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搜圖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開赴朝鮮作戰,與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正面交鋒,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隨後經過連續7個多月的激戰,戰線逐漸被穩定在昔日朝韓邊境——三八線附近。美國人也開始認識到,繼續糾纏於地面作戰是佔不到多少便宜了,如將主要力量長期陷於朝鮮,則對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
編輯搜圖
▲正在投彈的美軍B-29
美軍改變策略,加強空中打擊
6月初,美國政府透過外交途徑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透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的表示;7月10日,美國開始同中朝方面舉行停戰談判,為了在談判中佔據有利地位,其要求空軍方面“在此談判期間,應採取行動以充分發揮空軍威力的全部能力”,對朝鮮北部進行狂轟濫炸;8月18日,在談判桌上佔不到任何便宜的美國人再次發動夏季攻勢,並集中80%的空軍進行空中封鎖。
當時,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前線共部署60個師,其中朝軍早在戰前就是清一色蘇式裝備;志願軍也於1951年春開始大規模換裝蘇式裝備,因此對彈藥等物資的需求量激增,每天最少需要2400噸才能保證供應。如此海量的物資,靠解放戰爭時期那樣用小推車和人力輸送肯定不行,加上汽車數量有限,只能依靠鐵路來完成運輸。
編輯搜圖
▲美軍轟炸道路
“三角地區”成為敵人轟炸重點
如此一來,從朝鮮北部通往前線的鐵路線就成為美國空軍封鎖的重點。早在1951年上半年,美國空軍就集中了19個飛行大隊1100餘架各型作戰飛機投入朝鮮戰場。此番為了增加轟炸頻次,有緊急增調了5個大隊又10箇中隊,加上海軍航空兵,共1700架飛機參戰,其中包括著名的B-29“超級空中堡壘”戰略轟炸機,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作戰飛機,二戰期間正是這款飛機投下原子彈,摧毀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
由於初期大範圍轟炸的效果不理想,美國空軍開始選擇重點轟炸,並將目標縮小至朝鮮鐵路運輸最關鍵的所謂“三角地區”。“三角地區”以新安州、西浦、價川為3個端點,其中間區域鐵路總里程僅80公里,約佔北朝鮮鐵路總里程的5%,卻是京義、滿浦、平元、價新4條鐵路的交匯處;當時整個朝鮮僅7條鐵路線,這“三角地區”匯聚了一半還多,堪稱咽喉所在,毫無懸念地成了敵人轟炸的重中之重。
編輯搜圖
▲志願軍高炮部隊掩護鐵路
志願軍奮起還擊,擊落擊傷大批敵機
在“三角地區”,美空軍平時的空襲次數每天就超過200架次;重點轟炸開始後,轟炸進一步升級,其中在京義線317公里到318公里這1公里地段上,每次轟炸都在50架次以上。最後統計,在“三角地區”80公里鐵路上,美國空軍在短短數月內投彈38000枚,空襲破壞的地方多達2000處,使得境內鐵路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中斷狀態,其中9月至12月間的近百日內,僅有28天能夠勉強通車,這還要多虧鐵道兵部隊的及時搶修。
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志願軍部隊也緊急行動起來,不斷加強“三角地區”的戰鬥機數量和防空火力。從空中力量而言,志願軍空軍所屬12個裝備米格-15的殲擊機團,共約300架全部參戰,加上蘇聯第64航空軍3個師7個團,共約200架戰機配合作戰,連續在“三角地區”與來犯之地展開大規模空戰,僅9月25日、26日、27日,就連續擊落美軍戰機26架、擊傷7架。同時,志願軍還從國內調來了11個團又11個獨立營的高炮部隊,專門用來掩護鐵路運輸線,其中三分之二部署到“三角地區”;後來,又調來2個高炮團又6個獨立高炮營負責掩護“三角地區”的橋樑,僅12月就擊落美軍飛機38架,擊傷68架。
編輯搜圖
在志願軍的迎頭痛擊下,從12月底開始,美軍被迫放棄了對“三角地區”的集中轟炸。
編輯搜圖
▲反絞殺戰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