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志願軍總司令彭老總經過精心醞釀、反覆研究後,正式簽發了發動第六次戰役的預備命令。
這場戰役比前五次戰役的規模都要大,佈置在一線的志願軍部隊就多達8個軍之多,同時要出動空軍參戰,在安東至平壤之間趕修了三個機場。
志願軍後勤部隊也想盡了辦法、付出了極大努力,已為第六次戰役準備了一個月的彈藥和彈藥。
一切跡象表明,大軍蓄勢待發,一場聲勢浩大的戰役即將打響……
然而令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攻擊命令卻遲遲沒有下達,最終甚至取消了戰役命令。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原來,就在志願軍千軍萬馬即將行動之時,一封從朝鮮開城發來的絕密電報,讓最高指揮部斷然叫停,終止了第六次戰役,使整個戰局為之改變。
起草電文的人就是後來的開國上將、當時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員的鄧華。
鄧華和志願軍參謀長解方當時正在開城參加停戰談判,他們根據在第一線掌握的敵情,精闢地分析了發動第六次戰役可能出現的前景。
他指出,如果我軍憑藉現在的裝備和力量攻擊敵人,有可能出現三種結果:一是我軍攻破敵陣,殲敵一部分;二是我軍攻破敵陣,將敵人趕走;三是敵陣未攻破,而我軍不得不撤出戰鬥。
鄧華認為,無論出現哪一種結果,都會給我軍帶來不小的消耗和傷亡,對我軍非常不利。
但是,如果想辦法讓敵人離開其陣地,主動向我軍發起攻擊,那麼我軍憑藉現有裝備和力量可以打垮並部分殲滅敵人,並不會付出太大的代價。
他對幾種可能,利害得失,都作了分析,意見很明確:即在當時的情況下,不應進行第六次戰役。
不打大的戰役,並不是畏敵,而是採用儘量減少損失的方法消滅敵人。
鄧華同時向彭總和最高首長建議:不進行戰役反擊,儘可能地作戰術上反擊,推前接觸線,更好地瞭解敵人陣地防禦情況。
作為一名前線指揮員,對上級的戰役計劃提出自己的建議,對鄧華來說不是第一次了,但是像這樣在戰役即將發起之前,從根本上否定一個戰役方案他還是第一次。
更何況,第六次戰役的計劃是經過最高首長批准的,是彭總精心組織和計劃的。
因此當鄧華在電報上籤署自己的名字後,心頭如同壓上了一塊大石頭。
沒想到,最高首長接到鄧華的報告後,同意鄧華的看法,決定停止發動第六次戰役。
他還對鄧華提出的進行戰術反擊的意見很讚賞,並對彭總說:鄧華同志的意見值得認真考慮。你計劃一下,9月份可進行此種戰術反擊。
後來,最高首長將這種戰術性反擊作戰形象地比喻為“零敲牛皮糖”。
不少軍事專家都贊同一種說法——停止發動第六次戰役是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對敵作戰指導思想一次極為關鍵的轉折。如果繼續實施,極有可能讓志願軍陷入更大的被動。
要知道,在第五次戰役期間,中朝兩國軍隊共投入14個軍的兵力,目標是殲敵5個師、將戰線推至北緯37度。
然而,由於志願軍後勤補給跟不上,而且美軍裝備佔據太大優勢,使得志願軍雖然在戰役的第一階段奪得一定的勝利,卻並沒有能夠對美軍一個整團以上的部隊實施殲滅。
當戰役進入第二階段後,志願軍殲滅了韓軍4個師的大部,部隊推進到漢城北郊時,卻因為難以保持較強的攻擊力,不得不調頭回撤。
經過了前4次戰役的交鋒,美軍已經摸清志願軍作戰一般只能持續大約一週時間的攻擊能力。
當志願軍後撤時,韓軍6個師和美軍7個師瘋狂反撲過來,把志願軍的第二十七軍、第二十軍兩個師和第六十軍的一八〇師,截斷在“三八線”以南。
第二十七軍和第二十軍的部隊浴血奮戰,殺出重圍,大部脫險,而第六十軍一八〇師則遭受了較大損失。
第五次戰役的情況足以說明,憑藉志願軍當時的裝備和力量,想要達到大規模殲滅敵人,甚至把敵人“趕下海去”的“速勝”目標是很難真正現實的。
鄧華後來分析道:對敵軍的力量估計不夠,而對我軍力量估計過高,在戰役佈置上企圖過大,口張得大,打得遠,反而不能達到預期目的。
鄧華認為,就中朝兩國軍隊所佔之地而言,已經算得上是小佔便宜了。如果能鞏固住現有陣地,將是抗美援朝戰爭較好的結局。
總之,鄧華要求放棄第六次戰役的這封絕密電報,使志願軍的戰略思想為之改變,也讓最高統帥部重新調整了戰略思想,改變了整個戰局。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志願軍以令人讚歎的魄力拋棄了傳統戰法,開始了長期陣地防禦戰,這在我軍戰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志願軍停止第六次戰役準備後,美軍時斷時續地向志願軍發動進攻。志願軍以堅守防禦為主,成功地頂住了美、李軍的夏季攻勢。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在陣地防禦戰中創造殲敵近80萬的驕人戰績,是運動戰時期的3倍,同時我軍的損失也大大減少。
當時停止進行第六次戰役是痛苦的,後來作戰的成功又是喜悅的,彭總為此感嘆地說:“鄧華是個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