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20戰略運輸機
最近中國新一代武器層出不窮,從導彈、坦克、戰機、無人機到航母、兩棲攻擊艦,引起了國內外高度關注。幾乎每一件中國新武器亮相,都會引發媒體和愛好者們的各種分析、猜測。
有外媒引述西方智庫的話,認為這些新武器中,最具備戰略意義的並非航母和殲-20,而是運-20大型運輸機。這與多數媒體和軍迷的關注焦點,截然不同。
運-20戰略運輸機
運-20的戰略意義何在?
運-20作為中國第一款大型運輸機,創造了很多國內第一,比如起飛重量最大、載重能力最大、首款四發噴氣飛機、首款超過200噸的飛機等等。與中國產運-8相比,運-20的最大起飛重量和最大載重能力都提升為三倍或更高,而且航程也成倍提升。
運-20能夠運送更重的物品,能飛行更遠的距離,這些都體現了更高的戰略價值。中國軍用運輸機長期處於落後水平,不僅運力較差,而且數量少,極大限制了遠端軍事投送能力。
衡量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不僅僅要看軍隊的攻防能力,還要看這支軍隊的機動能力,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投入作戰區域。幾百年來,海運、鐵路、公路乃至航空運輸能力,都成為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運-20不僅均有強大的空運能力,而且還具備優秀的簡易跑道起飛能力,兼具戰略和戰術運輸機的優點,所以極大改善了中國軍隊的戰略機動性。在未來空運、空降、救災、支援等各項工作上,運-20都大有可為。
運-20戰略運輸機
為何說,運-20對於中國比航空母艦更重要?
很多人都把航母當作是“國防第一重器”,然而一些專業人士卻認為戰略運輸機的戰略意義高於航母。其實,我們從戰略運輸機和航母的平臺屬性,就可以理解這個說法。
戰略運輸機的作用,在於將軍隊、裝備、物資投送於萬里之外。航空母艦的作用,在於將航空戰力投送於萬里之外。
但是,航空母艦畢竟是海上機動,速度和距離都受到物理屬性限制。一旦在五千公里、一萬公里的距離外突然情況,運輸機能夠在24小時內就實現軍力投送,而航母卻只能經過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抵達戰場。在更強調快速反應能力的當代,戰略運輸機的速度無疑是最關鍵的優勢。
伊爾-76戰略運輸機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中國屬於大陸型國家。中國未來可能需要進行投送軍力的區域,都在歐亞大陸上,航母多數情況下無用武之地,或者需要輾轉幾個海區才能抵達目標區域。而運-20這類戰略運輸機,幾乎在任何區域都有極高的軍事應用價值。
反過來說,航母在很多情況下可以有替代品,比如陸基航空兵。但是戰略運輸機的角色作用卻無可替代,運-20填補的是裝備領域的關鍵空白。
安-22戰略運輸機
運-20的誕生,體現的是戰略思想的革新
從戰略思想角度看,運-20不僅僅是一款新型飛機這麼簡單,而是極大改變中國軍事作戰方式的全新平臺。
戰略運輸機在二戰後才誕生,二戰期間很多戰例都暴露了空運不足對作戰的限制,比如克里特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北非戰役、諾曼底戰役、市場花園戰役等等。戰後的柏林大空運,更是將大型運輸機的開發提升到了極高戰略層次。
一般來講,戰略運輸機具備將至少一輛坦克空運至數千公里外的能力。大批戰略運輸機的使用,就能在極短時間內將一隻機械化部隊運送到遙遠地方,這在二戰時期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C-5戰略運輸機
冷戰期間,戰略運輸機在多次事件中展示了自己的價值,甚至扭轉戰略態勢。例如1968年“布拉格之春”,蘇軍動用安-22戰略運輸機和安-12中型運輸機,一夜之間就將機械化部隊空運到捷克斯洛伐克首都。還例如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色列遭到阿拉伯軍隊沉重打擊後,美國迅速動用C-141、C-5戰略運輸機為以軍補充裝備和物資,甚至直接空運M-60主戰坦克,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以色列的頹勢。
從歷史經驗看,中國如果能夠擁有更多的戰略運輸機,那麼就可以真正改變傳統作戰方式,讓戰略機動性實現各種先進武器的“戰力倍增”,以更少更精銳的部隊,在更廣闊的區域展示自己強大的攻防戰力。
甚至可以說,未來中國很多武器的設計指標,都可能會依據運-20的載重能力來調整。
C-17戰略運輸機
客觀來講,運-20的技術水平還不能令人滿足,尤其是四臺渦扇發動機採用的還是仿製的D-30,推力和耗油量都影響了航程和載重能力。下一步,裝備更先進的大涵道比發動機,才能重發發揮運-20的設計潛能。
但是,運-20初期版本的批量服役,就已經極大扭轉了中國軍隊的戰略態勢。除了運-20以外,運-9、運-30等新一代中型運輸機,以及中國產客機的可能軍用改型,都在今後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用武之地。(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