亡慘重,而飛行員卻安全彈射逃生。2010年夏,俄空軍一架雅克-130教練戰鬥機飛行時突然失控墜毀,依然“毫髮無損。”。

(1999年巴黎航展,俄羅斯飛行員彈射逃命)

問世半個世紀來,K36數百次彈射,97%的飛行員健康狀況良好,堪稱是萬里長空的救命神器。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它被日軍三次宣佈擊沉,卻“活”到戰後,當廢鐵賣了56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