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二戰是武器裝備的試煉場,許多裝備經受不住考驗早早就被淘汰,而一些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裝備卻脫穎而出。M1式75毫米榴彈炮就是後者,與別的裝備不同的是,儘管它在戰場上表現優異,依然沒有大量生產,是一款命運多舛的火炮。

M1式75毫米榴彈炮

美國參加一戰後,美國大兵在泥濘的戰場上獲得了不少的實戰經驗,戰後軍方提出了下一代的近距離支援型火炮,這種火炮要求能夠比較從容地應對各種複雜地形,最大射程要達到4600米,採用75毫米口徑,另外一點就是和日軍的92式步兵炮一樣輕便,在緊急的時候4名士兵就能推著到處跑,或者用汽車牽引,又或者牲畜馱運。

在當時,這樣的技術指標要求很高,不過韋斯特威爾特公司還是在1927年完成了樣炮的製造,並投入測試。測試結果讓軍方比較滿意,很快就給了M1式75毫米榴彈炮的名字。

M1式75毫米榴彈炮

該炮全重653千克,可快速拆解攜帶或者由汽車牽引,火炮口徑75毫米,最初發射榴彈、煙幕彈,後來增添了成型裝藥炮彈(也就是破甲彈),炮口初速度381米每秒,射速5發每分鐘,射程9千米。正常炮組6人,緊急時刻3人可以操作。火炮可以分解成9個大部件進行空投,也可以拆分後用騾馬等運輸。

該炮最大的特點就是炮管背部的一個通過螺栓與下部基座上的助退器連線起來的蓋子,這讓火炮看起來似乎腫起來了一樣。其實這種設計是因為火炮輕量化的要求,採用這種蓋子整個抱住炮管不會破壞炮管的應力,在炮身後座的時候這個蓋子同下部的助退器一起運動。鼓起來的空腔後方是開口的,前端也有小口,在運動時會引起空氣的劇烈流動,從而帶走部分熱量,有助於散熱。

澳洲士兵操作M1式火炮

從取得正式編號開始,該炮雖然技術指標不錯,但因為美軍一直沒有實戰需求,一直沒有受到重視,1934年對該炮進行了細微的改進,重新命名為M1A1,直到1940年以前才生產了區區90門。隨著日軍偷襲了珍珠港,美軍正式加入盟軍開始,這種輕便的步兵炮終於迎來了春天。

當時不管是北非戰場還是歐洲戰場,支援型火炮都開始往機械式自行化發展,而且美國的工業有能力製造足夠的汽車和裝甲底盤,因此美軍把重點放在M7“牧師”這一類自行火炮身上,而那些M1榴彈炮只是配屬給那些機械化程度不高的軍隊,或者作為一種火力補充。

M1式75毫米榴彈炮

與歐洲不同的是,太平洋上星羅棋佈的島嶼可沒有完善的公路體系,大部分時候作戰都需要士兵的兩條腿,坦克並不是什麼地方都能去得了的。日軍裝備了更加輕便的92式步兵炮,這種火炮往往出其不意的部署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給美軍造成重大殺傷。這個時候M1的優勢體現出來了。士兵們能夠較為從容地攜帶火炮進入到山地並展開部署,雖然重量比起92式更重,但是射程和威力也更大,是拔除火力點的好幫手。

根據《租借法案》,當時美軍還向中國戰場援助了不少的這種火炮,這些火炮在火力貧弱的中國士兵手中簡直就是寶貝,一度成為比較常見的火炮型別,為抗日作戰立下了不少的功勞,士兵們稱呼它為“小胖子”。

在盟軍登陸歐洲大陸之後,美軍手中的M1依然堅持作戰,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沒有太大作為,前方有坦克、自行火炮,天上有轟炸機,而近距離炮擊任務,則有60迫擊炮。在阿登戰役時,過於自信的美軍在阿登地區沒有部署足夠的裝甲武器,大霧的天氣也不利於飛機作戰,美軍地面部隊一度受到德軍的碾壓。這個時候美軍手中比較有效的反擊武器就是M1榴彈炮。面對德軍最後集結起來的裝甲大軍,M1雖然不能做到有效的擊穿,但是它們發射的破甲彈還是有效的遲滯了德軍的進攻步伐,也算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炮兵在操演M1榴彈炮

到二戰結束後,戰爭的需求少了,M1的存在價值也隨之失去。原本它是一種山地戰的優秀火炮,奈何迫擊炮表現出了更強的適應性,同時無後坐力炮也來分一杯羹,M1只能無奈的退出現役,在二戰結束前總共生產了5300門。現在少量M1榴彈炮被改成M120禮炮,在重大節日的時候繼續發揮餘熱。

最新評論
  • 1 #

    個人認為,是營/團屬炮兵最好的武器,關鍵時候甚至可以直接派屬給連

  • 2 #

    遠征軍裝備過,大分解後可以騾馬馱運

  • 3 #

    北韓戰場上志願軍用這火炮打的美軍大軍咒罵當年為何要把此炮援助給中國

  • 4 #

    這個炮除了美軍以外,大量援助給中國駐印軍部隊。

  • 5 #

    美國人經常用它來打坦克。

  • 6 #

    孟良崮戰役照片上有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印度中國產5代機能否優於F35?印網民:只要操作好,凡事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