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意識到,FN米尼米“輕機槍”,實際上是一款真正的通用機槍。
有一次我給文章配圖,找到了一張米尼米機槍的圖片,圖中米尼米機槍正架在三腳架上射擊。我給圖片配上了這樣的文字——“正在射擊的FN米尼米輕機槍”,然後就心滿意足地睡覺去了。直到幾天之後,我才突然意識到了哪裡不對:使用三腳架射擊的……輕機槍?
很久之前,確實有一些輕機槍可以使用三腳架射擊,比如丹麥的麥德森、英國的布倫等等。但布倫之流大多使用彈匣供彈,容彈量很有限,在機槍中顯得非常不專業,雖然能用三腳架,但從來沒人把它們當作通用機槍,所謂“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可能就是這種感覺吧。
而米尼米呢,彈鏈供彈、可換槍管,通用機槍該有的它都有。無論如何論資排輩,米尼米都能排進通用機槍的行列中來——除了口徑略小了一些。只不過現實中的米尼米很少使用三腳架,大多以輕機槍狀態使用,因此在大家的印象中,米尼米也“活成了”輕機槍的“樣子”。維基百科的英文版甚至直接把M249(美國裝備的米尼米)稱為輕機槍(light machine gun,LMG)。
完美輕機槍
在我心中,一款真正的輕機槍,應該擁有可靠好用的兩腳架、彈鏈而不是彈匣供彈、方便快速更換的槍管、開膛待擊等一系列優秀“素質”,前文介紹的輕機槍沒有一款完全符合我的要求。而米尼米機槍則是一個例外,我認為機槍該有的品質,它應有盡有,並且都做得很好。
比如說米尼米機槍的兩腳架,它的“架腿”可以伸縮,有3個檔位可以調節。在摺疊時,兩腳架的“小腳”可以收納進護木中,固定非常穩固。從外表看,摺疊後的兩腳架隱藏得非常好,槍械外形整潔、漂亮,不易鉤掛,大家看了舒心,射手用著放心。不像RPD,兩腳架摺疊後,簡直就像是“綁”在槍管下方。
米尼米的快換槍管同樣讓我滿意。我此前接觸的機槍大多都有一股“鐵板烤人肉”的“狠勁”。比如說MG34,它的槍管沒有設計提把,滾燙的熱槍管,射手不戴石棉手套根本沒法拿。PKM機槍雖有提把,但槍管固定栓又小又緊,很不好操作,何況槍管固定栓離熱源太近,槍彈打多了之後,固定栓本身就會發燙,並且很燙很燙。
在眾多“泥石流”中,米尼米機槍的槍管固定栓則是一灣顯眼的“清流”。它的固定栓扳把遠離熱源,且易於操作,射手只需一手輕輕轉動扳把,另一隻手即可握住提把,從容向前取下槍管。能換槍管的機槍很多,但真正像米尼米這樣能輕鬆“秒換”的並不多。我剛剛接觸米尼米的時候,樂此不疲地取下、裝上槍管,一邊操作一邊感慨,原來換槍管還能如此輕鬆快樂。
小口徑輕機槍
在講述RPD時我說過,中間威力槍彈與RPD“福禍所依”。這種槍彈的後坐力不大,使得RPD可以設計得輕小趁手,帶來人無我有的優勢。
二戰後,通用機槍成為機槍的主流。它可以一槍兩用,客串輕重機槍兩種角色。而步槍也發展出了“步槍Pro”,試圖搶奪輕機槍的“飯碗”。在“走輕機槍的路,讓輕機槍無路可走”的背景下,輕機槍的發展一度迷茫。
所幸,上帝還是為輕機槍留下了一扇窗。為了“演”好重機槍,通用機槍不得不背上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輕機槍狀態的通用機槍,往往是又大又沉。而兼職的“步槍Pro”非常的不專業,和傳統印象裡的機槍相差甚遠。
作為新設計的輕機槍,米尼米機槍必須找到自己的“路”,“活出”不一樣的風采。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和通用機槍拉開差距。米尼米機槍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得益於後坐力更小、重量更輕的5.56×45毫米小口徑槍彈,裝100發彈後的米尼米比RPD更加輕短,操控性也極佳。同時,米尼米畢竟是真正的機槍,在很多效能上都能“吊打”兼職的“步槍Pro”。
也正是如此,“夾縫中求生存”的米尼米獲得了巨大成功,很多國家,比如法國、日本、美國、加拿大,都把它作為標準輕機槍使用。至今,改進後的米尼米機槍依然是許多國家的現役輕機槍。
米尼米的救贖
做機槍,米尼米自然比“步槍Pro”專業得多。但是“步槍Pro”也給米尼米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步槍Pro”脫胎於步槍,可以和步槍通用很多零部件,還能通用供彈具。面臨“步槍Pro”的衝擊,米尼米必須做點啥來自我救贖。
米尼米是不可能和步槍通用零部件的,為了讓米尼米染上通用的味道,FN公司的設計師終於想出了一個絕招——雙路供彈。米尼米機槍有兩套供彈“路徑”,一個使用彈匣,一個使用彈鏈。如果彈鏈打光了,機槍手就可以取步槍的彈匣來使用,保證不間斷的火力持續性。
然而米尼米的雙路供彈只是看似“想得美”的結構。米尼米的彈匣位於槍身側向,彈匣朝向斜下方。這樣的設計有數不清的缺點,比如說在射擊時,隨著彈匣內槍彈的減少,整槍的重心會不斷向右移動,對槍械的精度造成影響。從美學的角度看,側向的彈匣實在是醜出了“境界”,醜出了“水平”。從攜行的角度看,米尼米機槍本來偏長偏高,寬度還尚可,但插上彈匣後,米尼米就變成了一個凹凸分明的“胖子”,一點都不好攜行。
更糟糕的是,雙路供彈概念是一個鋪滿鮮花的美麗大坑。彈鏈就像是柚子,槍彈緊緊地卡在彈鏈上,非常不好“剝”。而彈匣像是橘子,“剝皮”要輕鬆得多。對於使用彈鏈的槍械而言,為了把槍彈從彈鏈上可靠地“剝”下來,槍械的自動機往往像《三國演義》中的張飛一樣,四肢健壯、彪悍有力。而使用彈匣時,情況就不一樣了——彈匣根本不需要這麼有勁的自動機。米尼米的自動機能量是根據彈鏈進行匹配的。在使用彈匣時,自動機的能量會變得過度充裕,就像是張飛不去打仗,卻學林黛玉葬花去了,雖然葬花也得揮舞鋤頭,也是個體力活,但畢竟不是打仗。作為張飛葬花的代價,使用彈匣時的米尼米就會出現射速加快、精度變差的問題。一般而言,導氣式槍械可以調節導氣孔的大小,增加或者降低自動機的能量,從而調節射速。以色列的內格夫輕機槍就採用了這樣的設計,以調節使用彈匣時的射速,讓槍械的狀態變得統一,但米尼米並沒有這麼做。
雙路供彈還讓槍械變得更加複雜。想保證兩個路徑的進彈可靠性並不容易,槍械加工、檢驗的成本都變得更高。更何況在實際使用中,米尼米使用彈匣的機率並不高。在後續的Mk46、Mk48輕機槍上,FN公司乾脆放棄了雙路供彈。就這樣,米尼米最複雜、最奢侈、最別具匠心的雙路供彈機構,最終被無情淘汰了。
米尼米的BUG
前文中我把米尼米猛誇了一頓。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眾人面前“光鮮亮麗”的米尼米其實也有自己的“不治之症”——不停射。
不停射是開膛待擊、雙程輸彈機槍的常見BUG之一。我們可以把米尼米的後坐過程比作“推車上山”。小山很陡,在接近山頂的位置,有一個刻度,叫作“可以推彈”,山頂上是一塊平地,叫作“待擊位置”。我們推車上山時,如果半途就沒勁了、放手了,車子(自動機)就會自動溜下去(復進)。如果在“可以推彈”位置及以上放手,車子(自動機)就會推彈入膛、並打響槍彈。只有把車子徹底推到了山頂的“待擊位置”,車子才會平穩停下。我們推一把車子(扣扳機),車子才會向前滑下。
米尼米機槍採用了雙程輸彈設計,後坐、復進過程都要輸彈。輸彈可是一個累活,為了保證復進中輸彈的可靠性,米尼米的復進簧必須非常有勁。但復進簧太有勁了,自動機後坐能量不足時,就很容易停在推彈位置和待擊位置之間。此時,即使射手不扣扳機,自動機也會在復進簧簧力作用下自動復進、推彈入膛並打響底火。這就是所謂的不停射。
不停射是一個大問題。米尼米的對應之策,是在槍機框上加工了兩個待擊位置,後方是假待擊位置,前方是真待擊位置。當自動機能量不足時,就會停在假待擊位置。此時,射手扣動扳機,自動機會復進,但並不會推彈入膛,自然也不會擊發。
以上的講解可能有點難理解,大家只需要記住,為了解決不停射的BUG,米尼米被迫進入了新BUG——復進不到位(姑且這麼稱呼吧)。兩害相較取其輕,復進不到位畢竟是個小故障,這樣的設計雖然有“拆東牆補西牆”的嫌疑,但總體還是划算的。當年,雙待擊位置的設計讓我疑惑了很久,我一度以為是一個壞了用另一個,所以多設計了一個,最後知道真相的我真的是眼淚嘩嘩流啊!
總結
米尼米是我很喜歡的一支槍。作為“步槍Rro”時代的輕機槍,它有很多獨特的設計,雖然這些設計大多非常的雞肋,甚至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但至少體現了人類追求完美下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