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老周

摘要:在長津湖戰役中,參戰的志願軍九兵團出現了大量凍傷減員,導致戰鬥力受到了嚴重削弱。說到凍傷減員的原因,很多人都以為是冬裝沒有及時發放,使九兵團在零下二三十度嚴寒下,穿著單薄的華東地區冬裝,真的是這樣嗎?

圖1:凍僵在戰場上的志願軍

在長津湖戰役中,參戰的志願軍九兵團出現了大量凍傷減員,根據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開國第一戰》披露的傷亡數字是“九兵團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人,凍傷嚴重而不治3000人。凍傷減員達兵團總數32.1%,嚴重凍傷達22%。”按照九兵團總兵力15萬人來計算,凍傷4.8萬人,其中嚴重凍傷達到3.3萬人,凍死就有4000人。如此慘重的凍傷減員,實在觸目驚心,也導致九兵團的戰鬥力受到了嚴重削弱。說到凍傷減員的原因,很多人都以為是冬裝沒有及時發放,使九兵團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下,穿著單薄的華東地區冬裝,真的是這樣嗎?

九兵團是11月初入朝的,從山東出發時剛剛配發華東地區的冬裝——每件棉衣是一斤半棉花,而東北地區的冬裝則是要四斤棉花。原計劃先到吉林梅河口進行戰前適應性訓練,同時換裝厚棉衣和蘇式裝備,然後再入朝參戰。但由於戰局變化太快,尤其是東線美軍推進很快,先頭部隊美第7步兵師17團已經到達鴨綠江邊的惠山鎮,這也是美軍在整個朝鮮戰爭中唯一一支到達鴨綠江的部隊。而且美軍急於向鴨綠江推進,導致部隊都是以團、營單位分散前進,正是進行圍殲各個擊破的大好時機,因此中央軍委命令九兵團取消在梅河口整訓計劃,立即直接入朝,所以運載九兵團的軍列只是在瀋陽短暫停車數小時,就直接開入朝鮮。

這樣,很多人都認為是九兵團是穿著華東地區的棉衣入朝。以至於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在瀋陽車站奉中央軍委命令前來檢查部隊入朝準備的東北軍區副司令賀晉年見到九兵團官兵身著華東地區的棉衣,頭戴無帽耳的布質大簷帽,腳穿膠底單鞋,大為震驚,脫口而出“穿成這樣,別說打仗了,凍都把你們凍死了!”立即讓瀋陽的從東北軍區部隊調集厚棉衣和棉帽,甚至脫下身上的後棉衣扔到火車上!更是讓人堅信九兵團就是穿著華東地區棉衣入朝的。

圖2:當年九兵團穿的就是這樣的50式軍裝

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軍事科學院編纂的《抗美援朝戰爭史》就說“(九兵團棉衣)未及全部發放”,請注意,這個說法很準確地表明九兵團是領到了冬裝的,只是數量不夠。但是根據當時擔任東北局組織部長張秀山的回憶錄,他們是把東北軍區所有庫存的棉衣都拿出來提供給九兵團。

那麼,九兵團在東北到底有沒有領到厚棉衣?實際情況是九兵團在東北確實領到了大量的厚棉衣,而且進入朝鮮之後,志願軍後勤和東北軍區都沒停止過對九兵團的棉衣運輸和發放工作。

根據《抗美援朝後勤戰爭後勤經驗總結資料選編》叢書中的《抗美援朝後勤戰爭後勤經驗總結資料選編:軍需類》一書中收錄的記載,九該兵團的確是領到了大量的厚棉衣、棉帽等禦寒物品。

九兵團入朝時下轄三個軍十二個師,全兵團總共約十五萬人,而截止11月18日共發放棉衣141413件,手套23400付,各種棉鞋172331雙,各種棉帽185319頂,棉背心185876件,絨褲5萬條。從這一數字來看,除了棉衣還有約1萬的缺口,其他手套、棉鞋、棉帽、棉背心基本都是足夠甚至超額髮放了。從發放日期來看,應該是九兵團入朝之前在東北的時候。考慮到當時九兵員正在緊張地開進途中,時間比較倉促,不可能完全按人頭髮放,應該存在有的部隊領用超額,有的部隊未能足額髮放的情況。而且,在九該兵團入朝以後,仍然收到了由志願軍後勤部發放的禦寒衣物。

圖3:東北軍區向九兵團發放冬裝情況

據20軍和26軍的戰後總結,就有在朝鮮境內接受志願軍後勤二分部、四分部補給禦寒衣物的記錄,26軍後勤總結也提到給27軍大量運送被服。

因此,綜上所述,九兵團確實領到了足夠的禦寒衣物,那麼廣為流傳的九兵團在長津湖地區缺少冬裝,造成大量凍傷減員又是怎麼回事呢?

據《抗美援朝戰爭後勤經驗總結資料選編:軍需類》一書中的記載,對九兵團的禦寒衣物補給存在下發到大單位,但未能及時下發到一線部隊的情況。

20軍軍史給人的印象是由於入朝時間緊張,在瀋陽沒有領到禦寒物資,入朝前只在輯安領到了少量棉帽和大衣。但是按東北軍區後勤部11月30日的報告,僅發給20軍的棉大衣就有3.5萬件。而20軍戰後總結裡面也明確提到在瀋陽接受了物資補給,進行了發放,並且在敘述對發放情況時還用了“發亂的一塌糊塗”,如果只是少量臨時補充的話,不會使用“發亂的一塌糊塗”這樣的詞語。應該是匆忙間接受了大量物資,而又沒有發放計劃,才會“一塌糊塗”。

20軍不僅僅在國內接受了大批禦寒衣物補給,在進入朝鮮以後也從志願軍後勤二分部和四分部得到了禦寒物資的。20軍在戰後的總結關於軍需物資報表和禦寒衣物有關的摘錄如下:

圖4:20軍戰後總結有關軍需物資報表

這裡也提到有部分物資在後方沒有運到一線部隊手裡,但軍需收支表一註明除了棉膠鞋、布棉帽和棉大衣三項以外,其餘各項是後來補發的,說明棉膠鞋、棉帽和棉大衣是充足的,是不需要補發的。表二單列了戰後運到的物資數量和各部隊發放情況。其中禦寒衣物也只涉及毛皮鞋、棉背心和絨棉帽。

至於東北軍區第一屆後勤會議上,20軍所作的後勤工作初步總結中就提到,全軍2.5萬傷員,凍傷佔百分之六十以上,約1.5萬人。原因則是部隊“除棉衣發齊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資都未得補充。在冰天雪地中作戰非常痛苦,唯一辦法拆被子做襪子、手套、耳套等。據不完全統計,全軍有百分之六十的被子拆完了。”

雖然這裡說的是棉帽子和棉手套的情況 和20軍自己的領用記錄也有出入,但至少說明,20軍的棉衣在戰前就已經全部發放完畢了。另外20軍也有在向長津湖開進過程中存在部隊為了加快行軍速度把領到的大衣皮帽輕裝的情況。儘管在輕裝的時候,氣溫還不是很低,但他們馬上就要進入高寒地帶,而且冬季即將到來,這種輕裝行為實在是太過草率。

另外20軍在戰後總結裡面涉及後勤部分的,主要都是反映糧食不足,而對禦寒衣物短缺問題沒寫一個字。這個和20軍軍需物資報表上所反映的領取禦寒衣物相對充足的情況是對的上的。這和20軍最早抵達東北,在瀋陽車站就領取大批禦寒衣物的情況也吻合。

27軍是長津湖戰役打的最苦的一個軍,作戰區域最大,戰果最輝煌,損失也最多。從27軍軍史的記載,明確是一部分禦寒冬裝未及發齊。但根據11月30日東北軍區發給中央軍委的電報,東北軍區在蘇家屯向九兵團發放了4.2萬件大衣,其中2980件是給兵團部,其餘衣39527件則全部給了27軍,因此27軍缺少冬裝的缺口並不太大。不過在不止一處資料和當事人回憶中都提到27軍在過江的時候是把禦寒衣物輕裝到了臨江。

圖5:九兵團在向長津湖開進中

26軍後勤工作總結裡也是提到的最多的問題是缺糧,對於缺禦寒衣被說的很少。26軍也大量出現凍傷情況,但26軍後勤總結中對於產生凍傷的最主要原因,並非是缺乏禦寒衣物。部隊普遍缺乏防凍,預防知識和經驗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且26軍禦寒被服情況較好的原因主要是:該軍是九兵團最後一個入朝的部隊,相對在國內領用情況較好,加之入朝以後是作為二梯隊,部署在後方地區,相對來說被服發放相對較為容易。

因此,九兵團並非是像傳說中那樣,穿著單薄的華東地區棉衣就投入了戰鬥。

九兵團在東北和入朝之後就領到了禦寒冬裝,即便有缺口,數額也不是太大。20軍和26軍情況基本較好,27軍的確存在缺少冬裝的情況,但這個情況主要是因為他們把領到的冬裝留在了國內。所謂冬裝不足,主要是冬裝有的沒有及時發放到基層部隊,有的則為了加快行軍速度而輕裝。

所以,九兵團出現大量凍傷減員的原因,不僅僅只是因為冬裝不足,主要是缺少熱食、沒有取暖條件以及沒有寒區防凍經驗所致。

糧食匱乏是九兵團後勤補給最大的問題,部隊還未進入戰區下發的糧食就已經吃完了,各部只能“就地籌措”。但長津湖地區人口稀少,而且物產貧瘠,幾乎刮地三尺,所得也極為有限,有的部隊斷糧達七天,各部隊平均斷糧都在兩天以上。經常是兩個凍得硬梆梆的土豆就是一天的口糧,即使是兩個凍土豆也只能滿足作戰部隊,機關的參謀人員則是外出執行任務才有,留守人員連這都沒有。戰士們通常是將乾糧袋裡的最後一點碎末留下來,稱之為“衝鋒糧”,直到發起攻擊時才一口吞下以補充一點能量。

即便有糧食,也難以加熱,因為只要生火做飯,美軍飛機就會循著炊煙而來,又是掃射又是轟炸,所以炊事班只好在遠離一線部隊的地方做飯,然後再送到一線,結果在嚴寒下走過這段路程,送到陣地上的飯菜都已經完全涼透,甚至土豆都結冰了。這麼冷的天氣裡,志願軍都是要先將凍土豆含在嘴裡,用口腔的溫度將冰融化之後才能嚥下去,不然凍土豆直接下肚保準會腸胃受寒而腹瀉拉稀。

此外,九兵團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山東、江蘇、安徽、浙江,都沒有高寒地區生活經驗,出現凍傷後就去烤火,這就加劇了凍傷而傷情,將凍傷的情況進一步放大了!

這才是九兵團出現大量凍傷減員的原因。

七十年前的今天,正是長津湖戰役進行之時,現在,同樣是嚴寒的冬天,當你穿著厚實暖和的羽絨服,在家裡開著暖氣或者空調,吃著高熱量的食物,還能體會到當年志願軍在長津湖的冰天雪地裡,缺衣少食,凍餓交加,依然浴血苦戰的艱辛嗎?

12月24日,是長津湖戰役的結束之日,特發本文,謹向曾經奮戰在長津湖的志願軍致敬!

19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軍艦再次穿行敏感海峽,還敢再做出更過分的舉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