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TONE
早在日本政府決定引進並許可證生產F-35A戰鬥機的2012年初,參加F-35A中國產化計劃的日本三菱重工、IHI、三菱電機這三家企業就投入多達1465億日元,在日本全國設立了多處工廠設施,最終於名古屋建立起了完整的F-35A戰鬥機總裝和交付(FACO)設施。
但時至今日,日本政府卻決定將包括名古屋FACO設施在內的幾乎所有F-35A中國產化工廠閒置廢棄,轉而購買價格較低的美製F-35A成品,絲毫不顧三菱、IHI為代表的航空工業已經滿腹怨言……
圖為位於名古屋的F-35A總裝和交付(FACO)設施內景。
而之所以日本政府會如此決絕地棄日本航空工業於不顧,原因倒也很簡單:從2012年至今,日本製造F-35A的交付價格始終在1.5億美元的水平上"居高不下",而美國製造的F-35A整機目前已經接近"跌破"8000萬美元大關。
這一來一回,日本政府如果採購美國製造的F-35A整機,就能在105架F-35A的新訂單裡節省數十億美元,這也就難怪日本政府會做出這種決定了。
圖為F-35A戰機在2017年的成本示意,隨著產量的提升價格還會更低。
單從時下的價格層面來看,日本政府選擇美製F-35A整機的想法無可厚非,就是個趨利避害。但問題在於,於日本F-35A中國產化啟動的2012年,當時美製F-35A整機價格仍高達1.2億美元,僅2000萬美元左右的差價正是日本選擇中國產化F-35A的理由,因為即便是接觸該機的總裝流程,也能極大提升日本的戰機生產和航空工業水平,培植出足以設計和生產第五代戰鬥機的能力。
圖為諾格生產的F-35前機身,日本無法涉及這類總成件的生產。
在共同提升日本航空工業技術水平的道路上,日本政府還是如以往一樣做到了"見利忘義",輕而易舉就將付出了大筆金錢和資源的日本重工企業拋諸腦後,投入了美國的懷抱。
當然,美國之所以能夠在幾年時間裡極大降低F-35戰鬥機生產成本,也一樣要經歷艱難困苦的"產能爬坡",承受高昂的生產成本,才有現在產能和成本"兩開花"的大好形勢……
換句話說,在沒有足夠投入的前提下,日本政府就希望本國航空工業能有和美國同樣的表現,這不僅是強人所難,更是對所謂"培植第五代戰機生產能力"最大的背叛。
圖為洛馬的F-35總裝線,規模之大為世界首位。
事實上,早在日本政府提出採購F-35A替代老舊F-4EJ的2011年前後,就有防衛省人士指出如果直接採購美製整機,將極大節省採購費用,但當時日本政府"不為所動",並最終把日本航空工業帶上了斷崖絕路。
在交付完畢全部38架(首批4架也同樣來自美國)F-35A戰鬥機之後,無論是名古屋的FACO設施,還是三菱小牧南的F-35A總裝生產線,都將無一例外地面臨著關停或減產的命運,降低日本中國產F-35A的成本,抑或是"培植第五代戰鬥機生產能力",都已經徹底成了泡影。
圖為日本未來第五代戰機F-3想象圖,2030年服役仍舊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說到底,以"第五代戰鬥機"或者"大飛機"這種巨集偉目標發展航空工業,需要整個國家擁有堅定的決心,不能就幾個小障礙輕言放棄。
而日本在F-35A的量產專案上,幾乎可以說沒有碰到什麼障礙,也沒有遭遇什麼技術堡壘或禁運,但日本人最終就是同樣輕而易舉地拋棄了這條坦途,只為了區區幾十億美元的優惠——當然,為了這幾十億美元,日本未來還難免會付出更大更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