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逼近巴黎,法軍捍衛首都拼死抵抗,戰事進入僵持階段時,德國發明出了能夠在遠距離對巴黎城內進行炮轟的巴黎巨炮,巴黎巨炮全重達到375噸,炮管豎起來相當於10層樓的高度,使用180公斤發射火藥可以將210毫米口徑的炮彈推送到40公里的高空,實際射程達到了135公里,在人類火炮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為了對付比利時的埃本要塞和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生產出了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巨炮,古斯塔夫巨炮比4層樓還高,全重達到1345噸,炮管口徑更是達到800毫米,發射的穿甲炮彈可以穿透一米厚的鋼,7米厚的混凝土,30米深泥土,古斯塔夫主要追求的是殺傷力,射程並不算太優秀,只有不到50公里。不過古斯塔夫並沒有為德軍立下多少汗馬功勞,唯一的戰績就是摧毀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兩座堡壘和一個彈藥庫,因為在講究裝甲機動能力的二戰戰場,笨重的古斯塔夫根本沒有多少用武之地,拆解運輸需要25節車廂,到達陣地後,至少需要一千人用10到20天的時間才能組裝完成,操作火炮的炮兵班足足有500人,班長的軍銜是上校。
而無論是巴黎巨炮還是古斯塔夫巨炮,在布林博士的巴貝多巨炮面前都是弟弟級別,上世紀60年代,加拿大火炮狂人布林博士在加拿大和美國大力支援下的"高空飛行研究計劃"中研製出了一款超遠射程的火炮,因為試驗和建造地點在加勒比海的巴貝多島,所以將其取名為巴貝多巨炮,巴貝多巨炮炮管長度達到36米,口徑為424毫米,同時,布林還設計了巴貝多巨炮專用的火箭增程彈丸,在試驗中,巴貝多巨炮將一枚90公斤的炮彈打到了180公里高的太空,在射程模擬試驗中,巴貝多巨炮發射100公斤炮彈時,射程可以達到4000公里,發射200公斤炮彈時,射程可以達到2570公里,此紀錄至今無人能打破。
1965年,加拿大政府授予布林博士"麥克迪獎",以表彰其在宇宙空間領域的貢獻,然而,加拿大和美國卻於1967年6月突然放棄了該專案,因為加拿大和美國的軍方認為,超遠射程的火炮與告訴發展的地地導彈相比已經是落後的武器,另外,加拿大政府也不願意將空間計劃與軍事工程聯絡在一起。
而布林博士再次施展才華時已經是80年代了,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拉克政府為增加火炮威力請來了布林,布林為伊拉克改良了多款火炮,還研製出了射程達到55公里的"法奧"巨型榴彈炮,伊朗在兩伊戰爭陣亡的20萬人中,有一半是死在伊拉克火炮之下。後來,布林又與薩達姆合作開啟了絕密的巴比倫巨炮建造計劃,按照設計,巴比倫巨炮全重超過2100噸,炮管長度達到150米,但巴比倫巨炮並沒有研製完成,因為布林博士於1990年3月22日在比利時首都自己的住所門前遭到了暗殺。
在布林死後,人類超遠射程的火炮就停止了發展,然而,美國近日卻突然宣佈要研發一款射程可以達到2000公里的火炮,而且打擊精度要大大提高,作為導彈技術最為發達的美國,為什麼會突然"開倒車"研發火炮呢?因為導彈雖然精度更高、殺傷力大,但成本也太高,一枚動不動就要上百萬美金,而火炮炮彈一枚最多隻需要十幾萬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