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大家好,我是六軒島的戰人。

今天為大家帶來蘇聯二戰坦克最後一期,蘇聯IS-2重型坦克。

IS-2重型坦克(後方建築為德國勃蘭登堡門)

蘇德戰場以其戰爭之激烈、環境之惡劣、陸戰武器變更之頻繁聞名於世,兩國武器設計師盡展生平所學,陸戰武器更新頻率令人瞠目結舌,各種光怪陸離的設計歎為觀止,IS-2作為蘇聯重型坦克的最後之作(IS-3是否參加二戰存疑)姍姍來遲。

該坦克車體和炮塔分別採用鑄造和焊接結構,主要武器是一門122毫米火炮,火炮身管長為43倍口徑,可以發射曳光穿甲彈和殺傷爆破榴彈以及穿甲高爆彈。其轉向機構採用了新的"二級行星轉向機"以提高機動性。該坦克良好的裝甲防護性,其後期改進型裝甲接近並略強於德國虎式坦克。

IS-2重型坦克於1943開始研製,1943年10月31日正式命名為IS-2重型坦克,1944年2月裝備蘇軍投入戰場。該坦克一共生產了2250輛,連同改進型IS-2M共生產3854輛(1944~1945)。

IS-2坦克

發展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1942年8月,蘇聯最高統帥部獲悉,德國正在研製威力強大的重型坦克。1943年1月,蘇聯紅軍在列寧格勒前線繳獲了一輛虎式重型坦克(即“虎”1式重型坦克)。此時距離“虎”式重型坦克首次投入實戰,只有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蘇聯軍方的科研部門檢側結果表明, “虎”式坦克的威力,已經超過了KV重型坦克。據此,蘇聯最高統帥部責成車里雅賓斯克坦克廠儘快研製出一種能和“虎”式重型坦克相抗衡的新型重型坦克。

以科京為首的重型坦克設計局,一直在KV系列重型坦克的基礎上,為研製新型重型坦克而努力。為了檢驗各種火炮對“虎”式坦克的穿甲效能,蘇軍將繳獲的“虎”式重型坦克當靶子,進行各種火炮的實彈射擊。射擊結果表明,85毫米高射炮和122毫米加農炮的穿甲效果最好。於是,將85毫米高射炮改裝成坦克炮,根據KV重型坦克的設計經驗,很快便制定出新的重型坦克設計方案。緊接著,很快便製造出3輛樣車。1943年秋,製成的樣車向蘇聯國防委員會成員進行彙報表演,得到與會人員的肯定,當即被批准定型,定名為ИС重型坦克。ИС是俄文約瑟夫·斯大林(ИОСИФ·СТАЛИН)的兩個字頭,按照習慣的英文拼寫法,則為is重型坦克。以二戰蘇聯人民領袖和最高統帥來命名一種坦克,自然非同尋常。由於有了後來的裝122毫米火炮的IS重型坦克。為了區分,才將原來的裝85毫米火炮的IS坦克,稱之為IS-1重型坦克,或IS-85重型坦克;而將裝122毫米火炮的IS坦克,稱之為IS-2重型坦克。而且,由於IS-1重型坦克只生產了67輛,戰場上發揮的作用不大,所以,人們更多地熟知IS-2重型坦克,中國人習慣地稱之為“斯大林二號”重型坦克。

IS-1重型坦克戰鬥全重為44噸,乘員4人,彈藥基數為71發,其中的曳光高速穿甲彈,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130毫米厚的垂直鋼裝甲,而“虎”式重型坦克車體的正面裝甲厚度為102毫米,也就是說,它具有擊穿“虎”式車體正面裝甲的能力。

庫爾斯克會戰之後,科京考慮到85毫米坦克炮已經裝到T-34-85中型坦克上,而重型坦克仍然採用這種火炮就不太合適。於是,準備給IS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0毫米火炮。但是,100炮的炮彈庫存很少,只好作罷。科京選擇早先對“虎”式坦克射擊試驗中表現良好的122毫米艦載炮,經過改裝,將炮門換成立式炮門,並重新設計了炮架部分和防盾部分,製成坦克炮,定名為M1943式D-25型122毫米坦克炮。將D-25型122毫米坦克炮裝到IS-1的底盤上,進行了行駛試驗和射擊試驗,表現良好,很快被命名為IS-2重型坦克。斯大林同志在參觀了IS-2坦克的表演後高興地說:“我們要用這種坦克去贏得戰爭!”

復刻IS-2坦克

技術特點

IS-2重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46.2噸,乘員為4人:車長、炮長、駕駛員和裝填手。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中央,沒有自己的艙門。這一點在其他坦克上很少見。其優點是可以避免因駕駛員艙門的存在而削弱正面裝甲防護;缺點是駕駛員上下車很不方便,只能從炮塔頂部的兩個艙門或車底下的安全門上下車。一般在坦克部隊,坦克乘員上下車也是要經過專門訓練的,4名坦克乘員要從側面跨步登上坦克,用車鑰匙開啟艙門,鑽到車內並坐到座位上,關上艙門,迅速發動車輛……這一切必須在1分鐘的時間內完成。不經過多次練習,還真做不到。就IS-2重型坦克來說,4名乘員的上下車就很有講究。一般說,車底下的安全門是戰時的緊急情況下才使用的,儘管也要加以訓練和練習,但平時不用。4名乘員上下坦克,主要利用炮塔頂部的兩個艙門:左側的車長門和右側的裝填手門。登車的順序也有講究:從車長門,炮長先進,車長後上;從裝填手門,駕駛員先進,裝填手後進。下車時的順序正好相反。弄錯了上下車的順序,儘管擠擠嚓嚓勉強也能過去,但挺費勁。當代多數主戰坦克,多數是有駕駛員艙門的,而且將駕駛員艙門佈置在車體前部頂部上方,這樣,既不削弱車體正面的裝甲防護,也利於駕駛員的上下車。IS-2坦克的駕駛員正面有一個觀察窗,可以開啟通風換氣,但口太小,駕駛員根本無法從這裡爬到車內去。看來一個小小的駕駛員艙門的設計,也是挺有名堂的。而沒有駕駛員艙門,正是IS-2坦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缺點。炮塔內有3名乘員,車長和炮長在火炮的左側,炮長在前,車長在後,車長的位置最高,有一個車長固定式指揮塔,指揮塔上有6具觀察鏡;裝填手在火炮的右側,立姿,活動範圍較大,當然他也是左手推彈入膛了。車體由前至後分別為駕駛室、戰鬥室和動力艙。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這些和當代主流主戰坦克的佈置是一樣的。

傳奇的432車組

相關引數

主要武器是1門M1943II-25M型122mm火炮,該炮身管長為43倍口徑,裝有雙氣室炮口制退器,採用立楔式炮閂、液壓式駐退機和液氣復進機。火炮方向射界為360度,高低射界為-3度——+20度。火炮可發射曳光穿甲彈彈丸重25kg,初速781m/s,在1000m距離上穿甲厚度為126mm/30°;殺傷爆破榴彈彈丸重24.94kg最大射程14600m。輔助武器共有4挺機槍:1挺與火炮並列機槍、1挺安裝在車首的II型7.62mm前機槍、1挺安裝在炮塔後部的II型7.60mm後機槍和1挺安裝在炮塔頂部的II、IIIK型12.7mm機槍的彈藥基數為945發。發動機為B-2-‘斯大林’型V形12缸水冷柴油機,在轉速2000r/min時功率為513hp。傳動裝置由機械式手操縱變速箱、二級行星轉向機構及側減速器等組成。變速箱為橫軸式,有高、低速擋位。該2個檔位又各有4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因而該變速箱共有8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有較大的變速範圍,從而有利於提高坦克的平均行駛速度。該二級行星轉向機構,在變速箱兩側各裝有一個,均由一個行星排、一個閉鎖離合器和大、大小兩個制動器組成。駕駛員可根據路面和地形條件通過操縱桿分別操縱左、右兩側的行星轉向機構,獲得所需要的轉向半徑,其中有兩個規定轉向半徑。當坦克以規定轉向半徑轉向時,轉向功率消耗較小。駕駛員通過操縱桿還可使兩側的二級行星轉向機構同時處於相同的工作狀態,使坦克在變速箱的各個檔以可獲得兩種直線行駛速度或停車,從而有利於提高坦克的機動性。由於二級行星轉向機具有這些特點,蘇聯後來的T54/55坦克和T62坦克也都採用了這種轉向機構。 行動裝置採用扭杆懸掛裝置和幹銷式履帶,每側的6個負重輪是全金屬的,無橡膠輪緣。履帶板為鑄鋼件,它有兩個齧合孔和一個誘導齒。履帶通過調整裝置來調整鬆緊程度。

參戰經歷

IS-2重型坦克,在二戰後期的蘇德戰場上廣為運用,立下戰功。到了1943年底和1944年初,在蘇德戰場上,蘇軍已經勝利地結束了庫爾斯克會戰,開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1944年2月,蘇軍用於突破的重型坦克團,開始由KV重型坦克換裝為IS-2重型坦克,並實行新編制;同時,還新建了若干個IS-2重型坦克團。每個IS-2重型坦克團編制有4個IS-2坦克連,共有21輛IS-2重型坦克。新建的這些IS-2重型坦克團,都獲得了“近衛軍”的榮譽稱號,足見蘇聯軍方對IS-2坦克團的重視。1944年12月,蘇軍開始組建獨立的近衛軍重型坦克旅。建立這種旅的目的是,把重型坦克集中在方面軍和集團軍的主要方向,以便能協同步兵和炮兵突破德軍堅固設防的陣地,保證發展勝利的梯隊進入突破口,並且能夠在戰役程序中同德軍的主力坦克作戰。這正是“好鋼用到刀刃上”的體現。這種近衛軍重型坦克旅,轄有3個IS-2重型坦克團,全旅有人員1666人,65輛IS-2重型坦克、3輛SU-76自行火炮、19輛裝甲輸送車和3輛裝甲汽車。

1944年2月,IS-2坦克在科爾鬆·謝夫琴科夫斯基戰役中首次參戰。以後,在白俄羅斯戰役、解放烏克蘭戰役、維斯瓦河-奧德河戰役,以及攻克柏林和遠東戰役中,蘇軍都廣泛使用IS-2重型坦克,給納粹德軍和日本關東軍以毀滅性打擊。

蘇軍IS-2重型坦克團的戰史上,以科爾鬆-柏林重型坦克旅和利沃夫獨立重型坦克團的戰功最為顯赫。科爾鬆-柏林重型坦克旅在攻克柏林的戰役中,頑強地突破德軍的堅固設防,殲滅德軍2000餘名,擊毀德軍坦克和自行火炮60餘輛,火炮200餘門,摧毀機槍發射點270個,解救德軍集中營中的盟軍戰俘約2000名。利沃夫獨立重型坦克團的全體官兵,在戰略反攻階段英勇戰鬥。其代表人物是IS-2坦克的炮長M·馬祖林上士。他一個人就擊毀擊傷21輛“虎”式坦克。1945年2月13日的一次戰鬥中,馬祖林所在的IS-2坦克在交戰中被擊傷,馬祖林也負了重傷,但他依然堅持戰鬥,又擊毀了德軍數輛裝甲輸送車,並殲滅德國鬼子數十名。為表彰馬祖林高超的射擊技能和勇敢精神,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他“蘇聯英雄”的稱號 。到蘇德戰爭臨近結束時,蘇軍共裝備有ISU-12/ISU-152自行火炮的53個獨立重型自行火炮團,每團編制21輛。這些自行火炮團先後參加了白俄羅斯戰役,解放東歐各國的戰役,以及攻入納粹老巢和攻克柏林的戰鬥。尤其是在攻克柏林的戰鬥中,13個重型自行火炮團共260輛自行火炮投入戰鬥,摧毀了大量德軍坦克和堅固堡壘,幾乎每個團都被授予紅旗勳章和紅星勳章。

IS-2坦克(波蘭坦克部隊)

戰後改型

二戰勝利之後,蘇聯仍在繼續生產IS-2重型坦克,直到1946年。其實,在二戰的最後階段,蘇聯軍方便已經研製成功有重大改進的IS-3重型坦克,並緊急裝備蘇軍精銳的第71近衛重型坦克旅。可是,當這個旅風塵僕僕地趕到德國老巢時,柏林已被攻克。不過,在隨後舉行的盟軍柏林閱兵式上,IS-3重型坦克隆重亮相。它那獨特的有稜角的車體前裝甲和龜殼狀的新炮塔,令盟軍將領大吃一驚。此事被稱為“IS-3衝擊”。

二戰後,蘇聯軍方又研製出多種改進型的“斯大林”重型坦克,包括IS-4/IS-5/IS-6/IS-7/IS-8重型坦克等。在二戰後短短五六年的時間裡,蘇聯軍方就研製出五六種改進的“斯大林”重型坦克,這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也十分罕見。

其中,IS-6重型坦克上,更採用了電傳動裝置,很有開創性。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開始了 “去斯大林化”,IS-8重型坦克改稱為T-10重型坦克,成為最後一代重型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IS-2重型坦克並沒有“解甲歸田”。除了繼續在蘇軍中服役外,還裝備了一些華約國家的軍隊。

升級版IS-3坦克

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根據中國與蘇聯兩國一份在1950年11月3日達成的協議,中國從蘇聯那裡購買10個裝甲團的裝備,其中就包括60輛IS-2重型坦克。這批IS-2坦克中部分坦克曾參與了北韓戰爭。第五次戰役結束,戰線在三八線附近穩定下來,敵我雙方都轉入防禦。此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全軍統計共有T-34型坦克88輛,IS-2型坦克30輛,喀秋莎火箭炮71門 。

在北韓戰爭爆發後,先後有3個坦克師和多個獨立坦克團赴朝參戰,儘管以T-34中型坦克為主,但也有少量的IS-2重型坦克赴朝參戰。在1951年11月的馬良山反擊戰中,有志願軍的兩個坦克連共10輛坦克參加戰鬥,其中有3輛IS-2重型坦克。志願軍的坦克以支援步兵作戰為主,多采用間接射擊方式。志願軍坦克採取嚴密偽裝、突然集中使用的戰法,取得了出奇制勝的效果。整個馬良山反擊戰中,志願軍第64軍第191師在坦克和炮兵的配合下,全殲了英軍第28旅蘇格蘭皇家邊防團團部和6個連,共1700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4架,擊毀坦克6輛,連同美軍,共斃傷俘敵軍4400餘人,對穩定北韓西線戰局,起到了重大作用。戰後,裝備IS-2重型坦克的坦克二連,以及402號IS-2重型坦克榮立二等功,駕駛員萬鳳池榮立一等功 。在1956年的國慶閱兵式上,中國軍佇列隊整齊的IS-2重型坦克方隊駛過天安門廣場。

坦克博物館中的IS-2

中國的IS-2重型坦克自北韓戰爭回國後很少露面,原因之一是炮彈匱乏,蘇聯當時為IS-2選用D-25加農炮就欠考慮,單純追求口徑大但精度不高,122毫米在1500米之外有時打不過虎式的88毫米,戰後的T-10系列改用彈道低伸的D-74型炮。中國仿製D-74成功的60式122加農炮,但沒法往IS-2上安(炮塔齒圈、後坐長度等因素),也沒有為的D-25炮專門生產彈藥。IS-2坦克最後一次亮相是1972年,在北京南口裝甲兵靶場受到共和國總理的接見,不過是被拉出去充當新式坦克的靶子,因為裝甲厚度接近T-62坦克,有一張周總理親自登車檢驗命中部位的照片。蘇軍也曾將大量的退役的IS-2坦克部署到中蘇邊境作為火力點。

相關評價

IS-2重型坦克,作為蘇聯研製並投入實戰的重型坦克,在實戰中顯示了出色的打擊實力。雖然因動力裝置水平不高,該坦克的機動效能較差,但瑕不掩瑜,IS-2重型坦克仍然是蘇聯坦克工業的優秀產品。和那個時代的許多坦克一樣,IS-2重型坦克的炮塔尾部也配有機槍,以保衛這種當時十分先進又貴重的技術兵器不被對方步兵暗算。該坦克車體是整體鑄造,裝甲極厚,但122毫米大口徑火炮和負重輪等卻做得很精緻,其採用了當時很先進的扭杆彈簧懸掛系統,保證IS-2坦克具備世界領先的火力效能和機動效能。

作未某種程度的應急之作,IS-2為蘇德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

文化作品中的IS-2

作為以領袖名字命名的重型坦克之魂,有關斯大林-2的作品可謂層出不窮,這裡簡單聊聊樓主的一些經歷。

遊戲:英雄連2(對斯大林描寫可謂濃墨重彩,火力防禦堪稱一霸,12.7mm機槍勇不可當)、突襲系列、坦克世界(“柏林”金幣車7級房小霸王)、戰爭雷霆(宣傳片可謂印象深刻)、戰爭之人。

電影:攻克柏林(蘇聯1950年)、解放(蘇聯)

動漫:少女與戰車(日)(政委專車。。。。)

動漫《少女與戰車》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SU-101坦克殲擊車,蘇聯版費迪南,防護能力堪稱蘇聯坦殲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