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一師軍嫂20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一段真實感人的故事。希望21世紀的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不要認為是天方夜譚……

▲師長董超和夫人彭苒英

軍嫂:簡單的定義就是指現役男性軍人(武裝警察部隊)的合法妻子。隨軍軍嫂就是跟著軍人在部隊生活,可以有自己的工作,也可以沒有工作。

軍嫂隨軍的條件是:軍隊幹部一般要具備擔任營以上職務,年滿35歲和軍齡滿15以上三個條件之一;專業軍士一般要具備服役20年滿40歲二個條件之一,才能批准隨軍。

▲師副政委崔宗傑和夫人龍慶遠

▲崔宗傑副政委著

軍人在軍營為祖國站崗,軍嫂在家為父母子女和軍人站崗。軍人用青春守衛祖國,軍嫂用青春守衛軍人的家庭。

當一個女人選擇成為軍嫂的時候,就意味著選擇了與艱辛、孤獨和寂寞為伴,承受著與軍人聚少離多的思念和無怨無悔的承擔家庭的全部責任,並隨時準備承受與軍人在突然間生離死別的巨大痛苦。

▲作者和夫人石廷珍

鐵道兵還有一個例外,沒有固定軍營。因為常年在野外施工,隨工程的進展而遷徙。軍嫂隨軍後仍然難和軍人住在一起,能住在一起的,條件也非常艱苦。

鐵一師1969年4月從成昆線轉戰襄渝線,師部駐湖北丹江口。

一開始是在鄂西北山區的文畈至胡家營128公里的管段施工,地處武當山和秦巴山區。隨著建設任務的需要,有的兄弟部隊轉戰新線,鐵一師又承接了陝西省白河縣至旬陽縣長沙壩78公里任務。

該段左邊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右臨漢江,鐵路線橋隧相連,施工壞境惡劣,條件非常艱苦。

為了靠前指揮,師指揮部一兩年要搬一次家,團指揮部一年要搬一兩次,營連隨著工程進展而搬遷次數更多。

部隊都是住帳篷和活動板房。由於各種物資都是按部隊定員編制配備,隨軍家屬只能住席篷,油毛氈房,條件極為艱苦且不安全,生活、工作、子女上學等都非常困難。

為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師黨委非常重視,於1971年2月開始從師招待所騰出房間開辦家屬工廠,又稱家屬連,從司、政、後抽出人員參加管理。由後勤部助理員潘繼文任連長,政治部幹事鄧心禮任指導員,司令部羅參謀任副指導員,董超師長的夫人彭苒英任副連長。

軍嫂們自備縫紉機,做袖套、手套、工作服等防護用品。一共安置軍嫂50多人。

其中師領導的夫人有:副師長徐成山夫人譚玉霞、副師長鄭嘉森夫人朱桂蘭、副師長石銀才夫人申玉珍、師參謀長邢紹周夫人馬鳳琴等。

隨著業務技術不斷提高和人員增加,又到丁家營總後勤部3541廠聯絡軍襯衣來製作。但只能暫時安置少部分軍嫂就業,絕大部分施工沿線的軍嫂仍不能安置。

隨著“三線建設”的不斷深入,鐵道兵不斷擴編,具備隨軍條件的軍嫂不斷增加,隨軍家屬的各種困難越來越突出,特別是1979年底襄渝線交付,1980年初鐵一師又轉戰兗石線。

還有大部分家屬還留在襄渝鐵路沿線200多公里人煙稀少的大山中,大家很不放心。為此師黨委研究決定在襄樊(今襄陽)建設家屬基地。

由師副政委崔宗傑負責,師副參謀長韓德臣等參加與地方政府聯絡,最後批准建設在襄樊和十堰兩地市區。

於是師組織了三年的基地建設,期間還組織軍嫂們把七里河的一段填改後,作為建家屬基地和幹休所。十堰市的家屬基地也如期完成。

▲服裝廠廠房

襄渝鐵路沿線幾百戶隨軍家屬高興之餘。戶口遷移又成了大問題,襄樊、十堰兩市一開始認為幾百戶隨軍家屬上千人落戶。吃糧太困難,(當時是計劃供應)。

師領導又派人找湖北省辦公廳,幾經周折才見到辦公廳主任。答應由辦公廳、民政廳、公安廳和糧食廳各派一名分管業務的科長,協同鐵一師崔副政委酌辦。

讓四位科長負責沿襄渝鐵路鐵一師路段的家屬駐地,將實際困難進行調查,這四位科長親眼目睹了部隊家屬分散住在一些人稀少,破爛不堪的蓆棚、油毛氈房裡,都非常感動的說:“可惜沒有帶相機,如果帶了,把這些實際情況拍下來,向省領導彙報,他們一定會批准落戶”。

隨後,這四位科長親自指導寫報告並簽字上報,最終得到湖北省批准落戶。然後又想辦法聯絡招工,有關部門答覆沒有招工指標,先安排點糊火柴盒的事給軍嫂們幹。

接著又聯絡有關單位裝電容器,師運輸科發明的汽車高能點火裝置也給軍嫂們安裝製作,還開展了做沙發、傢俱、鋼管床等多種業務,一部分人繼續生產3541廠的軍襯衣。以此來增加部分收入,解決了暫時困難。

為了解決根本問題,師領導又再次找到襄樊市勞動局申請給軍嫂們招工。勞動局說:全民工沒有指標,可以批准招大集體工,但不負責安排工作,由部隊自行安排工作,只是幹部轉業時可轉交地方安置。這樣把35歲以下的軍嫂都招了大集體工。退休後可享受退休工資。

▲鐵十一局局長鄒才華(中)陪同鐵道部工程指揮部總經理翟月卿(左)到廠檢查指導工作(右)作者時任廠長

為安置這些軍嫂的工作,師領導又批准在襄樊和十堰兩市建廠。

先後興建了服裝廠、傢俱廠、印刷廠、飲料廠和修理廠等。並以服裝廠為“龍頭”,不斷髮展壯大,能做軍襯衣、工作服、鐵路制服等。

並從1985年初開始生產外貿出口服裝,1987年經湖北省進出口商品檢驗局檢查驗收,定為出口服裝定點廠,發給了質量合格證書。

嚴格的工藝製作標準,軍事化的組織管理。受到湖北省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和服裝進出口公司多次組織同行業來廠觀摩學習。鐵道部工程指揮部總經理翟月卿也親臨廠裡檢查指導工作。

先後被湖北省服裝進出口公司評為“出口服裝先進(優勝)單位”,鐵道部工程指揮部和鐵十一局評為“質量管理先進單位”、“三八紅旗集體”,120多人次被評為局、處“文明職工”和“三八紅旗手”。

1989年4月被鐵道部評為“鐵路集體經濟先進集體”。被外商給予“接待熱情,說話客氣,服務周到,質量優良”的高度讚譽。

▲作者左一代表單位領獎

▲1989年4月5日《人民鐵道》報登載獲獎單位名單

▲榮獲鐵道部“集體經濟先進集體”批文

四年間生產出口服裝73萬件(套)產品合格率百分百。完成產值(加工費)770多萬元,實現利稅80萬元,為國家創外匯90多萬元。

據《中國重要出口商品及生產企業大辭典》943頁記載“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勞動服務公司服裝廠廠長:李畢富。副廠長:鄒正玉,趙國發。

獲質量許可證產品和註冊商標:防寒服。

產品輸往主要國家或地區:蘇聯、美國、英國、聯邦德國、荷蘭等。

工廠簡況:該廠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一師服裝廠,建於1973年。1984年1月併入鐵道部,屬集體企業。

現有職工300名,其中技術人員20名,廠房4000平方米,各種裝置300臺,其中進裝置100臺,年生產30萬件(套)產值500萬元,1985年5月開始加工外貿產品,1988年被襄樊市服裝進出口公司評為‘出口服裝交期優勝單位’,1989年4月被鐵道部評為‘鐵路集體經濟先進集體’……”

一代軍嫂,她們中有夫妻雙雙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她們的愛人中有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援越抗美、對越自衛還擊戰的老革命老戰士,她們發揚我黨和我軍的光榮傳統,用南泥灣精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精神、北大荒精神,硬是把只能生產手套、袖套、糊火柴盒的小作坊,發展成為為國家創取外匯,產品銷往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貿出口服裝定點生產廠。

她們獻了丈夫獻青春,獻了青春獻終身!

向軍嫂們致敬!

向關心軍嫂的各級政府和軍隊首長致敬!

向先後從事軍嫂管理工作的領導和工作人員致敬!

1、李漢球戰友、任祖芳軍嫂等人回憶

2、師副政委崔宗傑著《我的軍旅我的情》

3、《中國重要出口商品及生產企業大辭典》

4、網際網路

以上一併致謝!

2020年12月9日

16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翼龍無人機從“戰神”變為“雨神”,成了一款“種菜神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