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海軍學會公佈了美國的《海上優勢》戰略,檔案指出,由於中國生產能力強於美國,中國海軍發展要比美國更快。中國海軍集中在太平洋西部水域,而美國艦隊在完成全球責任。因此,美國海軍將提高自己在太平洋的存在度,發現和鎖定對手的行動。
美國兩黨達成共識,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因此,美國會將更多的軍事力量向印太地區轉移。
但由於美國在經濟上對東亞的影響力正在急速降低,軍事上對華加大壓力將使美國越來越尷尬。
二戰後,世界分為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陣營對壘的前沿陣地在歐洲。冷戰期間,中美在1972年開始接觸,並形成針對蘇聯的默契。1979年,中美建交,更是形成了針對蘇聯的戰略伙伴關係。
美國當時之所以沒有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除了擁有共同對付蘇聯的戰略利益之外,更為重要的還是中國當時的力量太弱。
2000年,中國GDP總量大約是1萬億美元,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2000年,美國與亞洲的貿易額,比中國與全球的貿易額還要高出50%。與此同時,美國是世界上80%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包括日韓和東盟。由於美國對中國構成碾壓之勢,因此它在東亞的影響力也構成碾壓之勢。
但僅僅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總量就從全球排名第六上升到排名第二。中國先後超過了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這個增速是美國萬萬沒有料到的。蘇聯解體之時,美國赫赫有名的福山教授寫了《歷史的終結》。福山認為,歷史將終結於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形態,任何國家最終都要走西方道路,否則就難以發展起來。
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後,走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的道路。在美國看來,中國必定難以發展起來。因此,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不僅引起日本的震撼,也引起美國的警覺。
2011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高調亮出"重返亞洲戰略"戰略,美軍開始從阿富汗和伊拉克逐步撤出,向亞太地區轉移。

但很快就有人提出批評,稱美國一直就沒有離開過亞洲。於是,美國前防長帕內塔提出了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帕內塔指出,美國將在2020年前向亞太地區轉移一批海軍戰艦,屆時將60%的美國戰艦部署在太平洋。
為與"亞太再平衡戰略"配合,奧巴馬政府還積極推動了TPP談判。TPP是高水平自由貿易區,很多條款就是針對中國的。奧巴馬政府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將中國排斥在外的自貿區,在經濟上圍堵中國。
但由於奧巴馬政府打造TPP不是從純經濟角度考慮問題,對美國並非完全有利。因此,特朗普上臺第一天就退出了。
美國在圍堵中國時,採用各種手段破壞中日韓自貿區和RCEP的談判程序。但令美國尷尬的是,在特朗普即將下臺拜登還未登位之際,RCEP簽署了。RCEP涉及的人口、GDP和貿易量,均佔據全球三分之一,將成為全球第一大自貿區。
RCEP的簽署將美國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拜登政府重返TPP已是困難重重,而RCEP中又沒有美國的身影,這就意味著,在美國的東亞影響力已經不如中國的前提下,RCEP的落實將使美國在東亞的影響力將進一步降低。

2013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就已經超過美國。中國不但在全球貿易總額上超過了美國,還成為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特別是在東亞,美國的經濟影響力大大下降。
RCEP的簽署贏家和輸家一目瞭然,包括國際戰略研究所在內的觀察人士稱,"贏家"是中國,"輸家"自然是美國。
該協議將鞏固中國與鄰國的經濟關係,使它們更受中國影響,並使中國在制定法規和標準方面擁有更多優勢。RCEP的大多數簽署國——包括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都是美國的長期盟友,這一事實無疑表明,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已經不如往昔。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東亞/太平洋板塊對外貿易的55%發生在區內,另外20%發生在與歐洲/中亞之間,只有12%是同北美的貿易。RCEP的建立將進一步增大東亞/太平洋板內部貿易交易量而減少與美國的交易量,美國將進一步被"邊緣化"。
此外,疫情的持續也將造成美國的東亞經濟影響力進一步降低。新冠疫情打斷了全球產業鏈,疫後各個國家和各跨國公司將更多從安全形度佈局產業鏈。美國也不例外,將大力促進產業迴流,即便產業回不到美國,也最好回到墨西哥或拉美。這也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不顧美國阻攔,趁美國權力移交真空之際簽署RCEP的原因之一。
那麼,拜登上臺後,能夠扭轉美國東亞的局面嗎?
拜登在11月24日的一份宣告中說:"美國回來了,準備引領世界,而不是退出去。"他還表示,美國將很快重申其作為全球領導者的歷史性作用。
不難預計,拜登政府將繼承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和特朗普的"印太戰略",繼續將美國的軍事力量向中國周邊聚集。但美國在經濟上的影響力越來越低,投入如此多的戰略資源能夠獲得的好處卻越來越少。這種賠本的買賣能夠持續多久?
反觀中國,在RCEP中人口和GDP規模均佔據一半以上,自然成為RCEP的主導力量。中國依託RCEP為大後方,近期還將與歐盟達成投資協議,可以說,美國從經濟上圍堵中國的企圖已經破產了。
由於中國專守防衛,發展出一系列不對稱作戰武器,使得中美在黃海、臺海的軍事優勢反轉。解放軍在南海也可以與美軍打個平手,甚至略勝於美軍。

中美綜合實力本來在拉近,新冠疫情加速了這一程序。中國軍力將很快在西太平洋超過美國,那麼,美國再想透過軍事優勢壓制中國就幾乎不可能了。這一點,東盟國家看的很清楚,因此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最近一次專訪中,表示希望下一任美國領導人處理好美中的關係。李顯龍對拜登想要建立"民主國家聯盟"對抗中國表示拒絕,他稱這樣的冷戰式聯盟沒多少國家願意加入。他說,不僅是亞洲,歐洲一些想與中國合作的國家,也不願意加入一個排斥中國的聯盟。
全球三大經濟區,北美和歐盟已經建立了自貿區整合起來。其中,北美形成了以美國為核心的經濟區,歐盟形成了以德國為核心的經濟區。RCEP的建立,將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經濟區。
三大經濟區,東亞經濟區人口是22億,北美是接近5億,英國脫歐後歐盟僅剩4億多。也就是說,東亞經濟圈人口規模至少是北美或歐盟的4倍,這與中國與美國的人口比例差不多,意味著東亞經濟圈發展潛力巨大。
美國僅有兩個較弱的鄰國,其地緣優勢在於易守難攻,但美國地緣劣勢卻是遠離歐亞大陸。相比之下,中國的地緣優勢恰恰是位於人口稠密、經濟活躍的東亞的中心。
由於遠離東亞,美國在東亞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與中國相比,將越來越低。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仍然將中國視為遏制的物件就非常尷尬。美國投入大量軍事力量圍堵中國,但卻在東亞打不過中國。美國在日本的駐軍,某種程度上反倒是幫助中國將日本軍國主義的再度崛起按住了。
投入越來越多,獲利卻越來越少,美國今後在東亞乃至印太地區將越來越尷尬。
對於中國來說,只要將國內大迴圈打造好,成為不穩定世界的安全島,就會吸引大量國外資本來華投資,使中國經濟保持中速增長。中國只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國防建設,就會在東亞乃至西太平洋佔據軍事優勢,捍衛中國主權乃至完成祖國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