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42年9月,在太平洋戰場上,美日雙方圍繞著瓜納爾卡納爾島(簡稱瓜島)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在新幾內亞巴布亞半島上,雙方進行著另一場攻防戰。不過,就形勢而言,6000日軍追著美澳聯軍一路追打,距離莫爾茲比港僅有50公里。

這讓指揮這場戰役的麥克阿瑟如坐針氈。丟失菲律賓對於他來說已是難以啟齒的恥辱,如今再丟失莫爾茲比港,想必他的軍人生涯就此走到頭了。就在他調兵遣將的時候,日軍不但停止了進攻,而且不久以後居然悄聲撤離了,這是為什麼呢?

瓜島的戰略地位高。

珊瑚海海戰後,日本試圖透過兩棲作戰方式攻佔莫爾茲比港的企圖落空,決定在陸地上尋找突破口,並組建第17軍由百武晴吉指揮。當日軍先遣隊攻佔科科達後,百武下達了攻佔莫爾茲比港的作戰命令,實力不濟的美澳聯軍只得一路敗退。

儘管美軍攻佔瓜島的訊息讓東京吃驚不小,但絲毫未改變日軍攻佔莫爾茲比港的決心。頑強的日本陸軍在熱帶叢林中作戰2個月,不僅拿下科科達,而且其前鋒已進抵莫爾茲比港,但隨之而來的問題,讓即將獲得成功的日軍不得不選擇撤退。

一方面,美軍攻佔瓜島,意味著“準備了一桌菜,卻來了兩桌客人”。不過,勢頭正勁的日軍對此不以為然,決定全部拿下。但在不斷地較量中,日軍損失慘重,不得不動用進攻莫爾茲比港的預備隊,使得進攻的日軍,只得停下來等待援軍。

另一方面,從瓜島的位置看,其戰略價值比莫爾茲比港高出許多。從這裡出發的美軍轟炸機,不僅嚴重威脅拉包爾基地,而且莫爾茲比港也在其打擊範圍內。說白了,進攻莫爾茲比港的前提是必須先攻佔瓜島,即便佔領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也就是說,儘管莫爾茲比港近在咫尺,但沒有後援,更沒有補給、彈藥的日軍,即使轉攻為守也毫無作用,不如先撤回科科達,等奪回瓜島後再做打算。據此,東京大本營向第17軍下達了撤退命令。巴布亞半島的交戰雙方,瞬間攻守轉換。

日軍突然的撤退,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卻未出麥克阿瑟的預判,他早就判定遠道而來的日軍一定會陷入彈盡糧絕的地步,並在消耗中選擇撤退。只不過,他也沒有想到日軍會不戰而退。現在,他要做的就是,命令部隊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科科達小徑戰役。

1942年9月,東京大本營針對西南太平洋的戰事進行戰略性調整,即加大對瓜島戰場的投入,並停止對莫爾茲比港的進攻。這對駐守的美澳聯軍來說,猶如“老天開眼”,他們對能否守住沒有多大的信心。現在,日軍撤退,意味著可以進攻了。

麥克阿瑟將追擊的任務交給了澳軍第25旅。由於日軍主動撤離,澳軍的進攻十分順利,他們沿著日軍踩出來的小道一路追擊。但是,惡劣的自然條件,讓澳軍官兵有種寸步難行的感覺,即使沒有日軍的阻擊,其先鋒營一天只能走1500米。

儘管有空投,但箱子落到叢林裡很難再找到,所以先鋒營的口糧也很短缺。更可怕的是,蚊蟲叮咬引發的瘧疾是澳軍遇到的最大麻煩,經過半個月的行軍作戰,第25旅傷亡200人,但非戰鬥減員就有近800人,幾乎佔到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好在,澳軍第16旅接手進攻,並在20天后奪回科科達。稍事休整後,麥克阿瑟命令部隊繼續追擊,直到將日軍趕回庫姆西河東岸,這就是鮮為人知的“科科達小徑戰役”。同珊瑚海海戰一樣,盟軍再次粉碎了日軍攻佔莫爾茲比港的企圖。

相比較而言,兇悍的日軍在長達100公里的叢林小道上因餓帶病,落得和瓜島日軍一樣的下場,6600人命喪“科科達小徑”,就連其支隊長和參謀長也雙雙溺斃。至此,日軍經過4個月,到達其在西南太平洋戰場的最遠距離,最終無功而返。

這場在整個太平洋戰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戰役,對澳大利亞人來說,卻有著巨大的意義。他們不僅憑藉“民兵式”的軍隊打贏了日本正規軍,而且還是澳軍首次在本土以外的地方進行作戰並取得了勝利,成為其引以為傲的三大戰役之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17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錢學森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