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二戰中,日本的坦克普遍被人嘲笑為豆丁戰車,或是豆戰車。因為這些脆的和草紙一樣薄弱的坦克,幾乎不可能進行裝甲戰。而事實上,日本也曾經計劃過開發新型坦克,以應對盟軍的那些可怕的坦克。而其中被日軍寄予厚望三式中戰車,則被日本當做了決戰兵器。那麼這種所謂的“決戰兵器”,到底效能如何,其命運又如何呢?

一、日本的豆戰車

在日本陸軍馬鹿的眼中,坦克只是一種掩護步兵的存在。這是因為坦克在開發之初,就是為了掩護步兵作戰的。

當然,日本馬鹿們顯然是沒聽過康佈雷戰役的協約國坦克大突擊,否則他們就不會這麼想了。但不管怎麼說,日本的陸軍馬鹿們堅信,坦克只是用來掩護步兵的,真的進攻還是要靠步兵的刺刀和騎兵的馬刀。

而日本的坦克研發起步點,則是通過引進雷諾FT-17,並在此基礎上開發本土產坦克。雖然說日本也引進過英國佬的“水箱”,也就是馬克4型坦克。

當然了,這種笨重且浪費鋼材的龐然大物,顯然不符合日本陸軍馬鹿的“節儉”(小氣)傳統,所以說他們果斷選了雷諾FT-17坦克作為自己坦克研發的起步點。

不過顯然日本陸軍馬鹿們,對於坦克的發展似乎有什麼認識錯誤。雖然說雷諾FT-17坦克可以說是現代坦克的佈局雛形,但是陸軍馬鹿們好像是也因此對坦克產生了什麼誤區,幾年折騰下來,造出來的坦克都是這麼一個造型。

體積小巧玲瓏就成了陸軍馬鹿們對於自己國家坦克開發的一個既定策略,如果誰敢反對或是修改的話,陸軍的馬鹿可是要打算“天誅國賊”。

於是在日本第一款中國產坦克,八九式中戰車就順利的在1929年生產了出來。不要吐槽為啥1929年生產的坦克不叫二九式,因為日本是按照日本自己的神武紀年法來給武器命名的,顯得自己與眾不同。

這種坦克淨重12.1噸,戰鬥全重13噸,主武器為一門90式57毫米火炮。如果單單從火力上看,八九式是出色了,但是這時速和裝甲就都不怎麼樣了。

不過放在當年的話,也勉強還算可以,起碼還說得過去。畢竟當時歐美國家的坦克也普遍就是這個水準了。

而日本方面也認為自己的坦克還算可以,所以這倒黴的八九式中戰車也就被用了下去。當然的,其後繼者九七式中戰車的研發也被排上了日程。畢竟此時的陸軍馬鹿們,還是非常清楚自己的不足,並且樂於改變的。

不過很不幸的是,九七式中戰車的開發節點非常尷尬,它的開發時間是在1936年,而此時歐美國家的坦克發展,都在一個轉型階段。坦克研發開始向更重,更強的方向轉變,而日本開發九七式中戰車時,仍舊抱著這種“小巧”的樣子就比較傻了。

最終出來的97式中戰車,不過15噸的重量,比之之前的八九式中戰車也沒好哪去。當然日本的陸軍馬鹿們覺得是夠了,至於夠不夠,那就不好說了。反正沒人敢和他們說實話的,畢竟陸軍馬鹿們一個不高興,就要舉著刀把人“天誅”了。

二、日本的坦克危機

事實證明, 不夠,準確說是非常不夠。儘管日本一開始對這種裝備了47毫米反坦克炮,擁有三挺7.7毫米機槍的中型坦克十分滿意。

首先來說是重量輕,非常符合陸軍馬鹿對於重量的苛刻追求。而且來說它的後勤需求比較少,考慮陸軍馬鹿們通常不在乎自己的後勤,嗯,他們也確實需要這麼一個後勤壓力不大的玩意。

然而真到了戰場上,這種九七式中戰車簡直就是去送的。在諾門罕戰役時,九七式中戰車遇到了新興的裝甲巨人——蘇聯。面對蘇聯強大的鋼鐵洪流,缺乏裝甲部隊的陸軍馬鹿們只能硬著頭皮,抖擻精神,然後將裝備了九七式中戰車的安崗坦克支隊派了上去。

結果讓陸軍馬鹿們非常鬱悶,安崗坦克支隊作為關東軍裡的裝甲力量翹楚,確實在戰場上大展神威。然而蘇軍的裝甲力量一波接一波,安崗坦克支隊打光了彈藥也沒能將蘇軍怎麼著。無奈之下,只能趁著蘇軍裝甲部隊主力未至,連夜溜了回去。

在蘇聯這裡吃了虧之後,日本的陸軍馬鹿還是沒想明白問題關鍵,還覺得自己的坦克不錯呢。唯一做的改進,就是把手頭的九七式中戰車加厚了一下裝甲,換了一門一式47毫米坦克炮。如此一看,真是不錯啊。

當然,因為那是個鋸斷的一式反坦克炮,所以火力反不如原來拖拽式的一式反坦克炮。其後陸軍馬鹿又推出了魔改加強型的一式中戰車,這下陸軍馬鹿覺得自己的坦克夠用了,何況這些坦克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上的表現還算不錯。

但那是英美沒有做好準備,等到英美反應過來,帶來了先進坦克時,陸軍馬鹿們猛然發現,自己家的坦克是真不夠用啊。

別說遇到M4坦克,就是遇到瑪蒂爾達Ⅱ,或是M3中型坦克,或是公羊中型坦克,那都屬於不可抗之敵了。如果遇到了美國的M4謝爾曼坦克,那基本就只能等死了。如果運氣更壞一點,遇到了英國人的丘吉爾步兵坦克,嗯,那真是打光彈藥也打不贏了。

面對這種各種打不穿的局面,陸軍馬鹿們是相當絕望,只能搞出一式炮戰車來與對方抗衡。這種東西基本上就是用九七式中戰車的底盤上裝了一門75毫米90式野炮,雖然威力勉勉強強,但也好歹能在正面傷害盟國的各式坦克。

總的來說就和德國在1942年緊急推出的,裝備了長倍徑75炮的三號突擊炮類似。然而就防禦力而言,它還不如三號突擊炮。所以說真的上了戰場,這些一式炮戰車都是被人家擊毀的存在。現在陸軍馬鹿們必須著手開發一輛新的坦克,來面對他們遇到的坦克危機了。

三、日本滑稽的決戰兵器

此時的陸軍馬鹿們終於在盟國坦克的連串打擊,且有N多官兵被炮火送去侍奉天照大神後,明白了自己和它國的裝甲差距有多大了。為了應對危局,他們制定了新戰車的開發計劃。不過此時已經是1944年,面對不利的戰局,他們決定以一式中戰車為設計基礎,開發新型戰車。

考慮需要快速投入作戰,所以設計的核心要求是以最小限度的改裝,為坦克配備由90式野炮改進而來的75毫米三式戰車炮。就效能而言,這門三式戰車炮的威力還要比一式炮戰車應該還差一些,因為它為了將火炮塞進去,無奈之下只能將38倍徑的野炮鋸短為32倍徑。這種設計純粹是因為日本已經沒有選擇了,只能考慮用現有裝備來改改,何況這是他們僅有的反坦克利器了。

如果從紙面效能來看,這種戰車炮在配備穿甲彈的時候,完全可以在600米的距離說,打穿70毫米的鋼板,理論上到是可以打穿早期型的M4中型坦克。但是現在的M4坦克都加了裝甲厚度,所以到底能不能打穿,那就看天照大神保佑了。

順帶一提的是,當時日本人雖然給炮塔加裝了電動旋轉裝置,但是抽菸裝置卻沒有裝載。這就導致一旦坦克開火次數過多,火藥燃燒產生的毒氣就會堆積在坦克裡,時間長了甚至能夠讓車組人員出現中毒反應。至於會不會死人,那一樣是看天照大神保佑了。

至於防護力,很不幸因為一式中戰車繼承自九七式中戰車,所以在其底盤基礎上開發的三式中戰車不可能增加底盤的防護性。不過炮塔的正面裝甲到時有所增加,厚度增加為了50毫米,在理論上是能擋住美軍此時慣用的76毫米穿甲彈。當然這也僅僅是理論上的。

因為根據在日本陸軍服役的日本小說家司馬遼太郎的陳述,當時的日本戰車效能極差,裝甲完全美歐進行過表面硬化處理。司馬遼太郎對此印象深刻,因為他甚至可以用銼刀在坦克表面銼出刮痕來。顯然,這樣的防護根本不足以作戰。而物資匱乏的日本,也只能選擇用這些劣質鋼材製造坦克了。

不過即便如此,日本的陸軍馬鹿們還是將這些坦克當做了決勝法寶,對外吹噓這就是他們的決勝兵器,並在1944年10月開始將其進入量產狀態。不過因為此時的日本匱乏一切生產所需的必備資源,所以坦克的產量極少。

在戰爭結束前,這些坦克至多隻生產了不到兩百輛。要面對盟軍登陸日本本土時,可能多達數以千計的坦克,和找死毫無區別。待到原子彈催垮了日本的瘋狂之後,這些所謂的決戰兵器,就只能成為盟軍的戰利品了。

結語

戰爭結束之後,這些所謂的三式中戰車就成了沒人看得上的垃圾。美軍僅僅儲存了兩輛帶回國準備做展覽品,另一輛丟在日本做展覽觀賞之用。而其餘的三式中戰車則被當做了垃圾,直接銷燬處理。儘管它是日本第一輛勉強達到了歐美水準的坦克,但最終,這種見證了日本最後的瘋狂的坦克,還是隻能以廢鐵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了。

參考文獻:《坦克與裝甲車鑑賞指南》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最大起飛重量比殲20還大,這款戰鬥轟炸機了不得,代號"鴨嘴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