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64年10月,蘇聯最高領導人發生更迭,勃列日涅夫推翻赫魯曉夫繼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此時,距離美越兩國在越南的軍事衝突"北部灣事件"才剛剛過去兩個多月。

兩個月前的8月1日,美國第七艦隊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公然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國北部灣領海,與越南海軍發生交火,美國政府宣稱海軍軍艦遭到挑釁,藉機出動空軍轟炸越南北方地區,至此,美國侵越戰爭迅速升級,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戰火擴大成為區域性戰爭。

勃列日涅夫

作為與美國冷戰對峙的另一方,勃列日涅夫上臺以後,一改赫魯曉夫在越南問題上冷眼旁觀的"脫身政策",轉而對越南戰事採取積極的"插手政策",加強了對越南北方的軍事援助,深度介入越南戰爭,還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美越談判的"調停人"作用。

那麼,為什麼勃列日涅夫聲稱與赫魯曉夫一樣要與美國和平共處,卻全盤否定赫魯曉夫的旁觀政策,開始積極擴大蘇聯在越南的影響力?勃列日涅夫是真心要援助越南人民的反美鬥爭,還是另有企圖呢?

越南地圖

越南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東側,北部與中國接壤,西部和西南部跟寮國、柬埔寨為鄰。

由於越南與中國西南各省連線,並與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隔海相距不遠,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歷來都被極力向東方擴張的西方國家所重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並積極採取行動恢復越南的統一,而越南南方反共勢力在美國的支援下一直與胡志明對抗。1961年5月,美國派遣了100名"特種部隊"士兵進入南越,隨後在西貢設立軍師司令部,開始直接介入越南戰爭

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開始調整其對外戰略,力求緩和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激烈對峙格局,為自身發展創造較為穩定的國際環境。不僅如此,作為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蘇聯還力圖使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服從於它的對外戰略,協調一致地發展與美國之間的和平關係。

在赫魯曉夫當政的時候,為防止越南北方採取激烈的行動從而給美國以指責自己的口實,蘇聯極力勸導越南北方遵守日內瓦協議,主張用和平手段統一南方,但是,越南南方的吳庭豔反黨集團在美國的支援下繼續進行武裝鬥爭,越南並沒有按照赫魯曉夫的設想走向統一程序。

在越南戰爭不斷升級的狀況下,又受到中蘇關係惡化的影響,蘇聯對越南的政策越來越消極,赫魯曉夫秉持"任何一個小小的'區域性戰爭'都會成為引起世界大戰火災的星星之火"的觀點,不僅拒絕支援和援助越南人民的反美鬥爭,還積極謀求美蘇共同主宰世界的國際格局。

胡志明

赫魯曉夫的政策引起了期望儘可能獲得更多外援的越南勞動黨領導人胡志明的不滿,他在同中國領導人會談時,曾指責蘇聯說:"蘇聯想出賣我們,拿我們同美國做交易。"

正當蘇越關係日趨緊張之時,赫魯曉夫下臺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這成為蘇越關係的一個"轉折點"。

勃列日涅夫一上臺,就透過加大對越南的軍事、經濟援助和輿論支援以及多方撮合美越會談、充當調停人等方式積極介入越南戰爭。那麼,為什麼勃列日涅夫上臺後蘇聯的對越態度來了個大轉彎呢?

首先,自1958年中蘇關係交惡之後,兩國在越南就存在競爭關係,雙方都想把越南勞動黨拉到自己一邊,赫魯曉夫時期,因蘇聯對支援越南所持的消極態度,導致越南明顯傾向於中國,而中國對於蘇聯這種不支援社會主義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行為,也多次加以強烈指責。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當政後,中蘇關係日趨惡化,為了反擊中國的指責,也為了拉攏越南,蘇聯開始加大援越力度,特別是1969年3月中蘇珍寶島事件後,蘇聯丟擲了其"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倡議,拉攏越南加入其"亞洲安全體系",其用意是孤立、包圍中國。

其次,美國因素也是蘇聯介入越戰的一個原因。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一方面繼續強調與美國緩和,另一方面在自身實力增強的情況下加強了與美國的競爭。

對蘇聯來說,援助越南可幫助其增強對抗美國的能力,將美國拖在越戰的泥潭中,有助於削弱美國這一競爭對手的力量,同時,又可以吸引美國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蘇聯在其它地區的安全利益,特別是歐洲和蘇聯遠東地區"。

而且,從地緣政治上講,越南可以作為蘇聯向東南亞挺進的橋頭堡,透過援助使越南實現統一,蘇聯就可以實現其南下戰略,何樂而不為呢?

1964年11月26日,蘇聯國家通訊社塔斯社就美國轟炸越南北方問題發表了蘇聯願意向越南提供"必要的援助"的宣告,這成為蘇聯轉變越戰政策的明顯標誌。

同年12月3日,勃列日涅夫針對美國對北越的轟炸表示,蘇聯對此"不能漠然視之",準備給越南以"必要的援助"。12月24日,勃列日涅夫同意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蘇聯設常駐代表。

1965年4月10日-17日,越南勞動黨中央第一書記黎筍訪蘇,雙方在公報中除強調繼續給越南必要的援助外,還指出"蘇聯在必要時,在越南的請求下,將同意蘇聯公民去越南參加戰鬥"。

1969年6月7日,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宣告成立,6月13日蘇聯就給予了承認,並在11月接待了其代表團的訪問,答應給予"全面的援助和支援"。為了表示對越南問題的關注,蘇共還在其二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越南問題的特別決議,譴責美國、聲援越南人民。

在給予越南經濟、軍事援助方面,蘇聯也是慷慨解囊。

1965年柯西金訪問越南,"在其離開後不到十天的時間,越南民主共和國就開始準備接收和安裝蘇聯答應給予的地空導彈,用以反擊美國的轟炸"。7月12日,蘇聯同越南簽訂了勃列日涅夫上臺以來的第一個援助協定。

從這時起,到越南戰爭結束為止,蘇越雙方共簽訂了各種援助協定30多項,根據這些協定,蘇聯一共向越南提供了約10億盧布的經濟援助和2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1973年越南停戰協定簽訂後,勃列日涅夫又慷慨地表示,把前些年向越南提供的經濟援助作為無償援助。

蘇聯除了給予越南外交支援、經濟與軍事援助以外,還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美越談判"潛在調解人"和"郵遞員"的作用。

實際上,從越南戰爭開始升級直至美國宣佈停止轟炸進行談判,美越之間的一系列重要呼籲和接觸活動,都是透過蘇聯的斡旋實現的。

1965年2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曾向中國領導人表示,要幫助美國人"從越南找到一條出路";1966年1月,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中央書記謝列平率領蘇聯代表團訪問越南,其任務之一就是說服越南接受美國約翰遜政府提出的和談建議。

同年10月,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在聯合國大會期間與約翰遜總統會談,建議美國應該停止轟炸才能把越南拉上談判桌。尼克松上臺後,更加重視蘇聯在美越談判中的作用,美國甚至比越南更加願意向蘇聯介紹雙方會談的情況,並列出自己的條件讓蘇聯轉給越南,因此,蘇聯對於美越雙方及時瞭解對方意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給予越南人民的各種支援及援助,為越南抗戰的勝利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特別是在軍事援助方面,作為能與美國抗衡的軍事大國,蘇聯向越南提供的大量先進的飛機、高射火炮、地對空導彈、坦克等等,對縮小越南抗戰軍隊與美國支援的南越軍隊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增強越南北方的防空和作戰能力,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蘇越友好合作條約》簽訂現場

同時,蘇聯援助越南也為其日後將越南拉入反華包圍圈和填補美國撤退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創造了條件,1978年11月,蘇聯和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從此,越南投入了蘇聯的懷抱,成了蘇聯南下的前沿,蘇聯在越南得到了重要海空軍基地的使用權,從而把它的太平洋艦隊和空軍基地向南推進了4000公里,蘇聯以越南為基地,構成了對美國全球部署的戰略威脅。

參考資料:

劉秀瑛:《論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越戰政策(1965-1975)》,《綏化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祿德安:《冷戰的緩和與越南戰爭的結束(1969—1973)》,《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

孫福生:《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越關係(1965—1985年)》,《東南亞縱橫》,1990年第1期

夏明星:《1965年中國為何拒絕蘇聯援越"聯合行動"》,《黨史縱橫》,2015年第11期

莊斌、李桂峰:《限制與脫身:赫魯曉夫時期越南政策論析》,《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9期

7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俄羅斯不再強大?中俄組隊巡航,俄轟炸機一架頂轟6K三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