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美劇《24小時》?其中有一集表述的內容是美軍在接到擊沉我航母的命令後,只用核潛艇發射的兩枚魚雷就搞定了。劇情非常狗血,按照常理分析現代航母在身中兩枚魚雷後根本不會完全喪失戰鬥力,更何況是在層層防衛的航母戰鬥群外圍遠距離發射,能不能擊中還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由此也可以引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現代航空母艦的生存性到底如何?拿世界上擁有航母最多的國家美國來說,它的航空母艦戰鬥群真的可以稱霸全球嗎?

最近國家利益撰稿人塞巴斯蒂安·羅布林就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美國的航母戰鬥群去打擊比第三世界國家更強的國家會怎麼樣?比如俄羅斯、中國。

羅布林認為未來數十年時間裡航母在海上的戰略意義依然會非常重要,而且對一些中小國家的威懾力也將長期存在,但是如果美國嘗試使用這種武器去挑戰體量相仿的國家,那麼後果就不是太樂觀了!

2017年,美國海軍最新一級航母傑拉德·福特號入役,在這艘巨大的戰艦上可以承載90架各型艦載機,包括最為先進的F-35和F/A-18E/F等,配備有電磁彈射器以及可以高效率完成任務的升降機等新式裝備。戰鬥力飆升的同時成本也以同樣的幅度猛增,據悉一艘這樣的航母總造價大約在13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尼米茲級的兩倍之多。

但如此大的投入真的能帶來與之相匹配的戰鬥力嗎?

首先,福特號“出生”後就有幸趕上一款“航母殺手”的問世,那就是DF-21D,世界上第一種反艦彈道導彈,打擊範圍至少在1800公里以上。

一般來說航空母艦的打擊範圍取決於艦載機的作戰半徑,以目前福特號上搭載的F-35計算,其最大作戰半徑約為1000公里左右,再加上此前計劃的MQ-25“黃貂魚”無人加油機,福特號的作戰半徑大約在1200公里。也就是說DF-21D能夠在福特號航母的作戰半徑之外開火,而其攜帶的艦載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無所作為。

除了攻擊距離超越航母作戰半徑之外,這款導彈的毀傷能力和飛行速度對於現在的美海軍來說仍然是一個“未解”的難題。根據美國海軍相關機構的研究表明,DF-21D只需一發命中航母就足以將其徹底摧毀,至於馬赫數10的飛行速度就只能寄希望於那基本沒有任何作用的標準-3防空導彈了。

第二,美國航母面對的威脅可不僅僅只是一款反艦導彈那麼簡單而已。俄羅斯的核潛艇同樣是美國福特號航母的噩夢!

949A型奧斯卡II級導彈核潛艇作為俄羅斯反航母的核心力量,其研製之初就以美國航空母艦為第一目標。艇上標準配備為核常兼備的3M-45“花崗岩”反艦導彈,2.5倍音速的突防能力幾乎無法攔截,也可做到“一發入魂”。除此之外艇上裝備的RPK-2“暴風雪”、RPK-7“勁風”反艦導彈同樣也是反艦利器,而且在最近俄羅斯人甚至將最新研製的“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也搬到了這級潛艇上,使其反艦能力進一步增強。

雖然美海軍擁有著強大的反潛能力,不過遇上俄羅斯類似的潛艇,價值上百億的航母戰鬥群是不敢輕易與之周旋的,三十六計逃走才是上上之選。

第三,海下有潛艇、陸上有DF-21D,那麼空中的力量呢?俄羅斯的圖-95攜帶的Kh-55可以直接從戰區之外發射,一發被攔截飽和式攻擊誰能受得了,一款螺旋槳式轟炸機尚能如此,那麼圖-160、圖-22M3這些可以超音速突防的轟炸機呢?(不要瞧不起這些“老傢伙”,至少現在還是比較堅挺的裝備)

當然了,這裡僅列舉了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武器裝備,中、俄兩國武器庫裡的反航母武器可不止這幾款。

美國的航空母艦在最近幾十年時間裡雖然遊弋於全世界,但真正參與的戰鬥多是那些幾乎沒有反抗能力的小國,諸如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等。在沒有任何威脅的情況下站在圈外釋放艦載機,讓世界感受美國的“霸氣”,殊不知這些作戰真心沒啥技術含量。

羅布林經過一番分析後認為,航空母艦作為一款進攻性武器在面對如此多的反航母武器時,過多的去研究如何應對這些裝備的意義不大。反艦導彈、彈道導彈、高超音速導彈等新式武器正在一步一步把航母驅離海岸線,艦載機無法抵達作戰空域的航母戰鬥群有何意義?超級航母在未來很可能會走向“沒落”,至少不會像冷戰或者二戰時那樣能夠起到決定戰爭勝負的作用,與其花費鉅額資金去建造這些效能比低的裝備還不如去嘗試其他的海上作戰平臺。

15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中非共和國閱兵:女兵塊頭太壯碩,東風猛士帥氣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