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紮根戈壁 隱身為國

1960年,一紙命令將程開甲調入北京,加入到我國核武器研究的隊伍。從此,他隱姓埋名,在學術界銷聲匿跡20多年。

原子彈研製初期,程開甲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分管材料狀態方程的理論研究和爆轟物理研究,為原子彈的研製做出了貢獻。他第一個採用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彈爆炸時彈心的壓力和溫度,為原子彈的總體力學計算提供了依據。負責原子彈結構設計的郭永懷拿到結果,高興地說:“老程,你的高壓狀態方程可幫我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1962年上半年,我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闖過無數技術難關,露出了希望的曙光。中央適時做出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兩年規劃”。為加快程序,錢三強等二機部領導決定,另外組織隊伍,進行核試驗準備和技術攻關,組建核武器試驗研究所。經錢三強推薦,程開甲成為我國核試驗技術的總負責人,擔任核武器試驗研究所副所長。44歲的程開甲穿上軍裝,成為一名軍人。從此,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國核武器試驗事業中。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零時,程開甲(左二)在主控站。

從1963年第一次踏入號稱“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到最後回到北京定居,程開甲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歷任核武器試驗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試驗基地副司令,兼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後來,核武器研究所改為研究院,他任副院長,直至1977年。20多年裡,作為我國核試驗技術的總負責人, 他成功地參與並主持決策了包括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增強型原子彈、兩彈結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豎井試驗在內的多種試驗方式30多次核試驗任務,而且帶領科技人員建立發展了我國的核爆炸理論,系統闡明瞭大氣層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過程的物理現象及其產生、發展規律,並在歷次核試驗中不斷驗證完善,成為我國核試驗總體設計、安全論證、測試診斷和效應研究的重要依據。以該理論為指導,創立了核爆炸效應的研究領域,建立完善不同方式核試驗的技術路線、安全規範和技術措施;領導並推進了我國核試驗體系的建立和科學發展,指導建立核試驗測試診斷的基本框架,研究解決核試驗的關鍵技術難題,滿足了不斷提高的核試驗需求,支援了我國核武器設計改進和運用。

生命不息 創新不已

1984年程開甲離開核武器試驗基地,擔任原國防科工委(現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由於工作職責和科研環境的變化,他的科研工作轉入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開啟了他學術研究的新時期。

一方面,他圍繞“假如打一場高技術戰爭,我們怎麼辦”進行戰略層面的思考謀劃。20世紀80年代,程開甲提出必須提高我國戰略武器抗輻射能力的思想, 並親自擔任該研究方向的專業組組長,開創了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新領域。在他領導下,系統開展了核爆輻射環境、電子元器件與系統的抗輻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術研究,利用核試驗提供的輻射場進行輻射效應和加固方法研究;指導建設先進的實驗模擬條件,推動我國自行設計、建造核輻射模擬設施,開展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促進了我國抗輻射加固技術的持續發展,他還倡導開展了高功率微波研究新方向,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一方面,他重新開始基礎研究課題,取得了成果。他進一步發展、完善了“程—玻恩”超導電性雙帶理論。20世紀50年代BCS理論提出,80年代中期高溫超導體的發現,使人們看到了BCS理論的侷限性。程開甲分析了國際上超導理論的研究現狀,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高溫超導和低溫超導普遍適用的雙帶理論。出版了Study of Mechanism of Superconductivity(1991)和《超導機理》(1993)兩部專著。

他提出並建立了系統的“TFDC(托馬斯—費米—狄拉克—程開甲)”電子理論。為材料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與方法,並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援下將該理論應用於金剛石觸媒、奈米管生成、薄膜大電容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

努力不懈 不老常青

真正的科學家是不求名利的。但真正為祖國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祖國和人民也是不會忘記他們的。

程開甲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第七屆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和資深院士。他的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何梁何利基金技術進步獎等多項獎勵。1999年,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為他頒發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對於這些崇高的榮譽,程開甲有他自己的詮釋。他說:“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功勳獎章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肯定,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對整個核武器事業和從事核武器事業團隊的肯定。我們的核試驗是研究所、基地所有參加者,有名的、無名的英雄們在彎彎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去完成的。”

今天,程開甲院士已是98歲高齡,耄耋之年,仍然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耕耘不輟,仍然心繫國防科技發展,仍然在為我國國防現代化事業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近,他又利用“程—玻恩”超導電性雙帶理論,對趙忠賢院士和美國卡內基研究院毛和光發現的“壓力誘發超導再進入”的新的重要現象進行研究;他還對“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難題提出了一個命題,開始了自己獨特的思考,努力不懈,不老常青。

“我還要努力不懈,不老長青。”是他感言中的一句。

主編:張藜

出處:《跨越時代的百位中國科學家》

授權方: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3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印太四國聯盟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