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我們知道,在朝鮮戰爭時期,美軍毫無疑問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軍隊。而在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時,卻依舊還是一支“小米加步槍”的非現代武裝力量,在武器裝備方面和對手存在明顯的差距。正是由於這樣的差距,才導致志願軍很難成建制地大量消滅美軍。那麼,雙方的武器差距究竟有多大?我們不妨對比一下作為戰爭主力的兩軍陸軍一線野戰師,來看一下當年志願軍官兵到底是在一種怎樣艱難的條件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來之不易的勝利。

#01:

美軍:火力至上再至上

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先後投入了第1騎兵師,第2、3、7、24、25、40、45步兵師和海軍陸戰隊第1師共9個一線野戰師。我們以其中最早來到朝鮮的第24步兵師為例,其編制是按照1948年的7N號編制裝備表編成,全師兵力達18804人,師下轄三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下轄四個連,每個步兵連下轄四個排,每個步兵排下轄四個戰鬥班。除了三個步兵團外,美軍步兵師還編有一個炮兵團、一個坦克營、一個高炮營,及工兵、偵察、通訊、維修、憲兵等師部直屬部隊,除工兵為營外,其餘為連級。

美軍對於步兵師的編組,最大的特點就是極度重視火力,各式各樣的火力支援武器貫穿於團、營、連、排乃至班等每一級隊伍。儘管這些武器大多為二戰時期的裝備,但其經過實戰考驗,效能十分可靠。美軍步兵師所屬的炮兵團,下轄1個155毫米榴彈炮營和3個105毫米榴彈炮營,每營有炮18門,合計共有重炮72門;步兵排配火箭筒,步兵連配57毫米無後坐力炮和60毫米迫擊炮,步兵營配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81毫米迫擊炮,步兵團配107毫米重迫擊炮和75毫米榴彈炮,全師各型火炮數量達352門。此外,美軍每個步兵師還有一個高炮營,一般裝備32輛M19A1型雙管40毫米自行高射炮。朝鮮戰場上,美軍沒有空中威脅,因此經常把這些高炮投入到地面戰中,形成密集的攔射火力網,給中朝步兵帶來巨大傷亡。

透過上面的介紹,不難看出美軍對火力的迷信可謂深入骨髓。他們將各種支援火力均衡地配置到各級作戰編制單位內,從最基本的步兵班到步兵團,都列裝了數量不等的火炮,從而保證不論哪一級別的部隊單獨作戰,都有相當的火力以壓制對手。另外美軍每個步兵師還編有一個坦克營,每個步兵團編有一個坦克連,總計裝備149輛坦克。而志願軍在第一至第五次戰役時,一輛坦克也沒有!美軍經常依託坦克形成一道鋼鐵防線,讓你啃不動;或以坦克、摩托化步兵組成快速特遣隊,實施大範圍迂迴進攻,給志願軍造成極大威脅。

#02:

志願軍:以步兵為主的輕裝部隊

相比之下,1950年秋冬時節入朝的志願軍完全是一支以步兵為主、以輕武器作為主要火力的軍隊。當時,作為志願軍先鋒的第13兵團的武器,都是在抗戰或國內戰爭中繳獲的“萬國造”,僅槍械就有從6.5毫米到12.7毫米共11個口徑,各部嚴重缺乏火炮和汽車,沒有一輛坦克、一輛裝甲車。

以廣大軍迷最為熟悉的“萬歲軍”第38軍為例。該軍下轄三個步兵師(112、113、114師),加軍直屬部隊共4.26萬人。步兵師每師編有三個步兵團,支援火力僅為一個山炮營(配12門日製41式75毫米山炮)和一個迫擊炮營(配12門120毫米迫擊炮);每團下轄三個步兵營,支援火力為一個步兵炮連(配日製92式步兵炮4門)和一個迫擊炮連(配82毫米迫擊炮4門);每營下轄三個步兵連,支援火力為一個迫擊炮排(配3門81或60毫米迫擊炮);每連下轄三個步兵排,支援火力為一個迫擊炮班(配3門60毫米迫擊炮)。

這樣算來,第38軍全部支援火力為火炮190門,而美軍一個步兵師就有火炮352門。也就是說,志願軍一個軍的支援火力,只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的一半!美軍一個師擁有各種機動車3800臺,第38軍只有153輛。由於缺乏機械載具,志願軍的火炮很難機動,常常導致需要的時候用不上。而平均每4人就有一輛車的美軍則是標準的摩托化部隊,能夠在關鍵時間、關鍵地段集中兵力和火力,使得雙方的火力差距拉得更大。

#03:

陸軍之外:美軍全面佔優

以上我們只是對比了兩軍步兵師的裝備情況。考慮到美軍的後勤保障幾乎不受任何威脅,因此美軍打起仗來完全不需要考慮彈藥消耗,經常是使用各種空、炮火力對交戰區域進行“逐碼(1碼=0.914米)洗地”式全覆蓋打擊。而志願軍由於沒有制空權,加之嚴重缺乏機動車輛,所有裝備只能靠官兵們身背肩,白天隱蔽、晚上行軍。這不僅嚴重消耗了官兵們的體力,更使得後期補給難以保證前線需要。砥平裡戰役時,志願軍配屬的12門山炮和10門步兵炮,每門炮只有20發炮彈!更要命的是,當時我國因為沒有健全的工業生產體系,無法為前線補充新造制式裝備,志願軍手裡繳獲的“萬國造”經過長期戰爭的洗禮,許多槍炮使用過度,口徑“過老”,實際效能較理論值有所下降。戰爭初期,雖然志願軍多次組織大部隊對少量美軍進行殲滅戰,但是由於火力不足、壓制不住對方,美軍一旦以重炮為核心圍成圓圈,利用坦克掩護四周,志願軍就無法應對。甚至被對方使用空、炮火力掐斷後勤和增援路線,導致重大損失。

開戰頭半年,美遠東空軍第5航空隊先後投入作戰飛機達1100架,另有海軍福吉谷號、菲律賓海號兩艘航母搭載的190架艦載機。而志願軍這邊只有一個高炮團,裝備36門日式75毫米高炮。過江時還留下12門保衛鴨綠江大橋,另外就是每個軍有十餘挺高射機槍。美軍憑藉幾乎碾壓性的空中優勢,視北起鴨綠江邊、南至作戰前沿地域為理想的航空表演場,肆無忌憚地對志願軍進行“查戶口”式的狂轟濫炸,朝鮮北部城鎮變成瓦礫,重要的橋樑、車站等交通線上的目標幾乎全部被炸,中朝官兵因此傷亡慘重。

#04:

蘇式武器:其實只是錦上添花

也許有人會說:你講的不對,志願軍不是裝備了大量的蘇式武器嗎?怎麼還會有這麼大的差距?我們要清楚,最先換裝蘇式裝備的,是作為二番部隊入朝的第3、19兵團,他們參戰時,也僅僅是步兵槍械換成了蘇軍制式槍械,連最基本的支援火力——迫擊炮都沒有更換。但就是這樣十分不徹底的蘇械部隊,其首次實戰已是1951年1月的第四次戰役,朝鮮戰場的形勢基本上大局已定。而蘇式坦克、自行火炮、野戰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等“大傢伙”,則是在1951年6月才抵達前線,這時候連第五次戰役都已經打完了!

因此,蘇式武器儘管給志願軍的幫助很大,但嚴格來講,其起到的幫助只能說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但也正是清楚地認識到了敵我之間的優劣特點後,我軍才得以快速進行軍隊正規化和現代化建設。到1954年,中國用蘇制武器和仿製品裝備了106個步兵師、18個地面炮兵師、8個高炮師、3個坦克師,在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全軍裝備標準化、序列化,並由幾乎是單一的步兵發展為諸兵種合成軍。按彭老總的話就是,短短几年超過了舊中國幾十年的建設,成為當時世界範圍內屈指可數的強軍。

撫今追昔,只有正確認識志願軍和美軍存在的巨大裝備差距,我們才更能體會到抗美援朝偉大勝利的來之不易。在敵我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志願軍不僅挫敗了“聯合國軍”飲馬鴨綠江的狂妄企圖,並最終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廣大志願軍先烈們以弱擊強、以劣勝優的不屈意志及其中蘊含的靈活積極的軍事思想,在任何時候都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一筆寶貴財富。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林森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14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第13架C2運輸機已首飛,日本積極拓展外銷,給運20提了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