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被長時間延期服役的“什瓦利克”(Shivalik)號是 3艘 P-17 型隱身護衛艦中的第 1 艘,由位於孟買的馬紮崗船塢有限責任公司(MDL)旗下的海軍造船廠負責建造,於2010 年 4 月 29 日開創了印度海軍造船工業、印度海軍內部設計局以及海軍設計指揮部(DND)的新紀元。

▲ 圖為2012年4月在孟加拉海灣,印度P-17型“什瓦利克”級護衛艦“薩特普拉”號從美國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CVN-70)旁駛過的場景。相比於先前的本國生產的戰艦而言,這艘隱身的P-17級護衛艦在海軍戰艦建造的道路上邁出了改變性的一步。

在 P-17 計劃中,每艘護衛艦花費了約 280 億盧比(5.25億美元),這些護衛艦對海軍設計指揮部(DND)而言意味著許多的“第一”。這些“第一”包括 :

● 海軍設計指揮部(DND)第一個帶有增強型隱身特性的設計,能夠顯著地減小雷達橫截面(RCS)、紅外(IR)及輻射噪聲特徵。

● 由於提升了適航性,使它成為第一艘允許直升機在高達 6級海況的狀況下執行的軍艦。

● 第一次使用了柴 - 燃聯合動力裝置(CODOG)渦輪推進的設計。

● 最優化的船體設計與螺旋槳結構使該艦可達到超過 22 節的航速。

● 綜合平臺管理系統(IPMS)的使用,增強了護衛艦的自動化程度和可靠性。

● 通過武器、火力和通風裝置的分割槽制提高了戰鬥損傷生命力,包括一個全空氣控制系統(TACS),允許了該護衛艦在核生化(NBC)環境下能夠持久地執行。

● 它是第一艘帶有以非同步傳輸模式交換機為基礎的光導纖維區域網系統、AISDN-17、語音整合、能夠依據船隻資料和戰術資料實時地為船隻和武器系統操作員呈現一個綜合的態勢感知的護衛艦。

● 通過使用南韓設計的模組化住宿區,提高了護衛艦的可居性,其中包括為兩名女性軍官提供的設施。

根 據 領 導 海 軍 設 計 指 揮 部(DND) 的 海 軍 少 將K.N.Vaidyanathan 的觀點,“什瓦利克”號預示著印度海軍在未來水面戰艦的設計上思維模式的改變,因為當初的那些新型特點在現在已經成為設計的重點。從“什瓦利克”級護衛艦的設計中可以看出,海軍設計指揮部(DND)在設計一艘具有印度特色的當代隱身水面戰艦的道路上邁出了大膽的一步。通過這艘戰艦,印度有幸加入了一個特定的國家群體(aselect group of nations)——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南韓、荷蘭、瑞典、英國和美國——它們都處於戰艦技術的最前沿。

合同與建造

早在 1998 年 1 月,印度高階安全內閣委員會就批准了預計成本為 225 億盧比(在當時的兌換條件下合 6 億美元)的三艘 P-17 型護衛艦的建造計劃。首艦的建造,是從 2000 年 12 月 20 日才開始的。最終,馬紮崗船塢有限責任公司(MDL)在 2010年 3 月 30 日將“什瓦利克”號交付給了印度海軍,該船於2010 年 4 月 29 日開始進入服役。最後的兩艘護衛艦(編號 Yard12727 和 Yard12637)的龍骨鋪設分別於 2002 年 10月 31 日和 2003 年 9 月 30 日開始進行。“Yard 12727”號於2011 年 7 月 4 日作為“薩特普拉”號下水,並且於 2011 年7 月 9 日交付給印度海軍。Yard 12637”號作為“薩亞德里”號於 2012 年 6 月 25 日實現了交付。

▲ 印度P17護衛艦專案中的首艦——“什瓦利克”號的一張存檔照片。這張照片拍攝於2003年4月18日孟買的馬紮崗船塢有限責任公司(MDL)的造船廠中。此時“什瓦利克”號正準備下水。

▲ 這兩張為P-17專案的首艘隱身護衛艦“什瓦利克”號於2009年上半年在孟買附近進行海試的圖片。它最終於2010年3月30日被交付給了印度海軍,並於同年4月29日開始服役。

▲ 圖為2011年8月20日第二艘P-17型隱身護衛艦“索德布林”號服役的場景。在原計劃中,它的建造合同將在第一艘戰艦完工後簽訂。

▲ 這兩幅圖為P-17護衛艦專案的第三艘也就是最後一艘護衛艦——“薩亞德里”號,在位於孟買的馬紮崗船塢有限責任公司(MDL)旗下的造船廠中進行建造的場景。

護衛艦整體描述

P-17 專案的護衛艦總長142.5米,型長132米,船寬16.9米,型深9.2米,設計吃水 4.5 米,最大吃水 7.1 米。其標準排水量約 5000 噸,滿載排水量為 6200 噸。船體擁有極高的水線面面積,艙底部分相對較尖用以提高橫搖阻尼和增強適航性,同時相對較大的方向舵可以為護衛艦提供卓越的操縱效能。該護衛艦的橫搖阻力以及適航性在海試中有著格外優越的表現,遠遠超過了其他大型軍艦設計,例如 P-15 計劃中的“德里”級驅逐艦。通過對螺旋槳軸系斜度的最優化設計,艦艇附件帶來的影響被最小化,這樣就大大減小了流動阻力,並且使得水流適應 A 字形構架(軸支架)的方向以及方向舵和穩定器微小的移動。

▲ “什瓦利克”號總長142.5米,滿載排水量6200噸,是一艘相當大的護衛艦。

為了降低其雷達反射截面積(RCS),“什瓦利克”號擁有一個向外展開的船體,以及一個與法國“拉斐特”級護衛艦相似的上層建築區,該區牆面傾斜看似連續,而其實際上則是一個由三項裝置合成的上層建築。

該艘護衛艦可以容納 255 人,包括約 35 名的軍官,加上一個依據艦載直升機數量和型別而定的 14 人到 22 人的航空組。

兩座直升機機庫中間的中心通道形成了一個位於直升機甲板和護衛艦內部的乾淨的大廳。拿丁集團(Larsen and Toubro)為其提供了齊平甲板直升機穿越系統以及用以降低雷達橫截面(RCS)的設計,這為這艘護衛艦上的直升機提供了更強的運轉靈活性。

▲ 兩 幅 罕 見 的 首 艘P1135.6級護衛艦——“塔爾瓦”號的鳥瞰圖,刊登於《2006年印度總統艦隊回顧》中 。

武器和戰鬥系統

我們可以從 P-17 的武器系統上可以看出其多功能的特點。它們經過了特殊的設計可以在一個以網路為中心的作戰環境下,承擔起防空作戰(AAW)、反潛作戰(ASW)以及反水面戰(ASuW)等任務。

主要的防空作戰(AAW)武器是一套中等射程的“施基利 1 號”(北約名稱 :SA-N-12灰熊)地對空導彈系統以及半主動式雷達尋的式的 9M317E 地對空導彈(SAM)。這些導彈可由一座單臂式 3S-90E 發射臺發射。24 發導彈被裝載在一個甲板下方的旋轉式發射臺中。在 4 臺MR-90/3R-90 Orekh [ 北約名稱 :前圓板(Front Dome)] 雷達波源的指引下,這些導彈可同時攔截 4 個目標。安裝在船橋頂上的兩個 M-22E 旋轉穩定的“千里眼”裝置也被認為可以為 MR-90 雷達波源提供電光形式的後援。相比於先前安裝於印度海軍 P-15 級護衛艦上的施基利 / 克什米爾(北約名稱 :SA-N-17“牛虻”)系統的早期版本以及其配備的 9M38 導彈,9M317E 導彈在作戰覆蓋區域上有著很大的提高。9M317E導彈最小射程為3.5千米,最大射程為 42 千米(最遠可能能夠達到 50千米),可在 5 米到 15000 米的有效高度內打擊飛行器目標。這些導彈還可以在 5 米到 10000 米的飛行高度之內攔截入境的反艦巡航導彈,其射程在 3.5 千米到 12 千米之間。此外,它還在 3.5 千米到 25 千米範圍之內擁有打擊水面艦艇的能力。從規格上來說,導彈長度為 5.55 米,直徑為 0.4 米,擴充套件鰭狀態下跨度為 0.86 米,重量約為 715 千克。它可以攔截飛行速度為 1200 米 / 秒的目標,並可在最高為 24 高斯的磁感應強度下進行自我操縱。

▲ “什瓦利克”號的主要防空作戰的能力是由俄羅斯的施基利1號(北約名稱:SA-N-12“灰熊”)地對空導彈系統提供的。這些照片展示了“軍艦鳥”[北約名稱:頂板(Top Plate)]監視與目標指示雷達,3R-90 Orekh?[北約名稱:前圓板(Front Dome)]雷達波源以及3S-90發射臺等一些該系統的主要組成部件。同時也要注意到位於雷達波源下方的M-22E“千里眼”設施也可以為該系統提供電光方面的支援。

針對機載導彈和反艦導彈的防禦系統主要由32發Barak 1型導彈以及兩座AK-630M炮架構成。Barak 1 型導彈安裝在兩個成對的 8 室垂直髮射系統中。其最大射程為 10 ~ 12 千米。AK-630M 艦炮的發射速率可達每分鐘 4000 ~ 5000 發,用以打擊 Barak 導彈攻擊範圍之外的漏網之魚。梅萊拉公司研製的發射速度最高可達到每分鐘 120 發的 76.2 毫米口徑極速艦炮也可以被用作反巡航導彈,攔截 5 千米之內的目標。在一個被安裝在桅杆上的EON-51電光指引儀的輔助下。兩個埃爾塔(Elta)EL/M-2221火力控制指引儀擔任著控制 Barak 1 型導彈以及艦炮的責任。

▲ “薩特普拉”號的這張照片為P-17級護衛艦的整體武器系統提供了一個卓越的概述,尤其是它口徑為76 mm的主炮、“施基利1號”(Shtil 1)地對空導彈系統以及尖端防禦綜合設施。

遠端反水面戰鬥的攻擊能力由 3M-54 “俱樂部”-N 型[ 北約名稱 :SS-N-27“極熱”(sizzler)] 導彈系統與一座 8室 3R-14N-17 導彈發射臺提供。“俱樂部”-N 型導彈系統包含了兩種來自同一系列的反艦導彈——3M54E 導彈 :飛行時最高速度可超音速,彈頭重 200 千克,射程為 200 千米;以及 3M54E1 型導彈 :彈頭重 400 千克,射程 300 千米。這個系列還包括了可以攜帶一個 MPT-1 ME 魚雷、最大射程為 40 千米的 91RE2 反潛(ASW)導彈 [ 事實上它更像美國海軍的反潛艇火箭(ASROC)] 以及 3M14E 陸地攻擊巡航導彈。海軍還採用了可同時使用主動和被動頻道的 3Ts-25EGarpunBal(北約名稱 :Plank Shave)雷達來為 Klub 系統提供遠端水面目標的定位。

反潛(ASW)武器包括前面提及的 91RE2 火箭以及兩個使用 Purga 火力控制系統的 12 管 RBU 6000 反潛(ASW)火箭發射臺。印度人稱 RBU 系列在承擔反潛(ASW)角色的時候是“非常高效”的。令人好奇的是,艦上並沒有魚雷發射臺。相反,在設計中海軍將用反潛(ASW)直升機來執行這一任務。不過海軍設計指揮部(DND)的設計師稱,如果需要的話,軍艦上是可以安裝魚雷管的。艦上可以運載兩架大型直升機,諸如奧古斯塔 - 威斯特蘭(AgustaWestland)公司製造的“海王”式 Mk 42B 直升機,來進行反潛(ASW)和反水面戰(ASuW)等工作。

▲ 在海試過程中,“什瓦利克”號對其RBU 6000反潛火箭發射平臺進行了測試。

戰艦上的搜尋雷達包括一臺由俄羅斯 Salyut 公司製造的MR 760 M2EM“軍艦鳥”[ 北約名稱 :頂板(Top Plate)]雷達,這是一臺運行於 E 波段(相當於美國的 S 波段)的三維搜尋雷達,可以為“施基利 1 號”導彈系統提供目標指示。根據 Salyut 公司的文獻,該雷達擁有最小為 2 千米、最大為 300 千米的搜尋範圍,搜尋高度可達 30 千米,並可根據啟用的雷達通道的數目可以達到 45°~ 55°的仰角。然而,對外公佈的該雷達的探測範圍則要小得多。例如,一架噴氣式飛機可以在 230 千米的範圍內被探測到,一架隱身噴氣式飛機可以在 100 千米的範圍內被探測到,一發巡航導彈可以在 50 千米內被檢測到。埃爾塔(Elta)公司的一個探測範圍延伸版本的三維 EL/M 2238 型反導彈防禦雷達為我們提供了 Barak 1 型地對空導彈對低空飛行導彈的追蹤資料,該雷達也運行於 E 波段,並擁有 350 千米的儀表式探測範圍,可以在 250 千米的距離內探測到殲擊機大小的目標 ;當導彈在28 千米的範圍內時,將自動開啟威脅警報。此外,Mk ⅩⅠ敵我識別系統(IFF)已經完成了與兩個雷達的整合工作。

▲ 這是一張關於“什瓦利克”號上尖端防禦綜合設施的圖片,包括埃爾塔(Elta)公司的EL/M 2238監控雷達,位於主桅前面的兩座8室Barak 1型導彈發射臺以及一個AK-630M近防武器系統(CIWS)。埃爾塔(Elta)公司的EL/M-2221火力控制雷達可以提供追蹤和制導的功能,但在此圖中並沒有出現。

聲吶系統包括安裝在船體上的 HUMSA-NG 聲吶以及一個型號未知的主動拖拽式陣列聲吶系統。所有的跡象都表明這艘船在交付的時候並沒有安裝拖拽式聲吶,但最近的報道則稱巴拉特拉電子有限責任公司(BEL)將為其提供一個從 L-3 海洋系統中衍生出來的擁有建造許可的低頻主動拖曳聲吶(LFATS)。

電子對抗措施包括巴拉特拉電子有限責任公司(BEL)製造的 Ellora 電子戰爭系統(它同時擁有主動和被動功能兩種功能)。該系統由諸多元件組合而成,其元件大部分來源於以色列,包括兩個電子保障措施(ESM)的天線頭單元、兩臺多波束相陣干擾發射機、兩座用以對抗通常裝載在巡航導彈上的毫米波單脈衝追蹤器的毫米波干擾發射臺以及一個通訊攔截元件。其他電子對抗設施還包括印度自行研發的 CSN-56 Kavach 誘餌系統(由一對短程和一堆中 / 遠端發射臺構成)。與其他印度戰艦相同的是,反魚雷防禦系統將包含本土研發的 Mareech 魚雷誘餌系統以及拖拽式噪聲發生器。

“什瓦利克”號上眾多的武器系統和感測器與該艦的CMS-17 戰鬥管理系統相連,它們之間是通過一個被稱為AISDN-17 的雙冗餘光導纖維網路(非同步傳輸模式綜合軍艦資料網路)進行連線的。

▲ 圖中,“什瓦利克”號在2010年年初交付之前的海試中高速航行。

這艘船的指揮官 M.D.Suresh 上校在交付儀式上面對各界媒體的訪問時,說他對這艘護衛艦十分的滿意。至關重要的是,他補充到, “這艘護衛艦為印度海軍提供了新戰術的開發可能性”。該護衛艦的隱身效能遠遠地領先於同時代印度艦隊的其他戰艦,並且可以與他國的隱身戰艦一較高下。Suresh 上校的話體現了這些護衛艦的重要意義,代表著印度海軍在未來的戰艦建造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時相比於諸如 P-15“德里”級驅逐艦以及 P-16/16A 系列護衛艦而言,這艘船也代表了本國海軍船舶製造能力以及海軍設計指揮部(DND)在設計方面的一次飛躍。

▲ 這兩張圖中拍攝的是“薩特普拉”號在美國與印度海軍聯合軍演的過程。

▼ 推薦閱讀

《世界艦船視覺百科全書》

譯者:西風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從希臘三列槳戰艦、羅馬戰船、維京長船到中世紀的十字軍的柯克船、蓋倫船和戰艦,再到現代的潛艇、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人類從萌芽時代造出的舢板一直到縱橫四海的艨艟,歷史中所出現的艦艇和船隻們都吸引著歷史研究者和愛好者們的眼球。本書用1200副精美的全綵插圖,生動地描繪自遠古時期至今,在不同時期叱吒海上的重要及著名船隻,並通過對艦船資料和航行生涯的全面剖析,全方位地展示了眾多著名船隻的全貌。此外還對所涉及艦船的詳細尺寸、噸位、效能引數、開工及下水時間、武備(限軍用船隻)進行了詳盡描述,並對船隻的服役生平和最終命運給予了簡單介紹。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又一座“大山”要服役:第7艘兩萬噸鉅艦刷號,場面很威武