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槍支實現了自動化射擊模式,人們很自然的希望火炮的發射速度也能夠得到提升,大口徑火炮因為本身的重量問題以及巨大的後坐力,要實現這個目標是很難的,那麼就先從小口徑火炮入手。英國在19世紀末開始了40毫米炮的自動化設計,設計師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克沁,他最終的成品基本就是一款放大版的馬克沁機槍。
最初的型號就是步兵火力支援型的MK1型,這是一種安裝在輪式炮架上的單管火炮,不含炮架重186千克,全長1.85米,發射重450克的40毫米火炮。為了給炮管降溫,炮管安裝有馬克沁機槍一樣的水冷降溫筒,所以射擊時不必過多的考慮炮管高溫的問題。火炮和馬克沁機槍一樣採用彈帶的模式,射程在4500米左右,理論上射速300發每分鐘,實際上在使用時不可能達到這種射速。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該炮使用的是短40毫米炮彈,與同為40毫米的博福斯高射炮比起來差距明顯,之所以選擇這種炮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國手中有近1億發炮彈存貨,這是一筆不小的資產,英國軍方不想浪費。
這些火炮在一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英國軍艦上也有大量裝備,不過取消了輪式炮架,改為柱形的炮座,士兵像操作馬克沁一樣握住火炮後方的握把操作火炮射擊。
英國最初並沒有購買這種火炮,反而是美國購買了37毫米的版本,包括英國的殖民地南非也購買了不少,這才引起英國的重視,最初陸軍版本和海軍版本是一樣的,制式炮座的區別。因為實際射擊時火炮會“砰、砰”的響,所以MK1型是最早的“砰砰”炮。
在上世紀20年代,英國需要一種高射武器彌補高射機槍和大口徑高射炮之間的火力空白,MK1型火炮被重視起來。為了提高火力密集度,英國率先研發了一種6聯裝的高射炮,被稱為MK2型,為了降低炮口火焰對射手的影響,這些火炮都裝有一個大喇叭狀的消焰器。MK2型有多個版本,後來還開發出了四聯裝、八聯裝的。這些火炮同用一個炮座,使用聯動裝置實現火炮方向調整的協同以及開火。
高射炮的版本在上世紀30年代被廣泛應用於英國軍艦上,在當時來說這是一種不錯的防空火炮,火力密度和威力都是首屈一指,據說八聯裝的版本加上炮座和彈藥等全重超過10噸,炮座運動採用電動模式,還有指揮儀操作,可以隨著指揮儀進行同步運動,實現火力的最大集中。每門火炮有一個巨大的彈藥箱,裡面裝140枚炮彈,初始火力簡直逆天,持續不停射擊可以堅持73秒,但是炮彈打完之後就歇菜了,因為要把彈藥箱重新補充滿,這活可不是幾分鐘就能搞定的。
八聯裝防空版本“砰砰”炮
因為火炮太重,哪怕是四聯裝的版本驅逐艦這樣的小體格也承受不起,只有巡洋艦、戰列艦這些軍艦才消化得了。八聯裝版本的僅炮手就有十幾人,他們負責搬運炮彈、射擊、通訊以及復裝彈藥等。
隨著飛機的快速發展,“砰砰”炮已經不那麼夠用了,最大的問題就是他的射程和彈道效能很差,最大射高只有4000米左右,而且還是大幅彎曲的弧形彈道,對火炮的精確瞄準有很大的影響,二戰中期英國開始大量採用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到二戰末期一些位於太平洋戰區的英軍戰艦又裝回了“砰砰”炮,主要是為了應對日本飛機的自殺式攻擊,以“砰砰”炮密集的炮彈將這些飛機在兩三千米外撕成碎片。當時英國士兵很羨慕美軍安裝了近炸引信的炮彈,可惜他們的“砰砰”炮無法安裝這種先進技術。
博福斯高射炮
除了防空版本,“砰砰”炮還有一種反坦克版本,也就是QF2磅炮。這些火炮既作為步兵的反坦克炮,也作為坦克炮使用,早期的英國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都大量安裝這種火炮,例如“瑪蒂爾達”步兵坦克、“盟約者”巡洋坦克等。為了提升2磅炮的穿甲威力,英國還特意開發了介面卡安裝在炮管上,安裝了這種裝置的火炮只能發射專用的穿甲彈,其他的榴彈之類的無法使用,並且穿甲彈的穿甲提升並沒有達到實戰需求,最終被放棄了。到二戰中期,英軍已經普遍裝備6磅炮和17磅炮。
反坦克版本和坦克版本取消了彈鏈供彈模式,改為4發彈夾的供彈和單發射擊模式,並且採用裝藥量更足的40毫米炮彈,炮彈長度增加不少。嚴格來說這種版本與正版的“砰砰”炮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了,完全可以單獨列為一個分支。
QF2磅
不管是陸軍版本還是其他版本,這些40毫米火炮經過二戰的淘汰已經不能再適應新的戰場了,到二戰結束後他們統統都被淘汰出局,成為一個歷史的符號,那時候英軍的庫存炮彈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也算是物有所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