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月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式上,不管是飛行的還是地面展示的,中國的航空武器裝備可謂“精銳盡出”。由於殲-20、殲-16等此前已經多次與公眾見面,其受關注的程度還不如地面的“無偵-8”和“攻擊-11”無人機。而首次公開亮相的轟-6N對於普通福斯來說,可能就是“加了根管子”,並沒有引發預期中的轟動。
拋卻這些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福斯也好、軍迷也好,胃口都被傳說中的“轟-20”吊起來了——除了轟-20,很難有其它飛機型號能讓他們感到熱血沸騰了。不過,這款傳說許久的中國產隱形戰略轟炸機,真的會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快露面嗎?
胃口被吊高了並不是好事,容易形成期望值過高
眾所周知,戰略轟炸機是為了滿足大國的戰略需求和戰略威懾力需求而誕生的,而回首近十年來中國面臨的安全威脅和肩負的歷史任務來看,未來可預期的某些時段內(以十年為例),指望中國遠端轟炸機飛躍太平洋去威脅世界強國的本土,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與此相比,轟炸機如何突破以日本、南韓、沖繩、關島等基地和設施為核心的"太平洋多重鎖鏈",顯得更加可行和靠譜。在這種需求下,作戰半徑3500公里左右的遠端戰鬥轟炸機是一種更好的選擇,相比複雜的洲際轟炸能力,遠端戰鬥轟炸機只需具備三方面能力:一是作戰半徑向東覆蓋太平洋中線以西地區,特別是第二島鏈區域;向西可覆蓋中亞地區;向南可以輻射印度全境,包括南海以及南海以南的國家。
遠端戰鬥轟炸機更符合未來10-15年的需求
如果新型轟炸機是這樣的遠端戰鬥轟炸機,完全能夠滿足未來10-15年內的需要,還能為更新一代的戰略轟炸機積累經驗。不過,這種遠端戰鬥轟炸機顯然無法彌補中國"三位一體"核力量中空基核力量的缺失。不過我們也要看到,隨著新型彈道導彈的大量裝備,突破第一、第二島鏈的封鎖對現在的中國武裝力量來說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中國既然要發展戰略空軍,沒有一款真正的戰略轟炸機,顯然就無法建立起一支與中國大國地位相襯的空軍。
簡單來說,轟-20到底“長什麼樣”,是由它的使命任務決定的:轟誰?
如果只是為了“過渡”,那麼最先出現的新型轟炸機能否用上“轟-20”這個編號,似乎也要好好商榷一下。
要從建國70週年活動中“看到”這樣的一句話
擁有戰略轟炸機,和平環境下它是一個極具威力的戰略威懾力量,作用不可低估;戰爭環境下是克敵制勝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不論是現在緊迫的領土、領海爭端還是將來面對更大的威脅或任務,現在都必須未雨綢繆。
而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不管轟-20是遠端戰鬥轟炸機,還是戰略轟炸機(或者說不管新型轟炸機是不是叫轟-20),中國對轟炸機的後續發展,必將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也許轟-6N就是傳說中的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