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常常羨慕大俠能夠行俠仗義,而大俠手中的寶劍必然是聞名天下的神兵利器,而現在的巨無霸航母自由的航行在大洋之中,自然也要有一把趁手的武器來震撼潛在的敵人,而艦載機自然就當仁不仁的接下了這服重擔,美國的航母裝備了最先進的“F-35C”閃電Ⅱ艦載機和主力艦載機“大黃蜂”,法國的航母裝備了“陣風”艦載機,中國的航母裝備的是“殲-15”飛鯊艦載機,俄羅斯的航母裝備了蘇-33“海側衛”艦載機和米格-29K”支點”戰鬥機,還有印度的航母也裝備了米格-29K”支點”戰鬥機,在這些艦載機中各有千秋,不過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來鑑賞中國的海洋神鷹之“殲-15”飛鯊艦載機。
殲-15在中國的綽號為“飛鯊”,北約代號為“側衛D型”,而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以中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殲-15在世代劃分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鬥機。
殲-15在外形上與俄製蘇-33非常相似,但殲-15融合了殲-11B的技術。在殲-11的基礎上新增鴨翼、配裝2臺大推力發動機,實現了機翼摺疊,全新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攔阻鉤等系統,使得飛機在保持優良的作戰使用效能條件下, 實現了著艦要求的飛行特性。在大閱兵上,裝備殲-15艦載機的海軍艦載航空兵某部已是第5次飛過閱兵場 ,接受人民的檢閱 。
自從“瓦良格”號航母被運回國之後,中國就開始著手準備艦載機的相關事宜,剛開始的時候因為中國並沒有航母,所以一直沒有合適的飛機作為艦載機,在1996年12月6日的時候,中國和俄羅斯達成了協議,由俄羅斯提供技術與飛機零件,協助瀋陽飛機公司在中國生產蘇-27SK戰鬥機生產許可證的合同,協議規定首先由阿穆爾共青城製造廠提供全套部件,由中國組裝然後再逐步中國產化。引進後中國改稱的型號稱為殲-11,該型戰鬥機是一型雙發動機、遠端及全天候制空戰鬥機。殲-11與瓦良格號蘇聯原定配置的艦載機蘇-33師出同門,均發展自蘇-27戰鬥機,因此,以殲-11便成為了發展中國新一代艦載機成為最好的選擇。
蘇-33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於1984年4月18日開始研製的為配合蘇聯海軍基輔級航空母艦改進型1143.5專案航空母艦而發展的艦載機,也是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的制式艦載機,設計初期稱之為蘇-27K,到1988年一共生產了9架原型機(Su-27K T-10-1~9),其中兩架在烏克蘭尼特卡艦載機訓練中心進行試驗。蘇聯解體後,這兩架蘇-27K被劃為烏克蘭所有,而烏克蘭無力進行蘇-27K的後續發展,只能進行封存。後來,中國從烏克蘭獲得了其中的一架(T-10-K-3號機),加快了中國艦載機的事業發展。
就這樣,經過中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殲-15”誕生了,而在2009年8月31日,殲-15首飛成功。2012年的時候,“殲-15”的觸艦復飛照片被中國公開,2012年11月23日殲-15降落在遼寧號航空母艦甲板上,由飛行員戴明盟首降成功,自此成為了中國海軍中的重要作戰力量,遼寧號的神兵利刃。
在設計方面,並沒有完全照抄蘇/俄戰鬥機,在其中融入了中國自身的設計元素和諸多中國產裝置。在結構方面,殲-15融合了殲-11B的技術,裝配鴨翼摺疊式機翼,機尾裝有著艦尾鉤等艦載機特徵,起落架強度高,前輪能夠迎合像美國海軍艦載戰鬥機拖曳彈射方式。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彈射器起飛的問題,將部署到遼寧號航空母艦和未來中國產航空母艦上 。
至於武器方面,應該和現役殲-11B、殲-11BS相似。但由於是海軍型號,因此會更強調對海攻擊能力,尤其是具備強大的使用反艦導彈能力。殲-15可以攜帶使用現所有中國產精確打擊武器,如近距空對空導彈、主動雷達制導遠距空對空導彈、超音速遠端反艦/反輻射導彈、空對艦導彈、遠端空地導彈的對海上目標版本、反輻射導彈以及系列制導炸彈等,而且可以使用和俄製蘇-30戰鬥轟炸機配套引進的各種俄製精確打擊武器如Kh-59ME遠端防區外空地導彈。 除此之外,殲-15還安裝了機炮。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殲-15”已經完全形成了作戰能力,不過和美國的“F-35C”艦載機比起來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但是目前中國的中國產航母已經進行了下水實驗,相信不久後就可以正式交付海軍服役,而“殲-20”也已經開始進行服役,另一款“殲-31”戰機也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更重要的是這兩款戰機都屬於五代機,效能較“殲-15”提升了一大截,但是目前關於到底選誰做艦載機並沒有任何的官方訊息公佈,所以中國產航母應該還是會繼續採用“殲-15”艦載機的,至少“殲-15”現在依舊保持著優勢的,要知道就連美軍也沒有把艦載機全部換成五代機。所以“殲-15”在未來相當長的日子裡依舊會是中國海軍的主力機型,擔當海洋神鷹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