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TONE
隨著基於日本戰後中國產第一代支線客機YS-11平臺的特種機在2010年後相繼退役,日本航空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都迎來了"特種機真空":YS-11曾長期在日本航空自衛隊擔當電子戰訓練機、電子情報收集飛機等角色,而海上自衛隊扮演類似角色的EP-3C電子偵察機也即將到壽,退役在即。
但在面臨老式特種機退役問題時,日本並沒有靠譜的解決方法:花費了鉅額預算和多年時間研發的日本中國產大飛機都難以成事,拖累了整個日本自衛隊的特種機佈局。
圖為日本航空自衛隊仍在服役的YS-11EB電子偵察機,該機迄今已服役51年。
毋庸置疑的是,如果日本自衛隊想要控制未來特種機的配備成本,那麼使用日本三菱飛機研發的MRJ支線客機,那必定是最好選擇:在航空自衛隊"用了五十年"的YS-11系列特種機也同樣源自YS-11支線客機,該機擁有多達182架(日本戰後最多)的產量,成本相較專門研製的軍機幾乎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但事與願違,本應在2013年交付客戶,並開始正式運營的MRJ支線客機卻不僅至今都未能量產,原定2020年的交付日期也是再受拖延……
圖為基於三菱MRJ支線客機研發的預警機設想圖,此位置現在已經讓於美制E-2D。
事到現在,已經服役普遍超過50年的YS-11系列特種機是無論如何再也"頂不住",到了必須要尋求新機型替代的地步:既然如此,選用"軍用大飛機"來推進替代方案,也就成了必然。
而以海上自衛隊EP-3C電子偵察機即將退役為契機,川崎重工就又立刻找到了推銷自家產品的機會,向日本海上自衛隊推出了基於川崎P-1反潛機研發的電子偵察機方案,試圖把這塊蛋糕搶到手。
圖為川崎重工牽頭研發的P-1反潛機,實質上是日本重工企業合作的成果。
誠然,在川崎重工自身已有RC-2電子偵察機進入試飛階段的前提下,川崎重工向海上自衛隊推銷基於P-1反潛機方案的動機其實也很明顯,那就是希望已裝備數十架P-1反潛機的日本海上自衛隊能夠從"裝備通用"的角度出發,垂青P-1電子偵察機方案。
但就從近期"日韓對峙"中P-1反潛機接近實戰的表現來看,日本海上自衛隊對該機的不滿已經集中爆發:無論是飛行中零件掉落,還是高強度出勤後的低妥善率,這些問題都在衝擊著海上自衛隊的底線。
圖為仍在日本海上自衛隊大量服役的P-3C反潛機,P-1的價格和效能始終不能令人滿意。
就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開始生產6年之久的P-1反潛機依舊只裝備20架,反而是老將P-3C仍有多達54架在服役,這一點足以看出海上自衛隊對日本中國產反潛機P-1的真實態度。
那麼,同樣基於川崎重工C-2運輸機研發的RC-2電子偵察機,就能從這場亂戰中奪得良機了嗎?答案恐怕也是完全否定的。
圖為RC-2電子偵察機,該機的命運還是未知數。
且不論效能如何,C-2運輸機達到200億日元(約合2億美元)的高昂造價始終是最大問題,僅此一項就能讓日本自衛隊對之"望而卻步",誰能保證改裝特種機的費用還能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呢?
更何況,大洋彼岸的美國早已在使用RQ-4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替代了EP-3電子偵察機的任務位置,日本航空工業所要面對的並不是同等重量級的對手,落敗只是時間問題——或許從日本大飛機專案全體龜速的那一刻起,所有結局就已經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